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青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沙河街道辦事處,山東 濱州 256600)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平穩過渡和運行,形勢向好的經濟發展態勢使得農村經濟發展正逐漸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質量的方向發展。依據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結合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態勢,融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和現代管理手段于一體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也應運而生。而如何使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和諧共贏、協調發展,已經成為人們重點關注和研究的話題。基于此,本文重在探討如何改進農業生態環境,以不斷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一)農業生態環境是農業經濟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從中央到地方,從城市到農村,都充分體現了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決心與斗志,特別是在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方面,更是獲得了非常卓越的戰績。從2016 年提出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到2020 年的落實,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有了質的飛躍,不僅有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持,還有各項措施的落實,以及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日漸增強,都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生態文明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而農業生態環境的優化使得我國農業經濟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不僅改善了農村環境,同時也帶動了農村旅游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農業經濟是農業生態環境的保障。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很多先進的技術設備都被運用到了農業生產中,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生產效率,同時也有效降低了農業生產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從短期來看,經濟與環境之間是相互矛盾的,但是從長遠的眼光來看,農業經濟的發展能夠為農業生態環境提供保障,當農業發展之后,就會帶動農村經濟的整體水平上升,從而可以為農村生態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可以利用更好的技術措施來改善農村環境,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而且,農業經濟的發展,會帶動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比如物流體系建設、互聯網服務體系建設等等,促使農民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同時也能拉近農民與時代發展的距離,提升農民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從而更好地開展農業生態環境建設。
(一)發展保障不力
生態農業要想快速推廣和發展,除了必要的資金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先進技術的保障。作為一種全新的農業生產模式,生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作為驅動力。但實際情況卻是,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農民,似乎并不看好生態農業未來的發展,相對于生態農業,他們更愿意將資金和研發團隊投在高新領域,而對于農業這種傳統產業,投入大、回收慢,并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對于農民本身來說,有沒有足夠的資金和能力參與到農業生態發展中,最終形成的局面就是“政府旁觀、企業觀望、農民無力”。尤其是目前,人們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并不強烈,很容易出現技術剽竊的問題,讓政府和企業花大量資金和人力投入研發的成果被輕而易舉地盜用,讓投資者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在沒有明確獲得政府支持和補貼的情況下,幾乎沒有企業愿意在農業生態領域投入更多的資金和人力。而對于農民來說,原本應該作為生態農業的主體和受益人,但近年來,人才流失嚴重,更多的人選擇了外出發展,留在農村發展的基本都是一些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的老人或者婦女,這些人不但缺少創新的能力,甚至對一些先進理念都缺少足夠的接受意識,這也是生態農業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
(二)生態意識薄弱
農民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根基,是農業生產的最大動力。但是受傳統農業思想觀念的影響,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是農業生產的重中之重,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性次之,農民在生產生活中更加關注農業產出,大力開發耕地及其附加資源,導致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各種農業問題累加,導致不可恢復的環境問題。這種農業發展方式嚴重違背了我國可持續發展理念,不符合我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也不符合我國轉變農業發展結構和方向的政策目標。
(三)農業現代化生產模式尚未建立起來
農業現代化生產模式是農業經濟發展中居于重要地位的一種模式。然而,目前我國各地的農業現代化水平發展不均衡,機遇與技術和制度的約束,導致了農業經濟和農業生態環境協同發展中,現代化生產模式尚未建立。各地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不均,未能實現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及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并且各地在農業合作方面雖然推行了多種合作經營方式,但農戶的固化思想較為嚴重,現代機械化作業和農機具現代化推進過程較為緩慢,導致了農產品深加工程度較低,影響了各地的農業經濟發展。
(一)提升生態系統能力
經過多年粗放式的發展,已經深刻認識到了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也明確為了實現經濟效益的持續穩定增長、確保農業和生態效益的全面發展和提升,生態發展是關鍵的因素。因此,為了全面貫徹落實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建立起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共同發展的局面,將生態環保理念融入農業發展中,從生態環保角度制定農業發展規劃,充分結合自然因素、自然規律、生態規律,讓農業發展與生態發展相協調,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各地要結合當地自然因素和生態環境因素,制定全面可行的實施方案,對現有農業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整合,從而建立起農業生態系統,平衡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促進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共同發展。
(二)提高農民生態環保意識
受到傳統農業生產習慣和觀念的影響,農民在生產生活中環保意識并不強烈。為了能夠更好地開展農業生產,切實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我國各級環境保護部門需要加強宣傳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積極開展有關生態問題、環境問題的教育活動,使得生態環保意識得到普遍建立,有效引導農民樹立環保意識,重視環境問題,使農民從根本上認識到當前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環境和生態問題。提高農民對其周圍生態環境的敏感度和關注度。其次,有關部門和相關組織必須落實宣傳和教育工作,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手段在基層反復宣傳生態環保意識,實時更新相關數據,讓基層群眾能夠了解和掌握農業產業和生態環境的相關信息,使基層群眾學會用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全面地看待生態問題,而不僅僅是為了農業產量和質量忽略了環境問題。只有從根本上轉變了意識,才能真正地落實為行動,生態環保意識的建立和教育是科學協調可持續發展農業經濟的基礎性工作。
(三)健全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在當前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時代,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應當健全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根據生態規律以及農村建設情況進行發展模式的創新與完善,以便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基于此,在具體的操作中,可以根據農村土地特征,對農作物的生產結構進行創新,改變原有的單一結構,使其變得更加多元化,從而強化生態系統。另外,還可以構架立體養殖模式,將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放在適宜的環境中共同生存,使其成為一個微縮的生態系統,從而減少對周圍環境的破壞,同時也能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使整個生態資源與環境都能得到保障。
(四)發展農業經濟,反哺農業生態環境發展
加強農業現代化,推行現代化生產模式,做到結構調整引導供給側優質改革。在產業和經濟發展的同時,要由傳統單一作物主導,向以主營作物為依托的多元化發展邁進,從而使農業經濟—農業生態環境二者處于和諧發展狀態。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適合地方生產的后續替代產業,從而逐步發展成為以主營產業為依托的,多元化產業發展的農業大國。在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措施中,應結合自身的區位條件和資源狀況,選擇合適的后續替代產業。我國擁有良好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水資源,可以大力推行使用現代化農機具,發展特色有機蔬菜、林果種植業、優質畜牧業和水產業,利用水域來取得具有經濟價值的水生動植物資源。使農業形成以多元化產業共同發展的優勢產業格局。
(五)構建和完善現代生態農業體系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推進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構建和完善現代化農業體系。一方面,優化升級農業經濟結構及產業結構,在農業日常生產活動中不斷增加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程度,提升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和網絡信息化水平的內在要求;而通過農業生產技術革新降低對生態環境的依賴和破壞,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及農作物產量,增加農業的經濟效益,這又是現代化農業體系中調整合優化農作物生產布局和農業產品產業結構、增強產銷渠道、豐富農業銷售內涵的關鍵環節。另一方面,需要積極利用國外先進農業管理理念和模式,不斷完善我國的現代化農業體系,用先進的現代化農業體系優化升級農業模式,建構集約化農業模式,走以生態環境推動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生態農業理念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延伸和發展、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要將農業生產與自然規律、環境、生態相適應、相協調,通過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從而讓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理念得到更廣泛的推廣和實踐。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推動農業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從而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提升環保、生態保護意識,從而實現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形成雙贏共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