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興市第一高級中學 錢 凱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高中教育越來越側重于對學生的素質培養,同時,全球化浪潮也帶來了西方文化的沖擊。為此,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家國情懷的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歷史悠久,各種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對學生具有積極的教化作用。為此,高中歷史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利用好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對學生素質培養的重視程度。本文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家國情懷的內涵出發,對兩者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積極意義進行了探索,并從策略構建方面提出了一定的意見建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一詞是在國家層面作出的解釋,其主要指公民對國家和黨的擁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最重要內核之一。“愛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指引著公民個人建立起對國家和政府的深厚情感,更發揮著調節公民行為的重要意義,倡導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其發揮著維護國家穩定,促進中華民族團結和維護祖國統一,指引青年人奮發向上并報效祖國的作用,是家國情懷在現代社會價值觀上的體現,對規范公民道德行為有重要影響,發揮著促進高中學生健康成長的作用。
在中國的古代文化中有許多關于家國情懷的內容,古代的“家”與“國”是一個復合的概念。在家庭方面,家指的是對孝道、對家庭的堅守,而國指的是對國家和君主的忠誠和愛戴,家國情懷其實就是古人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古代的家國情懷對維護政治秩序和社會的穩定都具有積極意義。從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史觀的角度出發,家國情懷在今天對社會的發展仍具有重要的意義,一些優良的品德如孝敬父母、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安定被繼承并發揚。如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都是古人偉大的愛國情懷,對后人具有重要啟示。
在現代,家國情懷仍然對促進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對于高中學生而言,其處于價值觀和人生觀發展形成的重要時期,家國情懷素養對其成長為正直、對社會對國家有所貢獻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在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時代發展對國人精神培養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是新時代的家國情懷和君子人格,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追求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追求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追求的價值準則。在家庭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家國情懷指引學生孝敬父母、相互尊重,具有積極意義。在社會發展方面,兩者有助于學生形成熱愛國家、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情感,對中國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建設意義。
家國情懷是中國文化和歷史在經歷長期積淀之后的結果,高中歷史針對培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家國情懷素養的教學活動,對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具有積極作用,有利于高中生培育并踐行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長為對社會和國家有貢獻的人才。在日常歷史教學中,教師通過對歷史知識進行講解,引入大量優良歷史事跡來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歷史,感悟人與歷史、人與社會的關系,由此感受并發現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培植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學生通過感受國家的興衰來感受富強、民主等國家層面的價值觀并形成家國情懷。
高中歷史教學不僅是簡單的知識教學,更發揮著重要的德育作用。“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就是一面發展的鏡子,能夠投射到現實并對學生個人的精神培養發揮一定作用。高中歷史教學中德育元素的利用具有重要地位,同時豐富的中國歷史資源使得德育工作和歷史教學工作相結合,幫助學生在知識學習和素質培養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同時,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素養培養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引導,幫助學生形成對家庭的熱愛和對國家忠誠的情感。
歷史教學的重點之一是幫助學生培養唯物史觀,正確認識歷史的發展變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精神共建對學生形成唯物史觀有促進作用。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在將家國情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歷史教學工作中后,學生能夠更正面、更積極地學習中國歷史,培養唯物史觀。如教師開展近代歷史的教學工作時,學生既認識到近代中國落后的歷史,了解社會存在的問題,更從歷史的角度明白了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將個人覺醒和建設國家結合起來。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和個人素質、高尚品德的培養具有示范和榜樣作用。為此,歷史教師要主動發揮自己的引領作用,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自己的家國情懷素養。教師首先要加強自己的學科素養,明確自身定位并認識到自身的重要職責。在向學生傳遞歷史知識的同時,教師還要用自己的行動向學生做好精神層面的榜樣。其次,教師要堅持將家國情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引入日常的歷史教學中,向學生傳遞積極、正面的價值觀,和學生一起成長進步。
高中階段的歷史知識體系龐雜,內容豐富。教師要挖掘各種有用的歷史資源,立足鄉土,使家國情懷教育接地氣,同時開展教學實踐來實施有效的精神共建活動。高中歷史教學不應只局限于書本知識,為此,教師要納入更多課外資源,從政治、經濟和社會思想文化等角度來選取更多資源,從家國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家國意識。比如: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古代歷史名人的事跡,如岳飛抗金、林則徐銷煙以及近代中國革命解放的事跡來讓學生感悟歷史的變遷,獲得對歷史和社會的深入認識,由此來幫助學生豐富自己的知識面,也在精神層面對學生進行指引和幫助。
為了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家國情懷素養,教師還要堅持創新教育方法,豐富課堂形式,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效率。教師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從多個角度切入并和學生一起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入分析和比較,同時教師還要利用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依照經驗開展歷史教學,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思維。最后,在課堂形式的創新方面,教師要加強互動課堂的創建,要結合具體的教學情境和學生進行高效的互動。如教師可以就某一歷史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或是讓學生自主評述某一歷史人物或事件,分享自己在家國情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感悟。
為了做好高中歷史的精神共建教學工作,歷史教師應當努力營造良好的精神氛圍,創建積極正面、氛圍良好的歷史課堂。教師要堅持運用情境構建、課堂互動和感悟分享等形式,在精神層面上引領學生感悟家國情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文化自覺,在濃厚的精神氛圍中實現成長和進步。
總體來說,高中歷史教學中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家國情懷素養的精神共建活動是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幫助學生實現素質發展的重要措施。歷史教師要主動開展更具針對性的歷史課堂,為學生培植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家國素養,實現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