馬麗梅,李冰,官俊杰
1.福建省廈門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廈門市婦幼保健院)手術室,福建廈門 361000;2.福建省廈門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廈門市婦幼保健院)麻醉科,福建廈門 361000;3.福建省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泌尿科,福建廈門 361000
心理應激反應主要是指人體通過認知、評價等而感覺到應激源潛在威脅,進而使其心理、生理出現異常改變的過程[1]。手術是婦科疾病治療的常用手段,由于女性在心理上對外界刺激相對更為敏感,故無論手術大小,對于婦科手術患者而言其均屬于相對較為強烈的心理應激源,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感,進而有可能導致其圍術期心率、血壓改變明顯,麻醉、手術難度增加,影響手術進程和術后康復[2-3]。因此,婦科手術患者術前心理應激反應是手術室護理工作中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護理人員需積極尋找一種能夠有效減輕婦科手術患者心理應激反應的護理方案。優質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強化基礎護理方法,可顯著改善護理治療[4]。心理干預主要是通過對患者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改善其不良情緒狀態[5]。現為緩解婦科手術患者術前應激反應引起心理、生理變化,使其能夠更好地面對手術,該研究于2020 年3—12 月對福建省廈門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150 例行婦科擇期手術治療患者進行分組研究,以觀察手術室優質護理聯合心理干預策略對患者術前心理狀況以及心率、血壓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在福建省廈門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行婦科擇期手術治療的150 例患者進行研究,納入標準:①術前經綜合檢查確診疾病,且需擇期進行婦科手術治療;②年齡20~60 歲;③根據美國麻醉醫師學會病情分級標準[6],患者ASA 分級為Ⅰ、Ⅱ級;④患者認知功能正常,理解與溝通能力正常;⑤近1 個月內患者的生活里無引起其情緒波動較大的負性事件發生;⑥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情,簽訂了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的心肺肝腎疾病,不能耐受手術;②同時患有≥2 種婦科疾病;③合并高血壓、惡性腫瘤、甲狀腺疾病;④伴有精神類疾病史。采用隨機數表法將150 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單一組和聯合組,每組50 例,3 組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疾病類型、手術方式、婦科手術史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該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表1 3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在圍術期實施常規護理干預,主要有: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核對其信息、主動向其介紹手術室內環境,做好心電圖測試、手術器械、急救藥物準備等術前準備工作,對患者加強體位護理指導,術中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術后麻醉蘇醒后將患者送回病房等。
單一組圍術期實施優質護理干預,具體內容有:①術前優質護理:術前1 d 手術室安排巡回護士到患者病房進行術前訪視,了解患者的實際病情、身體狀況及營養狀態等,便于臨床制定合理的手術護理方案。同時巡回護士積極與患者溝通,告知其手術團隊的優越性、手術過程、術中體位以及相關注意事項等,如術前禁飲禁食、管道留置目的等,提高患者的術前配合度。②術中優質護理:手術當日,患者進入手術室時由前1 d 負責訪視工作的巡回護士接待,主動向患者接受手術室內布局與環境,減輕其對手術室的陌生感。在患者等候手術時,巡回護士再次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宣教內容包括疾病發生、發展規律、手術治療目的、麻醉法等。根據患者的手術體位、麻醉需求等予以合理的體位指導,并做好防跌、防墜床、防壓力性損傷工作。同時,術中使用輸注液、沖洗液前將其預熱到37℃,以使患者術中體溫維持在正常水平,預防術中低體溫。手術結束時,護士妥善固定患者留置的各種管道,將其送回病房。
聯合組實施優質護理聯合心理干預,即在其優質護理過程中配合予以心理干預,具體內容:①在術前訪視中,護理人員教導患者進行全身方式、深呼吸放松訓練,并耐心解答患者、家屬的問題,同時在交流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并從其面部表情、言語中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針對性予以心理疏導,穩定其情緒,使其以良好的心態面對手術。②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巡回護士告知患者其會全程陪伴患者完成手術,減輕患者的孤獨感。同時在患者等候手術期間,巡回護士以撫觸、微笑等給予患者安慰鼓勵,并耐心解釋術前等候的原因及需等待時間,且在手術室內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減輕其焦慮感。③在手術過程中,對于意識清醒的患者,術中醫護人員盡量不談及與手術、疾病有關的內容,并借助肢體語言緩解其焦慮情緒。④手術結束,患者蘇醒后護士用簡單明了的語句告知手術結果、術后護理事項以及可能會出現的不適癥狀,消除其顧慮。
①對比3 組患者術前1 d、手術當日進入手術室時的焦慮、抑郁評分。焦慮狀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6-7]、抑郁狀況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8]進行評價,其分值愈高,提示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愈劇烈。②對比3 組患者手術當日清晨、進入手術室15 min 后的血壓(收縮壓、舒張壓)、心率檢測值的差異。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 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1 d,3 組患者焦慮(SAS)、抑郁(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進入手術室時,聯合組的SAS、SDS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和單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3 組患者的焦慮、抑郁分值對比[(),分]

表2 3 組患者的焦慮、抑郁分值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單一組比較,#P<0.05
手術當日清晨,3 組的收縮壓、舒張壓、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進入手術室后15 min,聯合組的舒張壓、收縮壓、心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和單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表3 3 組患者手術當日血壓、心率檢測值對比()

表3 3 組患者手術當日血壓、心率檢測值對比()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單一組比較,#P<0.05
對于行手術治療患者而言,手術室環境及器械、手術操作、孤獨感等均是一項應激源,能使患者的機體產生非特異性反應,表現為精神緊張、心率變快、血壓上升等心理、生理狀況異常改變,不利于手術操作[9-10]。相關研究報道[11-13],婦科手術患者圍術期產生不同程度心理生理應激反應的原因有3 條:①手術因素:擔心手術效果、顧慮麻醉不良反應、擔心切口愈合或美觀等;②疾病因素:擔心疾病治療效果、術后復發、術后并發癥等;③醫療服務因素:醫護人員的服務不能切實滿足患者需求、住院費用等。
鑒于上述原因,該院手術室對婦科擇期手術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聯合心理干預。優質護理為近年來應用較廣泛的一種人性化護理模式,其主要是以患者為護理中心,通過強化基礎護理,全面落實責任制,以達到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及水平的臨床目的[14]。再結合該院手術室優質護理實施情況同時配合開展心理干預,在術前訪視中加強與患者的有效溝通,耐心解答其問題,減輕患者對手術的預見性不安,使其以穩定的情緒、樂觀的心態接受手術[15];同時在患者進入手術室時護士陪伴患者,給予鼓勵安慰,消除其對手術室的陌生感,并對意識清醒的手術患者在術中予以肢體語言鼓勵,避免其術中情緒波動,進而影響術中機體血流動力學變化,保障其順利度過手術期[16-17]。該研究結果顯示,進入手術室時,聯合組的SAS 評分(44.74±3.23)分、SDS 評分(45.82±2.18)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和單一組,且在進入手術室后15 min,聯合組患者的舒張壓(77.16±4.15)mmHg、收縮壓(126.66±5.36)mmHg、心率(78.10±3.30)次/min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和單一組(P<0.001),與陳福東等[18]研究結果相符,其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護理后SAS 評分(38.79±6.51)分、SDS 評分(39.03±6.62)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優質護理聯合心理干預能夠顯著減輕婦科手術患者的心理、生理應激反應。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聯合心理干預策略能夠有效緩解婦科擇期手術患者的術前心理應激反應,穩定其生命體征,且有助于提高患者滿意度,改善護理質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