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第八中學 高 穎
傳統的初中歷史學科作業采用“題海戰術”,但是,以“題海戰術”為基礎的歷史作業并不能按照預期設想去檢測學生的歷史認知水平、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題能力,反而會直接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產生繁重的學習壓力。在這種狀態下,初中生雖然能夠按時按量完成作業檢測任務,卻缺乏反思、總結意識,而且存在敷衍了事的問題,錯題也比較多,直接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對此,初中歷史教師應重構作業結構,以數量適宜、難度適中的歷史作業引導學生實現自主解題。
要想真正改變“題海戰術”的作業結構,讓學生及時積累自主解題經驗,那么就需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認知需求設計專項式的歷史作業。這就面臨一個重要問題,即初中生的歷史認知能力水平是不一致的,他們所能完成的習題檢測任務也存在現實差異。這就必須要將分層教學理念落實到作業設計層面。初中歷史教師應該主動分析各層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認知潛能,客觀把握學情信息,據此設計層次化的數學作業,以便及時組織差異性的作業指導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游刃有余地完成習題檢測任務,逐步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題能力。也要引導學生及時總結解題經驗,使其進一步內化歷史知識。
以“秦末農民大起義”一課為例,我客觀分析了本班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和歷史學習收獲,根據學生的學習收獲設計了層次化的歷史作業,共分為三層作業。第一類是比較基礎的作業。以秦朝暴政的具體體現、陳勝吳廣起義的過程、秦朝滅亡與楚漢之爭的基本發展過程等基本史實資料為基礎所形成的選擇題、主觀題,只要學生能夠掌握本課基礎知識,就可順利解題,比較適合歷史基礎薄弱的學生。第二類是具有一定難度,但是綜合性不高,也并未脫離教材內容的歷史作業。針對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這一重要知識所設計出來的材料題,學生必須要以材料信息為基礎來分析秦末爆發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以便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歷史解釋能力。最后一類習題是一種綜合性的,帶有一定探究難度的歷史習題。需引導學生思考秦朝滅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變化情況,包括選擇題與材料題,檢測的是學生比較、歸納信息,并從中提煉歷史規律的解題能力。這樣一來,則可促使學生根據個人歷史認知水平選擇相應的習題,更易于促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
在過去,初中歷史教師習慣單向指導學生寫作業,然后一五一十地講解每一道習題的解題思路、出錯點。這種習題講解方式雖然可以讓學生根據個人需求摘抄筆記,但是卻也大大浪費了習題課的教學時間,而且會讓學生學得疲憊、無序,根本無法有序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題能力。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解決這一教學問題呢?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嘗試解放學生、尊重學生,也要相信學生能夠通過積極合作及時消除各類疑問。為此,初中歷史教師要在作業設計、訂正環節組織小組展開討論活動,引導學生積極與同伴分享自己的解題思路、解題策略,虛心接受同伴的指正,及時優化解題質量,讓學生真正實現有效解題。
以“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一課為例,我就針對本節課所介紹的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張仲景與華佗在醫學發展史上的主要成就、佛教與道教的興起與傳播歷程、司馬遷的生平信息以及《史記》著作的主要內容等重要歷史史實編寫了難度不同的課后作業,要求學生獨立解題,使其能夠及時形成良好的歷史解題能力,以便促使學生真正實現有效學習。學生完成習題檢測任務之后,我就順勢組織了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按照標準答案訂正習題,圈畫出彼此的錯誤,然后通過小組討論去分析各個習題的解題思路、解題方法。為此,我綜合分析了學生的歷史認知、解題能力,遵循“組內異質”與“組間同質”的基本原則,科學劃分小組,確保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共享解題經驗,提高歷史學習能力。接著,各小組則可自主確定合作學習計劃,根據組內成員的學習安排合作討論時間,且要保證組內討論是平等的、和諧的,每個學生都可自主表達個人解題思路,虛心接受其他同伴的解題思路、解題方法,以便學生積累有效的解題經驗。
我們必須要承擔的一個教學任務,便是引導學生反思解題經驗,使其能夠綜合掌握各類習題的解題技巧,逐步優化學生的歷史解題思維,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解題能力。對于這一現實問題,初中歷史教師則應積極組織精講精練指導活動,針對學生存在的共性疑問展現正確的、多維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歸納有效的解題經驗,使其自主訂正錯題。除此之外,初中歷史教師也應監督學生總結、整理錯題資源,讓學生及時反思解題心得,使其能夠根據錯題資源不斷鞏固歷史知識記憶,通過一道題掌握一類題的解題方法,逐步提升歷史解題能力。
例如:在“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一課課外作業解題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與集體討論,本班學生可以自主訂正一些簡單的習題答案,圈畫出題目中的關鍵信息,由此進一步分析了歷史知識,全面梳理了兩漢時期所取得的科技、文化成果。但是,即便如此,卻依然存在小組合作無法順利達成解題共識的錯題,需要教師及時介入進行輔導。因此,待小組合作討論學習活動結束之后,我就要求各小組在紙條上寫下小組難以攻克的習題題號,對此進行匯總、歸類,確定習題課的講解重點。我也由此發現本班學生在解析材料題時存在信息不完整、閱讀不深入的現實問題。接著,我就專門為此備課,針對材料題的審題、解題方法制作了多媒體課件,以結構圖演示了解答材料題的步驟與思路。比如:圈畫出表示時間與地域的關鍵詞、圈畫出材料中的主人公,以便順利確定題目的考查范圍,然后再根據設問條件及時調取認知記憶。結合本節課的材料題,我隨機選擇了幾個小組展現解題思路,及時指出具體的解題疑慮,幫助學生調整解答材料題的方式方法,以便讓學生總結出有效的解題經驗,引導學生訂正錯題、總結正確的解題思路。在本節課上,我還監督學生自主整理了錯題資源,引導學生進一步對比錯誤的解題思路、正確的解題方法,使其加深解題印象。
在上述三個教學論點中,雖然我們綜合分析了設計歷史作業、組織作業輔導的相關問題,但是切入點卻是以學生的共性學習需求為主的。然而,初中生的歷史認知能力、解題能力不同是不爭的事實,每個學生在解題時都會出現不同的錯誤,需要接受針對性的、個體化的解題輔導。然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初中歷史教師很難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那么,如何兼顧學生共性與個性需求呢?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師生互動變得開放、多元,師生雙方可以通過線上互動實現實時交流,而這也意味著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在作業檢測與輔導環節與學生進行網絡對話。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積極與學生展開線上互動,針對學生個體需求進行線上輔導,以便讓學生切實實現有效解題。
例如:在“盛唐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課教學中,我就針對唐朝時期我國與天竺、日本這兩個國家的交往歷程知識設計了一些習題資源,綜合檢測了本班學生對于玄奘西行、遣唐使來華、鑒真東渡等歷史知識的了解情況,還設計了一些歷史地圖題,以便讓學生全面了解盛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情況,使其通過材料分析總結出唐朝對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原因、所產生的歷史影響等重要信息,以便讓學生順利接受習題檢測,促使學生及時內化歷史知識。在本輪習題檢測活動中,我會通過線上輔導活動輔導學生,鼓勵學生總結錯題資源,在課后及時與學生展開一對一網絡輔導,以便切實優化學生的歷史解題思維,針對性地消除學生的知識盲區。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根據學情需求設計分層的歷史作業,可以真正實現減負提效,有利于保護學生的積極學習心理。而豐富的、實時的、動態的小組合作以及精講精練和線上輔導活動又可幫助學生積累有效的歷史解題經驗,穩步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題能力。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始終秉承以生為本的原則來設計作業結構、組織解題輔導活動,以便更加準確地檢測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解題能力,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