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錳
摘 要:《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的頒布實施,標志著復查制度由原來內部規范性文件規定的探索性工作正式上升為司法解釋確立的一項民事檢察制度。因此,有必要梳理民事檢察復查制度確立的背景和過程,研究其理論基礎和價值導向,進一步探討辦理民事復查案件應遵循的原則以及復查案件在初核和審查處理中的具體問題等,以期促進民事檢察復查制度的不斷完善,實現民事檢察精準監督的目標和任務。
關鍵詞:民事檢察 監督規則 復查制度
2021年8月1日,《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以下簡稱《監督規則》)正式頒布實施。這是2013年《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以下簡稱《監督規則(試行)》)頒布試行8年以來的首次修訂。在眾多的修訂內容中,與《監督規則(試行)》相對比,民事檢察復查制度屬于司法解釋新增制度,格外受人矚目。梳理研究民事檢察復查制度,既有理論意義,也是實踐的迫切需要。
一、民事檢察復查制度確立的過程和背景
(一)民事檢察復查制度確立的過程
所謂民事檢察復查制度,首先要明確其針對的是民事裁判結果監督,而且僅是指對部分民事裁判結果監督案件進行的復查。2012年8月修訂的民事訴訟法與2013年11月頒布的《監督規則(試行)》,均未規定民事檢察復查內容。2013年8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原民事行政檢察廳與原控告檢察廳聯合下發的《民事行政檢察廳與控告檢察廳辦理民事行政檢察案件第一次座談會議紀要》(高檢民〔2013〕12號)(以下簡稱《一次會紀要》)首次提出了復查案件的概念,強調要在受理過程中區分民行監督案件和民行復查案件。1年之后的2014年8月,兩廳又聯合下發了《民事行政檢察廳與控告檢察廳辦理民事行政檢察案件第二次座談會議紀要》(高檢民〔2014〕6號)(以下簡稱《二次會紀要》),對當事人申請復查的對象和程序等作出了更加明確的規定。《二次會紀要》第7條規定:“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申請檢察機關監督,同級人民檢察院受理審查后作出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當事人認為該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存在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請復查1次。提出復查申請時,應當提交申請書和證明存在錯誤的證據材料,并說明理由和依據。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控告檢察部門負責受理復查申請,并將復查申請材料移送民事檢察部門審查處理。民事檢察部門審查后,對于確實存在錯誤的,應當依法糾正;對于不存在錯誤的,制作維持下一級人民檢察院《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書》的決定,發送申請人;申請人在提出申請時未提出證明存在錯誤的證據材料,也未說明理由和依據或者提交的證據材料和說明的理由、依據明顯不能成立的,民事檢察部門可以徑行作出維持決定。”《監督規則》新增第126條專門規定了民事檢察復查制度,充分吸收了上述紀要的規定,并在當事人申請復查期限、檢察機關辦理復查案件期限、上級檢察院依職權復查等方面進行了完善。根據《監督規則》,當事人認為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作出的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存在明顯錯誤的,可以在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作出之日起1年內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請復查1次。負責控告申訴檢察的部門經初核,發現可能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移送本院負責民事檢察的部門審查處理:(1)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2)有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3)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4)有證據證明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行為的;(5)有證據證明檢察人員辦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等行為的;(6)其他確有必要進行復查的。負責民事檢察的部門審查后,認為下一級人民檢察院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錯誤,應當以人民檢察院的名義予以撤銷并依法提出抗訴;認為不存在錯誤,應當決定復查維持,并制作《復查決定書》,發送申請人。上級人民檢察院可以依職權復查下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作出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的案件。對復查案件的審查期限,參照《監督規則》第52條第1款規定執行。
(二)民事檢察復查制度確立的背景
《監督規則》的頒布實施,標志著復查制度由原來內部規范性文件規定的探索性工作正式上升為司法解釋確立的一項民事檢察制度。民事檢察復查制度設立的初衷與《監督規則(試行)》規定的民事檢察案件同級受理制度密切相關。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08條、第209條的規定,作出生效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的同級人民檢察院擁有再審檢察建議權和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抗訴權,其上級人民檢察院擁有抗訴權。當事人在向檢察機關申請監督時,既可以選擇向同級檢察機關申請再審檢察建議或者提請抗訴,也可以直接向上級檢察機關申請抗訴。由于當事人向檢察機關申請監督的主要目的是啟動人民法院的再審程序,當其向同級人民檢察院申請監督時,無論該院是發出再審檢察建議還是提請上級院抗訴,都不必然導致再審程序的啟動,甚至直接就被同級人民檢察院不支持監督申請。相比之下,直接向上級人民檢察院申請監督,由上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在當事人看來,程序更直接簡便,人民法院再審程序啟動的可能性有可能會更大。因此,如果讓當事人自由選擇,有可能會導致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再審檢察建議和提請抗訴制度形同虛設,案件大量匯集在上級人民檢察院,或者當事人同時向兩級人民檢察院申請監督,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為便于當事人申請監督,充分發揮再審檢察建議同級監督的優勢,同時也為了緩解檢察機關民事裁判結果監督工作中長期存在的“倒三角”難題,提高監督效率和效果,《監督規則(試行)》規定了“同級受理”原則,即當事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09條第1款的規定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由作出生效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級人民檢察院控告檢察部門受理。“同級受理”為再審檢察建議發揮作用創造了制度空間,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上級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存在的問題,但客觀上也有法律規定的抗訴權在上級人民檢察院,同級人民檢察院的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是否有終局性這樣的質疑。因此,在堅持“同級受理”原則的情況下,一律不允許當事人向上級檢察院申請監督也有不合理之處。為了彌補上述“同級受理”可能存在的缺陷,2014年8月的《二次會紀要》才規定了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請復查一次”,作為“同級受理”制度的補充。
《二次會紀要》下發以后,最高人民檢察院即開始受理復查案件,各地檢察機關受理復查案件則基本上從2015年開始。民事檢察復查制度在多年運行中也反映出了一些問題。有觀點認為,民事檢察復查制度的確立變相改變了民事訴訟法第209條規定的“一次申請監督原則”,客觀上并沒有節約司法資源,也使《監督規則(試行)》意圖通過同級受理制度將矛盾解決在基層、解決民事檢察辦案“倒三角”的目的難以實現,甚至使原本就存在的民事檢察案件“倒三角”矛盾更加突出,案件和息訪壓力大量集中在最高人民檢察院和省級人民檢察院。還有觀點認為,復查案件司法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從運行實踐來看,絕大多數案件經上級院復查維持了原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只有5%甚至更少的案件被撤銷原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而向法院提出抗訴。因此,建議檢察機關應堅持民事訴訟法規定的“一次申請監督原則”,對于已經作出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的案件,不再賦予當事人申請復查的救濟權利。對于下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生效裁判做出的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可以通過案件評查、辦案質量抽查、專項檢查等內部監督程序進行監督,發現確有錯誤的,本院或上級人民檢察院可以依職權予以糾正。對于當事人申請復查的,應該作為信訪事項由控申檢察部門根據檢察機關處理信訪事項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理。理論與觀點的不斷碰撞,終將推動實踐的不斷發展。經過最高人民檢察院和部分省市檢察院的多年實踐,民事檢察復查制度被證明基本符合司法規律,最終在《監督規則》中得以正式確立。
二、民事檢察復查制度確立的理論基礎和價值導向
如前所述,民事檢察復查制度是為了彌補“同級受理”之不足而誕生,在后天實踐中也有一定爭議,一度曾被呼吁取消。之所以能夠在《監督規則》中被以司法解釋的形式正式確定為民事檢察制度,除了有彌補“同級受理”之不足的功能和豐富的實踐積累外,還有如下理論基礎和價值導向。
(一)民事檢察復查制度的確立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體現,符合做強民事檢察的要求
民為邦本、法系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權益。司法解釋的制改廢也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5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中關于“要加強民事檢察工作,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暢通司法救濟渠道,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重要指示。做強民事檢察,除了深耕精準監督外,必須持續更新監督理念,培育權力監督與權利救濟相結合的民事檢察思維。民事檢察中任何制度的設置都要體現對人民權利的保護更加充分、更加有效。民事檢察復查制度,能夠為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生效裁判和下級院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提供有效的救濟途徑,一定程度上相當于當事人在經歷人民法院三次審判,向檢察機關一次申請監督之后,又被賦予一次申訴的權利,使當事人有機會再一次表達訴求,真正做到了暢通司法救濟渠道,切實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所謂“民事大如天”,做強民事檢察,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司法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民事檢察復查制度的確立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優更實的民事檢察產品,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體現。
(二)民事檢察復查制度的確立是當事人私權救濟主義從立法向司法擴張的體現,符合當今民事檢察兼具公權監督與私權救濟屬性的要求
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在民事訴訟領域,長期以來都被定位是對公權力的監督機關,監督人民法院審判權和執行權的行使。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就非常鮮明地體現了檢察機關公權力監督的屬性。其中,把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情形和檢察機關抗訴的情形完全分開規定,例如把“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的再審情形排除在檢察機關的抗訴情形之外,因為新證據是在法院裁判之外新出現的證據,法院原判決并無違法之處,因只涉及私人利益,檢察機關不應就此進行監督,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但是隨著兩次民事訴訟法的修改特別是2012年的修改,這種情況出現了根本性變化,檢察機關抗訴的情形已經完全等同于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情形。特別是民事訴訟法第209條的規定,將原來當事人的申請是檢察機關提出監督的線索來源之一,變成了檢察機關的監督可以是當事人私權救濟的途徑之一,檢察機關由選擇性監督變成了必要的訴訟參與監督。當事人私權救濟主義的立法傾向直接改變著檢察機關民事檢察監督的職能和定位。雖然2010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民事行政檢察工作的決定》中明確了民事檢察對公權力監督的屬性,但隨著立法的發展變化,民事檢察在實踐中越來越多地兼具公權監督與私權救濟的屬性。特別是近幾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在民事檢察工作中反復提出,要注重培育權力監督與權利救濟相結合的民事檢察思維,實現民事審判、執行權的監督與當事人權利救濟的有機統一。民事檢察復查制度彌補了“同級受理”在充分保障當事人申請抗訴權利方面的不足,能夠被寫入《監督規則》,正是當事人私權救濟主義從立法向司法擴張的體現,符合當今民事檢察兼具公權監督與私權救濟屬性的要求。
(三)民事檢察復查制度的確立是加強檢察機關內部領導和制約機制的體現,符合完善民事檢察訴訟監督結構和促進司法公正的要求
根據《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相關規定,檢察機關內部上下級檢察院之間是領導關系,上級人民檢察院認為下級人民檢察院的決定錯誤的,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檢察院糾正,或者依法撤銷、變更。《監督規則》第8條也作出了相似內容的規定,在民事訴訟監督領域保證檢察機關作為統一的整體行使檢察職能。復查案件中,上級檢察院有權糾正下級檢察院錯誤的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的主要依據在于上下級檢察院之間的領導關系。另一方面看,設置民事檢察復查制度也是對這種領導關系的具體落實。為糾正自身決定可能存在的錯誤,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監督領域制定了《人民檢察院復查刑事申訴案件規定》,通過設置刑事申訴案件的管轄、受理、立案、復查等程序,對檢察機關維護正確或者糾正錯誤的刑事決定、判決和裁定,保護申訴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司法公正,保障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與相對完善的刑事申訴復查制度相比,僅以內部會議紀要的形式規定民事檢察復查制度明顯滯后,難以滿足“四大檢察”全面協調充分發展的需求。把民事檢察復查制度在司法解釋中予以規定,不僅使民事訴訟監督的結構更加合理,也更有利于加強內部制約和促進司法公正。
三、民事檢察復查制度實施中的幾個問題
(一)民事檢察案件復查應遵循的原則
根據《人民檢察院復查刑事申訴案件規定》,人民檢察院復查刑事申訴案件,應當遵循原案辦理權與申訴復查權相分離;依照法定程序復查;全案復查,公開公正;實事求是,依法糾錯的原則。基于檢察監督的共通性,民事檢察案件復查也應遵循上述除全案復查之外的基本原則。除此之外,基于民事檢察案件的特殊性,民事檢察案件復查還必須注重謙抑性,遵循有限救濟的原則。
首先,關于復查案件范圍的有限性。《監督規則》吸收了《二次會紀要》關于復查案件范圍的規定,僅規定對于當事人認為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作出的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存在明顯錯誤的,可以在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作出之日起一年內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請復查一次。對于民事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監督和民事執行監督中作出的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并沒有納入可以復查的案件范圍。此外,即便是對民事裁判結果的監督,如果下級檢察院作出的是抗訴決定或者發出了再審檢察建議,也不允許被申請監督一方向上一級檢察院申請復查,因為如果人民法院啟動再審程序,其可以在法院的再審程序中主張權利,人民法院沒有啟動再審程序,則其權利不受影響,自不必申請復查。
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對于民事裁判結果監督案件,如果下級檢察院作出的終結審查決定確有錯誤,當事人是否可以申請復查。有一種意見認為,可以申請復查的應是對當事人權利有影響的否定性的、終局性的決定,比如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書。對于尚未形成終局性結論的決定,如中止審查決定書,因對當事人權利義務沒有產生最終的根本性影響,自不作為復查對象。從這個意義上講,下級檢察院針對民事裁判結果監督作出的終結審查結論如果確有錯誤,似乎應納入當事人可以申請復查的案件范圍。但也有另一種意見認為,復查制度是對“同級受理”所存在不足的一種彌補,主要解決下一級檢察院對申請監督案件應當提請抗訴而未提請抗訴問題,基于司法政策的延續性,不宜對《二次會紀要》第7條規定的申請復查范圍予以擴大。考慮該問題存在一定爭議,《監督規則》并未將終結審查決定納入申請復查范圍。
其次,關于復查內容的有限性。復查刑事申訴案件,依照《人民檢察院復查刑事申訴案件規定》應進行全案復查。民事檢察復查案件是否也要進行全案復查,觀點不一。有觀點認為民事檢察復查案件應和刑事申訴案件一樣,進行全案復查,也有觀點認為應圍繞當事人具體的申訴請求進行復查。實踐中掌握的標準也不統一,有全案復查的,也有圍繞當事人申訴請求復查的,還有雖然在審查報告中顯示是圍繞申訴請求進行的復查和回應,實質上是做了全案審查的。筆者認為,民事檢察復查案件應圍繞當事人具體的申請復查理由進行審查,遵循復查內容的有限性。民事訴訟活動強調當事人意思的自治性,每個當事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斷和決定者。人民法院根據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在第二審程序中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在再審程序中圍繞著再審事由進行審查,均非全案審查。在檢察監督程序中,由于檢察機關公權力監督的屬性,要依法監督審判權的行使是否合法公正,附帶救濟當事人的私權,因此一直以來,對于裁判結果監督案件都是對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的全案審查。復查程序則應有所不同,復查程序本就是在民事訴訟法之外又額外賦予當事人的權利,相關民事糾紛已經過人民法院三次審判和一次全案的檢察監督,基于司法資源的有限性、維護法院判決和檢察機關決定的權威性、保護社會生產生活和交易秩序的安全穩定性等多種因素的考量,民事檢察復查案件應充分尊重當事人對自己民事權利的處分,圍繞其申請復查理由進行審查。
最后,關于申請復查時效和次數的有限性。司法的終局性和權威性對于維護交易安全和社會秩序異常重要。為了避免終而不結,反復申訴的情況出現,民事檢察復查案件也必須遵循申請復查時效和次數的有限性。關于復查次數,《二次會紀要》中已經明確當事人申請復查只限于一次,《監督規則》予以吸收。對于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作出后多長時間內當事人可以申請復查也即申請復查的時效,《二次會紀要》則沒有作出規定。實踐中,不乏經過了幾年當事人才來申請復查的案例。為了盡快定分止爭,保護交易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必須督促當事人及時行使權利。《監督規則》明確規定,當事人可以在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作出之日起一年內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請復查一次。
(二)民事檢察復查案件初核中的問題
本次《監督規則》修訂進一步完善細化了當事人可以申請復查的具體情形,并明確規定由負責控告申訴檢察的部門對當事人復查申請是否符合規定進行初核把關,發現有六種情形之一確有復查必要的,可以移送本院負責民事檢察的部門審查處理。關于復查案件的初核問題,負責控告申訴檢察的部門高度關注,《監督規則》并沒有作出具體規定和程序設計。筆者擬在這里簡要探討幾個問題。
1.民事檢察復查案件為什么要規定初核程序。其一,民事檢察復查案件在檢察機關內設機構控申部門和民事檢察部門之間進行適當的分工,是類似“受審分離”的一種體現,有利于內部監督制約和提高司法公信力。其二,多年辦案實踐中,雖然上級檢察院通過復查糾正了少數確有錯誤的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但整體改變率很低。如果對當事人提出的復查申請不作任何規范,全部納入民事檢察部門的審查辦案程序,會導致省級以上檢察院辦案壓力劇增和信訪風險上移。通過設置初核程序,只有當檢察機關認為可能存在錯誤需要糾正時才能進入正式復查程序,既可以避免申請復查案件數量過多、可糾正的案件過少的問題,又可以解決確有錯誤的案件難以得到糾正的問題,兼顧了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
2.控申部門初核與民事檢察部門實體審查之間有何異同。無論是控申部門的初核還是民事檢察部門的實體審查,本質上都是上級檢察院對下級檢察院可能存在錯誤的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進行的審查,都是在行使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檢察院的領導職能,保證檢察機關作為統一的整體行使檢察職能,確保司法公正,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控申部門經初核認為符合《監督規則》第126條規定的六種情形且案件有錯誤可能性存在復查必要的,應移送民事檢察部門進行審查。初核后移送案件的標準是案件有存在錯誤的可能性。民事檢察部門實體審查后,如果要提出抗訴并撤銷原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則其審查標準是案件確有錯誤應予監督,此時的標準應與監督案件辦理的標準基本一致。簡言之,控申部門初核的標準是對內具有監督可能性案件移送的標準,民事檢察部門實體審查是對外提出監督意見的標準,兩者有明顯不同。
3.如何準確把握民事檢察復查案件的初核標準。對任何制度設計標準,無外乎采用正向確定、反向排除和兩種方式兼而有之的方法。《監督規則》采用了正向確定的方法對民事檢察復查案件的初核標準予以規定,具體列明了六種可以移送審查的情形。正向確定的優點是便于理解涵蓋內容較廣,但實踐中可能會存在不好把握具體尺度和分寸的問題。例如,按照《監督規則》“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經初核,應移送民事檢察部門。但是根據辦案經驗,如果只是初核一方當事人提交的申請復查材料,沒有對案件的實體審查,沒有經過調閱法院卷宗等辦案程序,是很難認定“有新的證據”,更難認定“足以推翻原判決”。實踐中如果把握不好,標準過嚴就會造成本項規定運用較少變成“僵尸條款”,標準過松又會造成案件不當移送數量上升,初核的第一次把關作用發揮不充分。筆者認為,初核工作中,面對各種各樣的復查申請,除了準確理解和適用《監督規則》規定的正向移送標準外,在操作層面,還可以考慮充分發揮反向排除法清晰明確、操作性強的優點,從程序上反向明確哪些案件經簡單初核,就可以快速排除,決定不予移送復查。例如,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的,人民檢察院已經對案件作出復查決定,申請人再次申請復查的,申請人主動撤回復查申請后,再次提出復查申請的,單純程序性瑕疵,對當事人實體權利義務不產生影響的等等。通過程序上的反向排除輔助正面確定的可移送情形,就會大大增加民事檢察復查案件初核的效率和效果。此外,在初核工作中,還涉及到控申部門初核以后,決定不予移送民事檢察部門審查的案件,應適用什么程序以及是否向當事人發送法律文書、發送什么樣的法律文書等問題,在《監督規則》中均未明確,還有待進一步細化相關工作規定。
(三)民事檢察復查案件審查與處理中的問題
1.民事檢察復查案件的實體審查標準。依據《監督規則》,負責民事檢察的部門審查后,認為下一級人民檢察院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錯誤,應當以人民檢察院的名義予以撤銷并依法提出抗訴。由此可見,民事檢察復查案件經實體審查,最終的結果有可能是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訴。既然是抗訴,就應該堅持抗訴的審查標準。民事抗訴要秉持精準監督的理念,堅持法定性標準與必要性標準相結合。法定性標準是就民事訴訟監督的依據而言,檢察機關應當依據民事訴訟法第200條的相關規定來審查民事裁判結果的違法性。必要性標準是就民事訴訟監督的效果而言,檢察機關應當結合監督的社會效果、裁判作出時的司法政策和社會背景等因素對監督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在對相關因素綜合考量后再作出是否予以監督的決定。尤其是在民事檢察復查案件的抗訴上,更是要優先選擇在司法理念方面有糾偏、示范、引領價值的典型案件,監督一件,帶動一片,切實維護司法公正。
2.民事檢察復查案件復查維持的完善。依據《監督規則》,負責民事檢察的部門審查后,認為下一級人民檢察院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不存在錯誤,應當予以維持,并制作《復查決定書》,發送申請人。最高人民檢察院和部分地方檢察院的《復查決定書》采用的是制式文書,并不針對當事人的申請復查理由進行說理和回應,而是統一表述為“經審查,本院認為該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正確,決定予以維持。”實踐中,經常會遇到案件實體處理結果并無不當,應予復查維持原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但是存在司法瑕疵的情況,比如法律文書的文字、案號等重復、錯漏。這種情況下,如果直接寫明“本院認為正確”的話,往往容易引發當事人的不滿,認為檢察機關不作為,對于明顯的錯誤還認為正確。因此,建議對于有司法瑕疵的案件,可予以維持原處理決定的同時,在復查決定書中指出相關司法瑕疵。
3.上級檢察院依職權復查問題。《監督規則》在《二次會紀要》的基礎上,新增了上級檢察院依職權復查的規定,即上級檢察院可以依職權復查下級檢察院對同級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作出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的案件。需要注意的是,依職權啟動復查程序的情形,可參考《監督規則》第37條關于人民檢察院依職權啟動監督程序的相關規定,確保在沒有當事人申請復查的時候,對在履職中發現的確需檢察機關主動監督的案件,可以行使復查權。如果上級檢察院依職權進行復查后發現下級檢察院的決定正確的,應當作出終結審查決定;發現錯誤的,應當以人民檢察院的名義予以撤銷并依法提出抗訴。此外,上級檢察院依職權進行復查,不受層級的限制,可以依職權復查下一級或者下兩級、三級檢察院的不支持監督申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