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濤
(中國數字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智慧圖書館已初具雛形,智慧文獻應用、數字資源應用、智慧化用戶服務與大數據分析等已被廣泛應用到圖書館日常運營中,自助借還等智能設備的應用彰顯出智慧圖書館的獨特優勢。當前,在大數據等技術不斷進步的環境下,圖書文獻及館藏資源的聚合能力還有待提高,各個城市、圖書館之間的數據資源尚未實現互聯互通,智慧平臺重復建設等問題較為突出,影響了智慧圖書館的進一步發展。
各家數據庫廠商的檢索途徑與技術各不相同,用戶在查找相關資源時,需要檢索各廠商的數據庫,但部分數據庫只有通過專業檢索軟件、路徑才能進入,不僅會增加用戶檢索成本,還會浪費用戶的時間。為了給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讓用戶順利檢索到需要的資源,圖書館要聯合各家數據庫廠商進行資源聚合,改進數字資源利用現狀,構建一站式檢索平臺,把不同種類及模式的資源有效聚合在一起,建立各方互相聯系的多樣化數據資源平臺,使用戶更好地利用智慧圖書館的檢索功能,帶給用戶更好的應用體驗。構建一站式檢索平臺,為用戶提供系統化的檢索服務,還可以避免用戶在不同類型的資源與數據庫之間隨時切換,有效節約用戶時間,提高用戶對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圖書館的個性化服務水平。
第一,資源聚合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先提取相關數據資料并進行二次整合,然后在相關數據之間建立聯系而重組的數據庫,用戶不僅能便捷第利用各不同數據庫的資源,且能對服務質量進行評價。例如,用戶在信息檢索時會彈出類似“我們提供的信息是否是您需要的”等對話框,會隨時根據用戶反饋改進服務,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第二,資源聚合可以為科學研究提供資源與技術支持。科研工作對知識關聯性的要求很高,實施圖書館資源聚合可以找出資源之間的聯系,使檢索更科學、全面,并根據資源的內外部特征進行深入研究,深度挖掘作者之間、資源之間的關聯性,從而為科研工作提供更系統的資源,為其開展工作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促進知識的傳遞及交流。
智慧圖書館對于各類文獻資料有很高的需求,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為海量資源的存儲與利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也使得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文獻資料、讀者資源等在質量、數量、作用、形態等方面都有了實質性的改變,所以智慧圖書館資源聚合與管理要從如下方面進行建設:
第一,建設更加開放、形式更多樣化的資源體系,包括紙質圖書期刊資源,為科研、教學及決策等服務的數據庫資源,根據讀者需求建立電子圖書資源及大數據資源等。第二,聚合各種類型的資源,構建實體、數據、數字相融合的、資源海量化、關聯化、精準化的資源體系,突出智慧圖書館和館藏資源的融合性,使傳統資源管理與新技術管理理念實現深度融合,并煥發新的生命力。
智慧圖書館資源聚合面臨的首要難題就是如何實現信息與資源的共享,解決信息孤島、資源孤島等問題。由于數據庫供應商的局限性,尤其是國外數字資源供應商設置的重重限制,再加之各家圖書館之間缺乏合作,造成信息聯通不暢,進而出現數據建設重復、資源浪費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會阻礙智慧圖書館的資源聚合,進而影響智慧圖書館建設。因此,智慧圖書館資源的聚合與建設必須加強與國內外數據資源的共享共建,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同時,圖書館資源體系是一個多樣化、體系龐大的體系,所以強化圖書館體系的協調運行非常重要,這要求從國家層面與省級圖書館的主管部門牽頭,做好頂層設計,以海量數據為基礎,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資源的共建共享。
第一,制定整體發展規劃與目標,由專業圖書館館員和智慧技術人員加強合作,并根據圖書館特點對各類資源進行整理與利用,并整理重要數據,促進信息共享,從而為大數據技術在智慧圖書館建設中的利用提供便利條件。第二,進行數字資源的深度構建,以共享數據庫、自建數據庫的形式建設統一的數據接口與信息編碼的資源聚合系統,實現信息的暢通傳遞與智慧圖書館資源共享。例如,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等153 所高校圖書館利用智慧資源與地域便利,借鑒電商模式,構建了長三角高校圖書館聯盟,成為我國第一個紙質資源線上聚合與線下共享資源聚合的智慧管理模式。
通過實體、數據與數字的深度融合,在構建海量化、共享化與精準化資源系統的基礎上,實現圖書館資源服務的智慧化,對所有資源進行全面組織與整合,為用戶提供跨系統、跨部門、跨層次的業務平臺,并最終實現跨地區資源共享與跨館際文獻資源的傳遞服務。當前,我國多數圖書館已建立了一站式檢索平臺,用戶在檢索平臺上可以找到該圖書館的紙質資料或電子資料;也有的圖書館在一定局域范圍內建立了共享智慧平臺。例如,廣州10所高校建立了資源交流平臺,可以在10 所大學之間進行相關文獻資料的互借共享。這僅僅是智慧圖書館資源聚合的基礎服務,未來的智慧圖書館建設,要進一步加強用戶界面建設,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突出集成性與交互性,進一步推動資源服務的智慧界面構建:第一,進一步完善界面通辦、通管功能,根據智慧圖書館的運營要求,把智慧圖書館建設重心由技術建設向管理及服務方面轉變,提高圖書館的綜合辦館能力。第二,改進用戶界面,突出交互性能,增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用戶反饋功能。第三,在智慧圖書館資源聚合中,增加用戶參與渠道,把用戶需求融入到智慧圖書館建設中來。
1.智慧化空間服務
智慧圖書館的構建要素是人、資源及空間。當前,我國各地新建了大量的圖書館,可以為用戶提供良好的閱讀氛圍與空間服務,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圖書館享受高品質的信息服務。因資源多樣化與服務模式的改變,圖書館所提供的空間服務也會由傳統線下到館服務逐步向線下物理空間及線上虛擬空間等深度融合的虛擬空間服務方向轉變。
從建筑層面來說,傳統圖書館是以文獻服務為主進行館舍的功能布局,構建大型文獻存儲及流通區域。智慧圖書館除提供傳統圖書館的文獻服務外,還能提供多元化的知識與文化服務。更智慧化的信息服務是智慧圖書館和傳統圖書館的最大區別,在智慧圖書館的運行中,利用通信技術、網絡技術與監控感應設備,把圖書館建筑設施與硬件設施相融合,利用智能監測數據與智能管控,推動智慧圖書館的智能運行。
在空間服務上,智慧圖書館要重新定位功能空間,與數字技術及新興數據資源相融合,構建全新的空間服務與延伸服務。國內外都在嘗試圖書館的智能空間重建,如城市閱讀空間、創客空間等。隨著文化生活的豐富,圖書館資源展示渠道要更加豐富,要運用AR 增強現實、VR 虛擬現實、多點觸控技術等,擺脫傳統紙質展示形式,帶給用戶全新的文化體驗空間,實現靜態展示和動態呈現、真實空間和虛擬空間的深度融合。
2.交互式讀者服務
智慧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以對資源和數據的挖掘為基礎,利用圖書館的知識體系與工具提供智慧服務,從而根據讀者需求提供有分析功能的、高層次的、顧問式的服務,變被動的傳統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第一,智慧化服務可以看作是多元化交互式服務,利用智能技術,減少資源務服務對象之間的距離,提供智慧推薦、信息服務及學科服務等,帶給讀者更好的使用體驗。第二,利用云共享、云存儲等技術進行文獻資源的聚合和資源獲取,全面提升資源服務的共享性與可用性。第三,推廣多層次的數字化閱讀,滿足科研工作者對信息的需求,站在更高維度上,整合與深度加工用戶需要的信息,并利用圖書館現行知識體系與知識工具,提供交互式服務,實現用戶知識的增殖。此外,圖書館還要利用社交軟件實現服務平臺的互聯互通,構建科學的服務反饋體系,對智慧圖書館資源聚合情況進行評估。
3.特色化文化服務
文化服務是圖書館所提供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智慧圖書館的文化服務是利用網絡技術、物聯網及媒體技術等進行用戶需求的存儲與傳遞,同時從自身空間與館藏資源出發,結合讀者的文化需求,聯合上游文化供給商,為讀者提供特色化文化服務。在文化資源配置方面,智慧圖書館具有集成與優化作用,這也是當前把文化成果進行傳播與推廣的重要渠道。第一,智慧圖書館具有功能強大的文化服務傳播渠道,利用交互智慧系統構建完善的用戶文化需求及反饋渠道,并設置文化服務菜單,根據用戶需求引領其文化生活,增加文化服務與產品的選擇渠道,盡量把質量優、用戶喜愛與互動性強的產品送到用戶手中。第二,圖書館面積大,能容納大量的讀者到館學習或查閱資料,可以舉行大型文化活動,智慧圖書館館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與博物館、展覽館加強合作,構建長效協調機制,并遵守現代文化服務體系的架構,構建互聯網+圖書館+文化+N 的模式,這里的N 包括文化組織、文化產品及文化內容等,實現文化內容共享及數據共享。第三,特色化服務可以采取云圖書館模式,利用云計算技術進行圖書館資源的整合,為用戶提供綜合數字文化服務,用戶利用電腦、手機及其他移動終端,可以隨時隨地獲取相關文化服務的內容。
總而言之,智慧圖書館可以對資源進行聚合,是融合了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項目,可以在用戶閱讀、數據服務、知識獲取、文化生活等方面為人們提供更便利的服務,應用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