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等職業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20版)》已經正式實施。由于信息技術本身發展迅速,使得信息技術課程內容也變化很快,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結構和內容只是給教學指出了方向,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能守著教材上課,必須以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方面的信息技術課程學科核心素養為依據,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生專業學習需要,重構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應用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內容重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9C-0035-04
2020年《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課程標準(2020年版)》正式頒布,新一輪的中職公共基礎課新課改正式進入實施階段。與2009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大綱》相比,新版課程標準充分體現了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新課標貫徹了培養學生科學文化素養、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精神,指明了開展公共基礎課程教育的方向。信息技術是公共基礎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培養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快速發展的能力。2020年版課程標準頒布后,按新課標編寫的教材也正陸續出版。中職校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就是圍繞新課標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一、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變化趨勢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將人類推進到了信息時代。目前全國范圍內提高老年人智能終端操作及數字信息獲取能力的活動正在快速推進,使老年人趕上信息時代。近10年來,信息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在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發展,已進行了大規模應用,因此,信息技術課程內容應該較為全面呈現信息技術發展的現狀與趨勢。
職業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中職將與普通高中一起,為每一個人提供基礎性教育,為全體國民整體素質奠基”[1]。中職信息技術課程內容要在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基礎上延續和提高。2007年3月,江蘇省教育廳頒布了《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2018年3月頒布了《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綱要(2017年修訂)》。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已經由基礎的信息基本加工處理拓展到了程序設計、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目前主要的應用領域。
在2020年中職新課標公布以前,中職的信息技術課程內容依賴于2009版教學大綱。但是,大綱的知識內容已經跟不上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無法拓展中職生的信息技術知識內容。新課標在課程內容上增加了程序設計入門、信息安全技術、人工智能初步、機器人操作等新內容。但與其他公共基礎課相比,信息技術本身呈現出快速變化的特點,摩爾定律所反映的信息技術發展更新速度必然要求我們及時更新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因此,課程內容的實時更新是教師提高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質量的必要工作。
二、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現狀分析
目前中職校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還處于過渡階段,正在逐步適用2020版的中職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在教材選用上,《計算機應用基礎》(馬成榮主編)、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MS Office)教材、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考試(辦公軟件應用)教材等在不同的中職學校都有使用。
由于當下普遍采用計算機應用等級證書來評定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掌握程度,學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圍繞考試標準來進行,所以中職校在教材的選擇上,一方面要考慮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大綱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參考中職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對于學生計算機應用證書的規定要求。然而,標準化的考試容易導致機械的知識灌輸和重復訓練。同時,圍繞考試標準開展的教學很難達到新課標中提出的能力素養要求,圍繞考證開展的教學逐步走向以題庫應對考試的應試道路,這背離了教育的目標。證書通過率的背后不是學生真正的解決問題能力的體現。
2021年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迎來了軟件變更和題庫更新,在缺少訓練題的情況下,日常課堂教學的質量差異馬上顯現,如圖1、圖2。從通過率數據看,學校2021年的考試全校平均通過率為53%,通過率方差為2.66,而上一年度的考試通過率為80%,通過率方差為0.81。在考后的學生訪談中,學生普遍反映本次試題偏向綜合使用,一道題中要運用多個知識點和操作技巧,而以往題目相對比較聚焦,題目對應的操作要點比較單一。現場的綜合應用能力直接影響了學生的答題速度和考試成績。雖然總體成績下滑,但是部分班級仍然保持較高的通過率,這與課堂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對教師教學的分析,高通過率來源于教得真、抓得緊,保證學生真正學到本領。從學生的調查了解看,新考試環境下學生對于題目中出現的綜合應用普遍掌握較差,從而大量失分,這也說明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開展不夠充分,從而導致學生未掌握使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重構
目前中職信息技術課程中,標準化考試還是進行教育評價的一種重要手段。除了計算機等級證書外,還有各類技能的等級認定、1+X職業等級證書等。為了矯正標準化考試的缺陷,就要特別注意兩條戒律:一是不要同時教授太多科目;二是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徹。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要注意各方面和各層次知識的有機整合,更要貼近生產實際。教學不是為了訓練簡單重復工作的操作員,而是要讓學生透徹理解專業領域的普遍原理,并能將這些原理適用于今后實踐中不同的具體工作。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其課程任務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和應用實踐,增強信息意識,掌握信息化環境中的技能應用,提高參與信息社會的責任感與行為能力,為就業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信息技術本身是一門最直接的技術應用型公共學科,課程中的大量知識元素都是直接用于工作實際的。新課標的教學提示部分指出,教師要創設體驗情境,選擇典型案例。因此,無論教材如何變化,作為教師需要緊扣課程標準進行教學設計。不同出版社新出版的信息技術教材在體例、內容安排上也有著較大的差異,教師不能直接拿著教材進課堂授課,而要進行教學內容的重構。職業教育面向學生今后的專業發展,專業是組織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公共基礎課的教學需要與專業緊密聯系。教學中必須將專業領域作為信息技術應用的大環境,以此來創設情境、設計案例,重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保障課堂的有效教學。
信息技術已經廣泛滲透到各個專業領域,圍繞章節設置不同項目的傳統設計不能系統地體現信息技術對專業的影響。因此,進行知識內容在專業背景下的整體重構是進行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設計的必然要求。通過研究專業背景、調研典型行業、分析行業中信息技術應用內容、選擇行業中合適情境、設計模擬環境、整合信息技術知識六個環節,可以針對學情重構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將書本知識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去。
以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為例,通過這六個步驟的實施,選擇物流專業的學生最能切身感受到物流末梢的環節——社區快遞驛站(營業站)作為整個內容重構的基本情境。通過分析可以清晰地發現,在快遞驛站的工作場景能反映出信息技術課標中的各個知識要素,通過快遞驛站能為學生提供一個信息技術應用的情境,從而實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就是解決生產生活的應用問題。經過情境化的內容重構,將信息技術課標要求的知識轉換為應用能力,形成具體的學習內容安排,如圖3。
從“校園驛站”的內容重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信息技術課標中的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已經成為整個項目的組成部分,這些知識將成為學生實踐“校園驛站”的工具,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尋找方案→獲取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整體內容的重構解決了信息技術各知識點間互不相關的缺陷,有利于學生形成運用信息技術從整體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信息技術課程包含的內容相當廣泛,教材中的知識點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要通過信息技術課程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能力,需要將知識點融入應用案例中,使學生從案例中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和解決應用問題的能力。要進行基于專業領域的信息技術課程內容重構,才能幫助學生提高專業的信息素養和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向陽.中職公共基礎課課程標準:背景、挑戰與策略選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9).
責任編輯:章躍一
收稿日期:2021-08-10
作者簡介:徐辰,江蘇省昆山第二中等專業學校(江蘇昆山,215316)副校長,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及學校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