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寧 壽子坤
(河北金融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51)
城市化,即“城市和農村之間的人口散布形式的變更”。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0》,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有60.60%,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與我國相近的發展中國家60%的平均水平,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1]。城市化在推進現代化以及工業化不停向前推進的過程中,也轉變發展模式,調整了經濟結構、擴大國內需求,改變了鄉村的生產方式與固有的生活方式,文化素養、價值理念、生活習慣等方面都出現了顯著的改變。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民農村問題、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
1.城鎮化“新”型發展
這里的“新”,是結合中國具體國情,根據鄉村城市的經濟、政治、交通等社會因素的發展,探索出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盡管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但也取得了進展,在常住人口、城市數量上都取得了飛速的擴張,出現了6000 萬以上的超大人口城市基礎的建制鎮也從1978 年的2173 個發展為19410 個,形成了人口密集的三大城市群[2],促進了相關的基礎設施全面展開,為保事業發展有了明顯提高,城鎮的人口吸納和服務能力顯著提高。
2.部分農民進城后仍然處于“半城市化”狀況
很多農民外出打工,即就業在城市,戶籍在農村。家中的主要勞動力在城市,其他家庭成員在農村,這就出現了“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而教育落后的地區更加劇了農村的落后。很多農民進城打工,因為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缺乏技術本領等原因,只能從事體力勞動,往往收入并不樂觀。
3.城鎮化發展中仍應注意的問題
中國城市化正在30%到70%的轉折期,全國城鎮人口由1999 年的4.37億人,增加至2019 年的8.48 億人,從1999 年至2019 年間,中國的城鎮化率從34.73%提升到了60.60%[3],我國城市建成區面積由2000 年的2.24 萬平方公里,上升至2012 年的4.98 萬平方公里,增長了122.3%,我們應該仔細考慮土地的城鎮化與人口、產業以及社會服務的融合是否達到了統一,農民在這個過程中是否得到了切實的利益,城鄉二元結構是否得到了真正的緩解。
1.失地農民無業的現象普遍,就業渠道少,且工作質量不高
據調查顯示,2020 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86 萬人,比上年少增166 萬人。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全國農民工總量28560 萬人,比上年下降1.8%。其中,外出農民工16959 萬人,下降2.7%;本地農民工11601 萬人,下降0.4%[4]。大部分農民在就業渠道上主要是通過朋友親戚的介紹,因為農村的消息閉塞,通過直接招聘、廣告報刊、網絡或者是中介機構尋找就業機會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大多數失地農民年齡在55 歲到70 歲之間,傳統思想頑固保守,不愿意去接受新型就業模式,相對比較抵觸政府關于就業的培訓,只是在城市自行找工作,而這又存在著隱性失業,由于年齡和專業素質的限制,他們多在餐飲行業、制造工廠、運輸行業、家政及綠化環衛就業,從事繁重的體力工作、初級工種和臨時性工作。這些崗位具有不穩定性,而且替代性很強,農民工隨時面臨著再度失業的風險。
2.失地農民自主創業意識差
在我國各地失地農民選擇自主創業的人數普遍很低,主要是因為失地農民普遍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而如今我國社會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對社會勞動力的素養要求也隨之提高。而少部分創業的農民多是選擇投資資金少、技術水平低產業,如農家樂、民宿等餐飲服務行業,但這些也恰恰需要創新創意來吸引游客。同時也受限于交通通訊、當地經濟發展程度、基礎設施完備情況等等。
3.城郊農民職業再教育途徑少
目前城郊農民職業再教育途徑主要來自居委會、街道組織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僅10.23%的農民接受過此類職業培訓;70%以上的居民對開展的此類培訓毫不知情;僅有3.25%的城郊失地農民通過進入職業學校進行深造學習。[5]調查數據表明,對城郊失地農民的職業再教育缺乏系統性規劃,宣傳力度小,同時職業培訓的場次過少,達不到農民實際需求。
國家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而就業是國家穩定的基礎。據調查顯示,85%左右的失地農民正處于無業、待業的尷尬境地,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根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提要》預測,到2030 年我國飽受就業問題的失地農民將要超過8000 萬人[6]。失地農民就業問題,可能會導致我國勞動力資源的缺失,也會導致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導致落后,成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題。
農民在失去土地后,就成了自由人,對于靠土地靠勞動的農民來說,就是失去了最主要的生活來源。從而只能在勞動市場上進行就業在發展。而我國現有就業條件下,失地農民由于文化素質與技能的缺失,導致在就業過程中有著極大的困難。因而我國要積極關注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對于再就業方面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政府以及各方面對失地農民的個人生存進行保障。
1.教育是提高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失地農民對現在社會的新事物認識不足,首先,應該擴大文化宣傳,進行正確的就業宣傳和引導,讓農民有自己求知的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思想和就業觀念,糾正“等、靠、要”的觀念,可以通過讓其子女進行勸導,并且可以教其通過網絡等平臺進行學習。其次,政府在農村義務教育的方面也要加大投入,還要著重于成人教育,進而提高失地農民的知識與技能。增長農民對外界的了解和認識,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和外界的先進之處。
2.政府要鼓勵失地農民參加就業技能等相關培訓。“授人以魚,不如受人之以漁”,積極鼓勵和引導失地農民參加就業技能方面的培訓,增強失地農民的實用技能,提升其就業的實用技能。在進行培訓時,可以根據其年齡、知識水平以及就業意愿展開多層次的培訓。也可以根據崗位需求進行單獨培訓,從而進一步提升培訓效果,進一步提高就業率。
1.政府應當完善有關征地的法律法規,運用法律武器保障農民的相關利益,對于失地農民加大法律保護。要加強失地農民再就業保障政策的操作性,全面提升失地農民的就業保障政策的權威性,針對失地農民的需求進行完善。
2.政府要求建立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對于農民來說,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上能養老、下能撫幼的經濟來源。所以要對失地農民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查,建立健全農村合作醫療機制,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基本養老機制等等,使得農民老有所依、幼有所養。
3.要落實好國家補貼、獎扶、農業綜合補貼等各類財政補貼資金、新農合參保工作。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全心全意為失地農民辦實事。在農村城鎮化過程中,落實和完善現行征地補償機制,"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作用。通過預留土地發展二三產業,農民通過持有預留土地入股,獲得股金收入。在具體土地用途上,可以歸還農民部分權利,改變土地性質的單一性,土地出讓金可以全額返還給農民。
1.農業,是我國第一產業,盡管城市化進程加快,但是農業的地位卻與日俱增,農民在城市化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但同樣有特殊的職業技能,我們應該大力發展農業,政府應主導城市農業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雇傭農民進行打理,以吸收失地農民就業。
2.在城市化進程中本身也增加了一些就業崗位,城鎮二三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充就業崗位,可以容納更多的失地農民,為農民就業也提供了渠道。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吸收失地農民就業的重要渠道。將土地的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分開,農民分工經營負責,按股份進行分紅收益,讓農民通過這些經營獲益,并從中提高經營能力。
3.農村可以選擇培育特色經濟提高失地農民的收入。根據當地的資源特點、經濟發展模式、歷史文化底蘊等等,找出適合發展的特色產業,要結合各地的資源狀況、交通區位、產業結構等綜合因素,打造自己的特色,擴大自己的優勢,形成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從而擴大市場,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在積極發展農業等產業經濟的同時,積極引進多種經濟增長模式,打破單一產業發展的格局,從而更好地提高就業,提高失地農民的生活水平。
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使很多農民在享受到進步發展帶來的成果同時,也失去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失地農民就業能力弱,面對就業競爭壓力大,由于年齡,知識,技能方面的限制,處于劣勢地位,求職比較困難所以在城市化進程中,也應該著重注意農民生存與發展問題。從教育入手,提高農民知識素養,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制定失地農民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激勵政策,讓失地農民“自謀崗位,有崗可做”。社會保障體系是農民的重要保障,根據失地農民經濟水平,給予一定的補助,并且可以實行農民社會保險制度,使他們“老有所養”。利用科技的力量,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發展,為農村發展注入活力,實行鼓勵政策,吸收年輕人回鄉發展。
總之,推進城鎮化過程中不可忽視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培育新型農民、弘揚鄉村文化,加強農村文化教育、完善農村文化設施,促進失地農民再就業,縮小城鄉差距,為共同富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