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芳
(麻城市革命博物館,湖北 黃岡 438300)
博物館作為收藏、保管和展示文物的主要場所,其功能與作用能否得到有效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物管理措施是否有效,文物保護工作是否開展到位。因此,有必要針對當前博物館文物保護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力爭使文物及博物館價值得到最大限度體現。
博物館在日常運行中,最主要的工作是對文物采取各種保護措施,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以此確保館藏文物在進行陳列展覽、開展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向人們充分傳達歷史變遷中的文化底蘊。由此可見,文物是博物館體現作用功能的關鍵元素。因此,博物館對文物的保護管理,避免文物出現丟失、損壞等問題,既是責任又是義務。如此一來,才能使走進博物館參觀的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歷史。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斷提高。我國日漸加強了對社會文化的建設進程,以此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提高精神素養。而博物館作為社會公益性機構,是人們提高文化素養、了解歷史文化的重要平臺。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19 年全年期間,總共接待了10.22 億人次,如此大量的參觀人次,既為博物館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同時也是對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挑戰。保護管理工作稍有疏忽,便會造成文物丟失、損壞等現象。鑒于此,要想提高對博物館文物的保護,其管理人員就應切實做好保護管理工作,避免文物安全受到危害,為文物保存打造安全的環境。
目前,個別博物館在文物保護方面存在管理機制不夠完善的問題。首先,管理制度存在諸多漏洞。很多文物保護細節工作面臨著無章可循的尷尬局面。比如在有些博物館文物管理制度當中,缺少與安全建設和監測體系相關的內容,比如對于因參觀者因素造成的文物破壞,在管理制度當中有明確的規定,而對于工作人員造成的文物損害卻沒有相應的懲處措施,由此給文物管理和文物保護工作帶來管理上的漏洞,造成潛在的風險隱患。其次,相關的文物保護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目前,與博物館文物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明顯滯后于實際管理需求。由此導致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不夠規范,文物管理人員沒有明確的工作質量標準和法律準則作為參考依據,這樣不僅給博物館文物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更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博物館的長遠發展。
文物保護所面臨的安全問題時常發生,主要還是人為因素,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文物進行破壞。像盜竊、火災等,例如:2011 年故宮博物院、黃岡市博物館、如皋市博物館分別發生了盜竊案件;2018 年和2019 年,巴西國家博物館、巴黎圣母院分別發生了火災,其中巴西國家博物館只有10%的文物幸存,而巴黎圣母院具有代表性的塔尖,因屋頂焚毀而坍塌。這類人為對文物造成破壞的事件往往容易引起重視。但因為了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時常出現文物古跡不自覺地就被破壞了,反而沒有引起重視,但這類危害尤為嚴重。例如:在修復古建筑過程中,隨意改變了古建筑的原有風格;為了城市基建發展,肆意破壞了地下文物和遺址,有可能還破壞了原有地質結構的穩定性;為了開發旅游產業,在古跡名勝處周圍建設酒店、商場等,破壞了文化古跡的環境風貌。
從整體上看,我國雖然加大了對博物館文物庫房建設的支持,但文物藏品保存環境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這在部分地區性的博物館中更為突出,甚至沒有達到國家的建設標準,特別是防潮、通風效果不理想,無法滿足珍貴文物的保護要求。在博物館館藏文物的管理與保護中,也需要借助高科技技術來指導文物藏品的保護與利用,但在當前博物館館藏文物的管理與保護中,受制于技術和資金等因素,博物館不能很好地滿足文物藏品的管理要求,博物館館藏文物在管理的過程中會出現文物損害的情況。
國內很多博物館存在硬件設施不完善的問題,這其中既有經濟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理念方面的原因。某些博物館強調對場館的布設與文物的擺設,并未考慮文物藏品在當前環境下是否會受到自然損耗。部分博物館的文物藏品所處環境并不符合國家要求,如文物庫房防潮工作不到位、缺乏通風措施、溫度沒有管控等?,F在,也有很多博物館將文物藏品陳列于鐵制或者木制柜子之中,藏品對環境要求比較高,無論是濕度過大、溫度變化過快、密封性較差等,均容易造成文物受到損害,不利于長期保存文物,也不利于弘揚優良傳統文化。
文物保護制度,是文物保護落實的核心導向,所以有效保護文物之前,需將相關保護制度完善,并研究文物保護政策,從而制定合理的文物保護策略,立足我國基本國情,依法保護,嚴格落實《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相關要求。其中應將文物保護具體方針明確,如保障工作制度健全,需將其文物自身相關資料清晰,且對文物妥善保管細則明確。制定完善文物保護制度,需投入較多資金,由于文物自身具有較高的價值,所以政府需積極對其干預,并加強政策及資金方面支持,資金由國家財政撥款,也可在博物館舉辦相應的旅游項目,在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基礎上,為文物保護管理提供新的方向,促進文物保護管理更具規范性。
博物館文物安全防護工作規范化開展,還要創建完善的博物館文物消防安全管控機制。首先,需要不斷調整與完善消防管理值班、消防安全培訓與教育等多項內容,并且定期開展博物館內的整體消防檢查工作,特別是對于重要文物陳列,博物館需要以月為周期開展專項的安全檢查工作。其次,關注消防設施與專業器材的整體化管控與有效運用,定期按照要求對相關消防設施進行更替與保養。并且對博物館墻面開展專項的防火處理,如可以運用防火石膏板進行隔離,提高其耐火等級。最后,需要進一步對博物館內部電氣設施以及電源線路開展專項檢測與整治,積極改造老舊線路,規范電力能源的運用管理,保證相關應急設施可以正常使用。
在新時代發展環境下,博物館應充分應用信息、互聯網等一系列先進成熟的技術,積極構建完善、嚴謹、科學、合理的數字化文物保護系統,實現區域內文物資源的全面整合并優化配置,便于廣大民眾通過網絡欣賞館藏文物,而博物館也可以通過強大的系統實現對館藏文物的實時化、動態化、全面化管理。例如出土于大連地區的花紋磚,其紋飾主要包括幾何紋、動物紋、錢紋和文字磚等,博物館可針對不同圖案紋飾的花紋磚構建專門的文物管理系統,將各類文物準確全面地納入系統之中,分別為其制定專屬的“身份證”,對文物的各種屬性、年代、工藝等原始信息進行準確清晰的記錄,一旦后期遭遇自然災害或者被人盜竊,專業人員就能夠根據“身份證”中的信息修復文物,盡可能地復原文物,降低文物受損程度,減少博物館文物的損失。
為了能夠確保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工作順利開展,必須要強化文物保護相關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工作。通過定期為博物館相關管理人員開展培訓活動的方式,從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兩方面,共同落實文物保護的再教育工作,幫助其更快更好地掌握先進文物保護知識理念,提升其專業素養。不僅需要學習和掌握相關的文物保護知識與操作技巧,還必須要能夠積極學習和吸收相關管理理念,通過對文物保護措施的有效創新,合理融合實踐與理論。博物館需要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工作,引進高素質人才,并構建完善的考核機制,促進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在進行文物保護人員的招聘時,必須要制定準確且詳細的招聘準則,通過提升薪酬待遇標準的方式,確保所招收的文物保護人員擁有高素質和專業技能。在后期保護工作中,也需要定期開展文物地保護培訓工作,通過此方式提升對于文物地保護力度,讓我國重要文物資產得到更好地保障。
每一件文物的材質、時代、造型、環境等情況都不一樣。因此,同一類型的文物也不可以用同一種方法來進行保護處理,而要量體裁衣。在使用新技術、新材料進行文物保護時,需要反復試驗、研究,確保準確有效、具可逆性。目前,在博物館的藏品養護修復和古建筑的養護維修中,已使用了高分子材料等新技術、它們強度較大、堅固耐久、使用簡便、施工迅速、來源豐富、造價較低,故易于推廣。
總而言之,在經濟不斷發展的當代社會,博物館是國家文化傳承的關鍵。展望未來,文物管理保護的總基調不會改變,重點在針對各種不同質地的文物進行不同標準的管理保護措施以及環境影響因素辨別與評估,文物管理保護技術操作流程與規范,以及提升文物管理保護裝備設施水平等方面開展工作,從而推動文物管理保護的專業化、科學化水平,推動文物管理保護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應用普及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