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永城市教師進修學校 朱金娥
新課程教育改革對語文教學提出了素養培育的指標,而語文課堂的教學是以閱讀為核心而展開的,因此,閱讀教學在核心素養的培育上含有較高的教育意義。本文首先介紹了核心素養課堂構建的策略方向,進而針對語文閱讀中的素養部分展開具體的教學建議,以期有效推動中小學閱讀教學及其素養的培育效果。
核心素養的有效培育在于學生的有效參與,如此才能夠使得學生在參與中得以有效鍛煉,從而推進其素養的有效提升。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應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構建以生為本的創新課堂形式,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將語文的素養綜合落實。同時,教師亦需要適當進行引導教育,構建更為多元的創新型教學課堂,促使學生在興趣的作用下,積極融入語文知識的學習,從而為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前提保障。
1.讀寫結合
語言的基礎建構,是學生語言的積累過程,需要學生能夠在閱讀課文學習的過程中,有效汲取其中的語言文字,學習其語言組織與表達,從而提升語言素養。在此過程中,教師則可通過讀寫結合教學的模式,讓學生在閱讀學習的同時,及時進行寫作練習,通過遣詞造句、模仿表達等方式,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綜合提升。
2.豐富課堂活動
語言素養的培育除書面語之外,同樣需要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基于此,除傳統形式下的朗讀、背誦等基礎形式之外,教師亦可創新設計具有趣味活動形式的教學課堂,以促使學生能夠在更具趣味的活動氛圍中,參與并積極地進行語言表達,以提升語言練習的效果。例如,學習五年級《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后,教師可與學生互動,詢問其想要了解,或是旅游的國家或城市,進而讓學生在課后收集相關的資料信息,并通過整理整合,制作為自己的“導游介紹冊”,進而在課堂中讓學生擔任“導游講解員”,為大家介紹旅游景點。這一方式,不僅使得學生的知識得以有效拓展,更是在活動趣味的動力下,使得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有效鍛煉自己的語言能力,從而實現語言素養的有效培育。
1.設疑提問,組織合作
思維的發展與提升需要學生切實著力于思考之中,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注重學生地位,在構建創新課堂時以引導為核心教學方向,進而通過設問、組織探究的方式,培養并推進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閱讀理解得以有效提升。例如,在七年級《最后一課》中,教師可設計思考性問題,讓學生探究討論,以充分發揮其思維動力,進而推進思維品質的提升。如“文章為什么說是最后一課?有什么意義?”“你讀完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假如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等等,這樣的問題設計不僅能夠促使學生更深層次地解讀課文內容,亦能夠促使學生在思維思考中提升思維品質,從而實現這一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此外,在思維培養的教學方式上,教師亦可通過文章結構的訓練,引導學生提升思維能力。比如,在七年級《偉大的悲劇》中,教師則可讓學生先行閱讀課文,并要求學生自主劃分文章的段落結構,分別提煉出每個部分的主旨內容,羅列為文章的結構綱要。這樣逆向梳理文章的方式,對學生寫作思維的培養亦具有較好的作用效果,同時,學生的邏輯思維亦能夠有效得以提升。
2.培養問題意識,鼓勵質疑
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雙向性,即不僅需要學生能夠有效思考問題的解決策略,形成良好的思路及思維模式,同時,亦需要其具備一定的問題意識,能夠有效地生成問題,以促進其知識的深度學習,使得學生在質疑中深化思維能力,提高思維的靈活度。基于此,教師在鼓勵學生質疑提問的同時,亦可為學生創造提問的環境,以促使學生能夠在有效環境氛圍中,更好地形成問題、提出問題。基于此,教師則可構建游戲化課堂形式,讓學生進行相互提問,以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促進其問題意識的形成。比如,分配各個不同的游戲小組,針對某一具體的課文,要求各個小組內的學生,通過合作探討的方式,在限定時間內,為對應小組設計問題,問題的數量要求至少在人數相等的基礎上,即組內每人都需提供一個問題。進而再相互交換并回答問題。如此一來,學生在游戲的氛圍下,則能夠更為輕松且積極參與問題的設計,同時,在問題的設計與回答中,亦是對于課文內容的進一步鞏固與深化。在此過程中,對于存在的未能有效回答上來的問題,則可作為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由教師進一步帶領學生思考,并適當地鼓勵、贊賞設計問題的學生,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通常情況下,大多數教師在語文閱讀教授期間,常常忽略了這一素養的培育。而事實上,審美亦是語文教育中的核心關鍵部分,其不僅僅是對于學生外在美的感受與體會,更是對于閱讀文中人物的品格美、詩詞歌賦中的意境美、修辭表達中的語言美等的感受與體會。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亦需要注重培養中小學生審美素養能力。在此過程中,則可通過情境的創設,結合多媒體設備,以培養學生美的感受,促使其能夠發現美、感受美并創造美。例如,在七年級《鄧稼先》一文中,可將與文中介紹鄧稼先的相關內容,以圖片、影視等方式呈現出來,使得學生能夠在直擊感官的情境中,感受鄧稼先的人物性格以及其精神品質,進而再組織學生討論,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情節、片段是那一部分,有哪些感悟等,以引導學生領悟其優秀的精神品質。再如,在小學六年級課文《草原》中,教師則可從網絡上將關于“草原”——巴爾虎旗的風景圖,或靜態、或動態地展示給學生,進而讓學生結合文中所描繪的內容,促使學生在這一“真實”的情境中,感受草原的美、大自然的美,以及課文語言的美等。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讓學生閉上雙眼,傾聽課文的朗讀,同時并配上背景音樂,讓學生在腦海中暢想文中所描繪的草原風光,進而讓學生與同伴分享自己想象中的美好景象,并將其畫出來。如此,亦是在審美的基礎上培養了學生想象創造的能力,使得學生的審美素養得以進一步有效提升。
1.知識拓展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精髓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其涵括了古詩詞、精神、習俗、節日等,其中,在中小學閱讀課文中,更是收納了較多的古詩文。基于此,在文化傳承與理解層面,鑒于古詩詞具有較強的內涵性質,為提升小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促進其有效記憶并掌握,教師則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微課、多媒體等資源,將古詩文中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等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在更加全面的了解下,進一步理解詩詞中表達的內容及情感元素。例如,在八年級《唐詩五首》中,教師則可將每首詩中的創作背景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中表達的含意。如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則可將李白寫這首詩時的背景進行介紹,讓學生在與李白有了“同等”的心境后,再度展開對于詩詞的學習理解。
2.滲透傳統文化
在中小學語文教材的設計中亦是融入了傳統文化內容,教師可通過對閱讀文的深度挖掘,并加以拓展,以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從而實現文化傳承的素養培育。例如,在六年級《北京的春節》中,教師則可借助“春節”作為切入點,進而為學生拓展普及關于春節的習俗、來源等內容,讓學生了解并感受我國文化的發展。為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效率,教師還可設計主題資料收集的活動,讓學生設計制作春節文化剪貼小報、手賬本、漫畫小圖冊等,使得學生能夠在主題活動的激趣下,更為主動積極地進行傳統文化的資料收集,從而在資料收集過程中,得以有效豐富并拓展其傳統文化知識。
核心素養的發展已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核心指標,在中小學語文階段的閱讀教學中,為學生語文素養的培育提供了基礎的平臺條件,教師可通過閱讀課程的教授,充分挖掘文中蘊含的素養內容,進而針對性地設計課堂教學,以推進學生的語文素養,促使學生能夠在素養指標的引領下,更加綜合全面地學習語文知識,實現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