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白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發燒的經歷。發燒時,家里長輩會建議患者多穿點衣服,晚上睡覺多蓋些被子,捂出一身汗就沒事了。捂汗真的有利于退燒嗎?
“發燒”,醫學上稱為發熱,是指機體在致熱原作用下使體溫調節中樞的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節性體溫升高,通常指肛溫≥38℃或腋溫≥37.5℃。發熱過程包括3 個時期:
1.體溫上升期:主要表現為疲乏無力、皮膚蒼白、干燥無汗、畏寒,甚至寒戰。
2.高熱持續期:主要表現為面色潮紅、皮膚灼熱、口唇干燥、脈搏呼吸加快、頭痛頭暈、食欲下降、全身不適、軟弱無力。
3.退熱期:主要表現為大量出汗、皮膚潮濕。
許多人認為自己捂了一身汗出來后燒就退了。其實不然,出汗是退熱的結果,并不是退熱的原因。當發熱進入“退熱期”時身體會自發散熱而出汗。在這之前,再怎么捂都是捂不出汗的。
嚴格來說,捂汗是不可取的。當患者處于體溫上升期,出現手腳冰涼、寒戰時,“捂”可以減少寒戰帶來的不適,而一旦進入高熱期,身體不再覺得冷時就絕對不可再捂熱了。尤其是幼兒患者,過度地去“捂”易引起“捂熱綜合癥”的發生,造成脫水、呼吸急促,甚至出現昏迷、窒息,嚴重時會危及生命。
發熱是一種身體對抗各種致病因素的反應,在抗御疾病的過程中具有積極作用,不應該也不能盲目地去扼殺它。只是人體對于發熱的耐受程度是有底線的,一旦逾越了這個底線就有可能引起嚴重后果。這條底線因人而異,因病而異。
如果發熱在機體尚能忍受的極限內,譬如發熱時體溫不是過高,體溫在39℃以下,且發熱時間持續又不是過長,那么可能經過一般的處理就退燒了。如果發熱嚴重干擾了生活和工作,或持續時間過長,那就必須要采取積極措施。
多喝水 發熱時代謝速度增快,體內水分消耗快,需要及時補充。
物理降溫 在寒戰期結束以后,就可以開始應用冰敷、溫水擦浴或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溫,幫助熱量散發和緩解癥狀。
退燒藥 上面兩條都是輔助措施,這一個才是對癥處理。目前成人退燒首選是乙酰氨基酚類藥物,市面上許多感冒藥都含有此成分。無需每天定時吃,也不能超量吃,只在不舒服的時候短期服用就行了。
及時就醫 對于那些經過常規處理熱度依然經久不退,或高熱患者(體溫達39.5℃~41℃)伴有驚厥、惡心、嘔吐等癥狀時,應予及時送醫,查明病因,給予對癥和對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