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規劃綱要》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是制定實施相關規劃方案、政策措施和建設相關工程項目的重要依據。規劃期至2030年,中期展望至2035年,遠期展望至本世紀中葉。
《規劃綱要》明確,規劃范圍為黃河干支流流經的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省(區)相關縣級行政區,國土面積約130萬km2,2019年末總人口約1.6億。為保持重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資源配置的合理性、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關聯性,在謀劃實施生態、經濟、文化等領域舉措時,根據實際情況可延伸兼顧聯系緊密的區域。
根據《規劃綱要》,將推動沿黃一定范圍內高耗水、高污染企業遷入合規園區,加快鋼鐵、煤電超低排放改造,開展煤炭、火電、鋼鐵、焦化、化工、有色等行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強化工業爐窯和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實行生態敏感脆弱區工業行業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要求。嚴禁在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臨岸一定范圍內新建“兩高一資”項目及相關產業園區。開展黃河干支流入河排污口專項整治行動,加快構建覆蓋所有排污口的在線監測系統,規范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核等。
《規劃綱要》提出,根據水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優化能源開發布局,合理確定能源行業生產規模。有序有效開發山西、鄂爾多斯盆地綜合能源基地資源,推動寧夏寧東、甘肅隴東、陜北、青海海西等重要能源基地高質量發展。合理控制煤炭開發強度,嚴格規范各類勘探開發活動。推動煤炭產業綠色化、智能化發展,加快生產煤礦智能化改造,加強安全生產,強化安全監管執法。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嚴格控制新增煤電規模,加快淘汰落后煤電機組。加強能源資源一體化開發利用,推動能源化工產業向精深加工、高端化發展。加大石油、天然氣勘探力度,穩步推動煤層氣、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開采利用。發揮黃河上游水電站和電網系統的調節能力,支持青海、甘肅、四川等風能、太陽能豐富地區構建風光水多能互補系統。加大青海、甘肅、內蒙古等省(區)清潔能源消納外送能力和保障機制建設力度,加快跨省區電力市場一體化建設。開展大容量、高效率儲能工程建設。支持開展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等建設。
《規劃綱要》要求,以沿黃中下游產業基礎較強地區為重點,搭建產供需有效對接、產業上中下游協同配合、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緊密銜接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平臺,推動產業體系升級和基礎能力再造,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提高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對傳統產業滲透率,推動黃河流域優勢制造業綠色化轉型、智能化升級和數字化賦能。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支持制造業企業跨區域兼并重組。對符合條件的先進制造業企業,在上市融資、企業債券發行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
圍繞貫徹落實《規劃綱要》,還將組織編制生態保護和修復、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水安全保障、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能源轉型發展、黃河文化公園規劃建設等專項規劃,研究出臺配套政策和綜合改革措施,形成“1+N+X”規劃政策體系。研究設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基金。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2020 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20 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采礦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為294.8 億元,經費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0.73%。
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為120.1 億元,經費投入強度為0.58%;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為80.1 億元,經費投入強度為1.20%;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為18.3 億元,經費投入強度為0.44%;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為22.6 億元,經費投入強度為0.82%;非金屬礦采選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為20.3 億元,經費投入強度為0.55%。
據公報,2020 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投入強度持續提升。
2020 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24393.1億元,比上年增加2249.5億元,增長10.2%,增速比上年回落2.3 個百分點;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40%,比上年提高0.16 個百分點。按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全時工作量計算的人均經費為46.6萬元,比上年增加0.5萬元。
2021 年10 月7 日,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發布《關于加快釋放部分煤礦產能的緊急通知》,要求列入國家具備核增潛力名單的72 處煤礦,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可臨時按照擬核增后的產能組織生產,核增產能將超9800 萬t/a。72 處煤礦有7 處為央企煤礦,其余非央企煤礦可在主管部門指導下,參照相關要求辦理各項手續,預計在10 月底前獲得批復。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相關人員表示,目前增產措施是臨時的,相關煤礦可按照核增后的年產能按月平均分配組織生產,但相關煤礦可按照核增手續進行申請,獲得批復后,將轉為永久產能。
山西省煤電油氣運協調保障領導小組綜合辦公室近日發布通知,將51 座2021 年1-8 月已完成全年產量的煤礦列入保供煤礦,四季度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可組織正常生產。另外,將山西今年擬核增產能的98座煤礦列入保供煤礦名單,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四季度可按照擬核增產能組織生產。51座煤礦四季度產量預計增加2065萬t。98座擬核增產能煤礦凈增產能將達5530 萬t/a,四季度增加產量預計達802.5萬t。
陜西榆林相關部門也發出通知,明確了榆林有2662萬t的煤炭中長期保供任務,涉及榆陽區、橫山區、神木市、府谷縣4個重點產煤縣區。
榆林有關方面要求,納入保供范圍的煤炭企業要嚴格落實國家保供穩價政策要求,在確保安全生產的前提下增產保供,全力保障發電、供熱用煤。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履行保供任務,一經發現,將采取通報、納入失信企業名單、不予核增產能等懲戒措施。
近日,中國礦業大學牽頭并由周福寶教授作為項目負責人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礦井災變通風智能決策與應急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課題績效評價會召開。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8月底和9月初,項目辦協調組織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安徽理工大學、河南理工大學、西安科技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有限責任公司等6 個課題承擔單位依次舉辦了課題績效評價會議。會議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彭蘇萍,劉見中、施衛祖研究員等礦山通風與應急控制領域的29 位專家學者作為評價專家,項目研究成員100 余人出席了各課題績效評價會議。
6 位課題組長圍繞課題完成情況、代表性成果及創新點、人才培養及經費使用情況等分別進行了詳細匯報,展示了羊場灣二號井示范工程建設和整體運轉情況。專家組聽取匯報后,對各課題的成果創新、指標考核、經費使用和示范效應等方面進行了質詢、討論與總結,高度肯定了各課題取得的創新成效,一致同意6個課題通過驗收。
該項目于2018年由國家科技部批準立項,屬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裝備”專項,瞄準礦井災變通風智能決策與應急控制關鍵技術瓶頸問題展開研究。經過三年的研發與工程應用實踐,項目提出了場-區-網耦合動態風網解算與控風模型;研發了0.1m/s 高精度超聲波風速傳感器和1Pa 精度差壓傳感器,實現了全斷面通風參數精準測定;研發了新型可靠同步配重防爆門,抗沖擊強度大于0.8MPa,具有3 次以上復位且時間小于50s;研發了柔性抗爆密閉與區域聯動控制裝備,抗沖擊強度大于0.8MPa,遠程聯動可靠率大于98%;研制出高效環保新型CO 消除劑及主動同步處置裝置;研發了礦井災變通風三維智能輔助決策平臺,實現了礦井日常通風系統在線監測、災情態勢快速研判、井下人員定位與逃生路線快速搜尋、控風智能決策與聯動控制,控風決策時間小于18s。
項目研發成果在國家礦山應急救援實訓演練開灤基地開展了全尺寸巷道試驗,在大冶鐵礦、阿爾哈達金屬礦山等開展了現場試驗及示范,建成了羊場灣二號井災變通風智能決策與應急控制示范工程,并在山東能源集團、中煤集團、徐礦集團、潞安集團等進行了推廣應用,引領了礦井通風智能化建設,為我國礦山災變智能防控與安全高效開采提供了技術支撐。
日前,山西省保供14 省(區、市)四季度煤炭中長期合同對接簽訂會在山西太原舉行。按照相關要求,中央駐晉煤炭企業將保供天津、福建、河北、廣東、遼寧等5個省(市),晉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對接廣西、江蘇、吉林、安徽、上海、浙江等6 個省(區、市),山西焦煤集團承擔河南省保供任務,華陽新材料集團承擔海南省保供任務,潞安化工集團承擔山東省保供任務,其余保供任務由山西省各市煤炭企業承擔。
山西省能源局局長姚少峰表示,供需雙方要嚴格按照任務分工進行合同洽談,承擔保供任務的企業要不打折扣落實保供任務合同量,合同簽訂率要達到100%。供需雙方要將中長期合同分解到月,合理安排發運、接卸計劃,保證履約率。
2021 年以來,全國煤炭市場出現了供應偏緊、煤價高企的局面。山西將充分發揮產煤大省的使命擔當,努力增加煤炭產量,動態穩定煤炭價格,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支援各兄弟省份經濟建設。
湖南省發改委日前印發《關于完善我省燃煤發電交易價格機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依據《通知》及附件《湖南電力市場燃煤火電交易價格浮動機制試行方案》,自2021 年10 月起,該省將在確定電力市場交易基準價格的基礎上,引入燃煤火電企業購煤價格作為參數,按一定周期聯動調整交易價格上限,建立與煤炭價格聯動的燃煤火電市場交易價格上限浮動機制,合理體現發電、用電成本,降低市場風險。
該方案從2021年10月起實施。如市場出現突發情況,將調整或暫停該機制。
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形成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關于積極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進一步完善交易機制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湖南實施燃煤火電交易價格浮動機制,旨在為更加有效反映電力市場供求變化、電力企業成本變化,發揮市場在電力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保障電力安全穩定供應。
浮動機制的參數選取將以全省統調燃煤火電企業平均到廠標煤單價為測算依據,參考中國煤炭資源網發布的“CCI5500綜合價格指數”。每月15日前,湖南省發改委負責匯總近1 個月全省統調燃煤火電企業購煤合同,通過加權平均計算平均到廠標煤單價。實行月內交易后,按最小交易周期測算平均到廠標煤單價。
基準價格及浮動機制。在現行燃煤火電上網基準價格下,當全省統調燃煤火電企業平均到廠標煤單價不高于1300元/t時,燃煤火電市場交易價格上限不進行上浮,成本變動由發電企業自行消化;當平均到廠標煤單價超過1300元/t,煤價每上漲50元/t,燃煤火電交易價格上限上浮1.5 分/kWh,上浮幅度最高不超過國家規定。如煤價過高,交易價格上限上浮到最大值仍不能完全疏導火電燃料成本,超出部分的成本通過延長交易價格上浮時間疏導,交易上限價格上浮延長時間可以累加。該省燃煤火電上網基準價發生變動后,重新確定基準煤價和交易價格上限浮動范圍。
傳導機制。當售電公司在批發市場的購電均價上浮時(均價差大于0)時,上浮價差應全額傳導至代理的電力用戶,售電公司可按照不超過0.1分/kWh 的標準收取代理服務費。
文件要求湖南電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負責做好政策宣貫培訓工作,指導幫助各市場主體正確認識電價浮動機制,避免各市場主體對政策理解不到位造成市場波動,保障電力市場平穩運行。
2021年10月8日,義馬市“一帶一路”區域性大宗商品物流中心國家級豫西煤炭儲備基地項目開工儀式在義馬市北露天礦區舉行。
作為全省第二期“三個一批”活動同步開工項目,該項目立足義馬市區位、資源和產業優勢,著力打造現代化大型國家級煤炭儲備基地,對于加強區域能源供應保障,推動義馬轉型發展意義重大。
開工儀式上,地方、企業有關負責人分別介紹項目概況和致辭,河南省能源局副局長李勇剛對項目開工表示祝賀,并提出要強化平臺支撐,優化營商環境,為全省能源安全提供保障。三門峽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長治宣布項目開工。河南省發改委、義馬市、河南能源、義煤公司有關領導出席開工儀式。
據介紹,義馬市“一帶一路”區域性大宗商品物流中心國家級豫西煤炭儲備基地項目已納入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河南省“十四五”發展規劃、省重點項目。項目由鐵路專用線工程和煤炭儲備工程兩大部分組成,投資約37 億元,整體規劃建設分兩期實施。近期2000萬t/a規模,總投資估算約17億元,其中常村儲備區已建成規模500 萬t/a,靜態儲備能力30 萬t;新建北露天礦坑北側儲備區規模1500萬t/a,靜態儲備能力90萬t。遠期規劃項目規模為2000萬t/a,靜態儲備能力180萬t。
義馬市委書記何軍指出,該項目是事關義馬和義煤前途命運的大事要事,對于義馬破解轉型難題,探索走好資源型城市轉型之路至關重要。義馬將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全力服務好開工項目,持續當好“店小二”,確保項目順利開工,早日投產。
項目建成后,義馬也將實現“北煤南運、西煤東運”的運輸格局,完成單一“煤炭生產基地”向“能源物流樞紐”的轉身,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2021年10月9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會召開會議,聽取自治區政府黨組關于自治區電力和煤炭等供應情況匯報,研究部署進一步做好能源供應保障工作。
會議明確,保供是大局,要擔當盡責,但決不允許打著保供的旗號破壞生態環境,搞野蠻粗暴開發。
會議指出,工作中既要做到堅定堅決又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簡單化推進、一刀切行事,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加強能源保供也要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能一講保供就又什么也不管不顧了,又想著回頭走老路。
會議要求,各地各部門要保持政治定力、戰略定力,在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上決不能動搖,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決心決不能動搖,生態安全的紅線、安全生產的底線決不允許突破,確保自治區能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