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第二高級中學 吳子勝
傳統高中歷史教學更關注教材基本知識和問題的掌握,因此機械記憶成為基本的教學策略。很多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認知都是淺層次的,一旦進入深度的歷史問題探討格局,學生就不知所措了。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面,就需要將深度教學模式滲透到高中歷史教育教學過程中去。
高中歷史深度教學是相對于傳統表層化教學而言的,其要求教師準確把握歷史學科本質和核心知識,在此基礎上關注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培育,引導高中生真正理解歷史,繼而促進全面發展。新課改對于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將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核心素養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深潛教材之中,開展深度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這是高中歷史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
教學立意是教學主題或者中心的提煉,其源頭為大量的史學閱讀,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此時,高中歷史教師就需要有豐富的歷史閱讀積累,能夠結合自身閱讀與教學訴求,設定更加凝練高遠的教學立意。對于學生而言,如果在實際高中歷史課堂中,教學立意達到理想狀態,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歷史內涵和價值,繼而站在更高角度去看待歷史,形成科學的歷史價值觀。
以高中歷史“鴉片戰爭”為例,教師在綜合考量之后將實際的教學立意界定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很明顯,其考慮到了這是中國社會的過渡時期,前面是中國古代歷史,后面則是中國近代史。在單元架構中的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在中國近代史中的地位也很明晰,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一起形成了我國近代社會內憂外患的格局。但是,在與多位高中歷史教師進行進一步推敲之后發現,這樣的教學立意還不是很好,不夠生動形象,還可以進一步細化。接著將實際的教學立意界定為“中國開始被動向近代轉型”,將清政府被動向近代轉型的史實概括出來,這揭示的是清政府的近代化是在被逼迫下進行的,這種轉變不是自我覺醒,而是在外部沖擊下不得不進行的選擇。其實,在鴉片戰爭之前英國多次派遣使臣來華,希望建立貿易關系,但是都被清朝統治者拒絕了。乾隆年間自詡為天朝上國,認為自己國家物產豐富,什么都可以供應,沒有必要與外國展開貿易。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有了征服世界的能力,于是就借口“虎門銷煙”發動戰爭,最終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在挨打之后終于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修改之后的立意更加深刻、更加生動,就如同是一個不喜歡做作業的孩子,被打了之后不得不伏案做作業。一旦高中生腦海中有了這樣的畫面感,就意味著實際的教學立意是可行的,是深刻的,是能夠被理解的。也就是在這樣的教學立意引導下,學生對于鴉片戰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很多高中生反饋歷史學科知識點比較分散,記憶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感覺到學習起來比較吃力。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面,高中歷史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去梳理教學線索,確保實際的線索邏輯朝著更加清晰、更加嚴謹的方向發展,這樣就可以為深度教學課堂的打造奠定良好的基礎。
還是以“鴉片戰爭”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林則徐的視角去審視鴉片戰爭,這場戰爭貫穿于他的一生。在鴉片戰爭之前,林則徐看到了鴉片對于社會民眾的毒害,采取各種措施希望可以消除這樣的隱患,但是都沒有取得理想的成果,這是林則徐痛心的時候;在獲取對應的支持之后,積極主動采取措施推動“虎門銷煙”運動,林則徐看到被燒毀的鴉片,這是林則徐喜悅的時候;英國借口“虎門銷煙”發動了戰爭,這是林則徐落難的時候,也代表著鴉片戰爭的失敗。依照這樣的線索,高中生可以意識到林則徐的一生與鴉片戰爭的始末產生了密切的聯系,這樣的人物線索有著很強的代入感,因此高中生對于鴉片戰爭的理解會朝著更加深入的方向發展。在此環節,教師可以選取關于林則徐的相關影視作品,利用對應的時間與學生一起去觀看。在實際觀看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在林則徐人生際遇的各個階段去審視當時的晚清王朝,去審視對應的鴉片戰爭,由此使得高中生對于鴉片戰爭的認知解讀朝著更加充實的方向發展,歷史解釋能力也因此得到很好的鍛煉。
深度教學課堂實際的教學內容必然是通透的,必然是能夠融會貫通的。簡而言之,在此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師需要深入研究教材,要看到每一本教材背后都是浩瀚的歷史史料,每個章節、每個知識點都有著大量的歷史信息,這是正確歷史價值觀的基本認知。在把握教材內容主旨的基礎上,敢于突破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或者補充,甚至在部分地方可以質疑。在這樣內容優化整合的過程中,使得高中生感受到歷史學科知識的淵博性。
以“經濟全球化的世界”為例,從實際教材布局來看,將其歸結為全球化的表現、中國要融入世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和危害三個方面的內容。對實際教材內容進行深入解讀和探究之后,教師重新擬定了三個模塊:全球化500年、全球化100年、全球化20年。以這樣的時間點設置的方式來激發學生思考,全球化500年,很明顯其針對的是歐洲;全球化100年,其關注的是美國;全球化20年,其關注的是中國。通過這三個模塊的交互,使得高中生能夠更加具體、更加全面地理解經濟全球化的內涵,并且自覺進入不同國家全球經濟化的表現和成績,這種對比會使得高中生對于實際經濟全球化的理解朝著更加深刻、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和進步。從這樣的案例就可以看出,在高中深度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師需要具備這樣的整合能力,引導學生以更加新的視角去審視對應的歷史現象。在此過程中除了深挖歷史教材之外,還需要懂得積極進行歷史素材的拓展,將多媒體上的資源納入其中,這同樣需要具備比較強的整合能力。
高中歷史深度教學也需要注重教學中的交互,此時的問題設計就成為關鍵所在。高質量的歷史問題設計,可以引導高中生進入深度思考的狀態,因此教師必須要在實際高中歷史教育教學中提出有水平的問題。那么什么是有水平的問題呢?問題設計要科學合理,要規范化,要有梯度和層次感,要遵循從現象到本質的基本規律。
以“洋務運動”為例,在文本素材梳理完畢之后,教師就開始引導學生進入深層次的思考狀態,實際設計的問題有下面幾個:洋務派主張向西方學習,在實踐中為什么優先選擇的是軍工產業?為什么不是其他產業呢?洋務派為什么要創辦民用企業?這樣的性質界定對于他們有什么好處?洋務派的各項運動為什么最終都是失敗的?上述多個問題相互交織,實際上有著很強的層次性,彼此之間的關聯是比較密切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發現需要從當時歷史到實際情況入手,找到各種史料來進行佐證,然后去分析對應的問題,去解決上述提出的問題。在這樣的研究過程中,學生對于洋務派的思想認識進行研究,認為中國武器落后于西方,其他方面是優于西方的,因此在實際洋務運動的時候會將自己的短板作為焦點,其本質還是反饋出自不量力,思維的狹隘性。洋務派在學習軍工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阻礙,比如資金資源不足、燃料不夠、原料供應不穩定、運輸時間太長等,這些問題僅僅依靠軍工是難以妥善解決的。此時就需要發揮民辦企業的效能,因此與社會形成關聯,繼而開始了民辦企業的創建。最后的問題是洋務運動為什么失敗了,這樣的問題可以將上述多個問題答案進行梳理,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去認識實際失敗的原因,可以對于實際洋務運動形成深刻認知。在上述問題探究完畢之后,教師還針對性地提出了開放性問題:李鴻章是怎么認識洋務運動的?外國人在當時是怎么看待洋務運動的?后人是怎樣看待洋務運動的?我們應該如何去看待洋務運動?學生需要在課外去尋找很多的資料,在資料整合中去進行分析,這對于高中生歷史思維的鍛煉,唯物史觀的塑造而言,都是很有價值的。
綜上所述,無論是為了滿足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育要求,還是為了應對高考歷史改革,在實際高中歷史教育教學中,滲透深度教學模式十分有必要。對于高中歷史教育工作者而言,需要不斷優化教學立意、教學線索、教學內容、教學問題,確保實際的教育教學行為與學生歷史思維培育、歷史價值觀形成、歷史史料驗證素質鍛煉之間形成關聯,繼而使得實際的高中歷史教育教學朝著更加深入的方向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