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東臺市時堰中學 馮小勇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高度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踐經歷,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主動參與的過程,通過探究性學習活動或完成工程學任務來發展學科素養。筆者以必修2“遺傳與進化”模塊第3 章第3 節“DNA 的復制”為例,依據“教學評一致性”理論,對該節內容的教學實踐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釋。
“教學評一致性”理論由華師大崔允漷教授提出,他將“教學評一致性”定義為在整個課堂教學系統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三個因素協調配合的程度。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是靈魂,既是出發點,也是歸宿,判斷“教學評”是否一致的依據就是教學、學習與評價是否都圍繞共享的教學目標展開。“教學評一致性”包涵著在教學目標統領下的三類要義:一是“學教一致性”,二是“教評一致性”,三是“評學一致性”。即緊扣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教學、教師的教學與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學生的學習與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它們兩兩之間存在著一致性的關系,組成一個課堂教與學整體。
新課標對本節課的學業要求是“概述DNA 分子通過半保留方式進行復制”。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通過閱讀與討論,基于DNA分子的結構能提出DNA 復制的可能方式,培育結構與功能觀。
2.針對DNA 可能的復制方式,進行假設、實驗設計、方案實施以及對結果的交流與討論,培育科學探究能力。
3.通過資料分析與動手實踐,運用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模型與建型等方法,培育學生崇尚嚴謹和務實的求知態度,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播放“DNA 在刑事案件偵破中的配型運用”“公益欄目《寶貝回家》中的親子鑒定”等視頻,展示DNA 分子平面結構示意圖、PCR 擴增儀與擴增技術等圖文信息。引導學生在原有DNA 結構知識儲備的基礎上,討論:
1.刑偵中一滴血、一枚皮屑等為何即可確定特定個體?
2. DNA 分子的結構特點有哪些?
3.遺傳信息的含義是什么?其如何從親代傳遞到子代?
4. PCR 技術的實質及主要優勢是什么?
設計意圖:依據“教學評一致性”,將學習任務錨定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以實證性的圖片、視頻為載體,遞進性的適切問題為指向,引導學生獲取、分析加工關聯信息,既復習舊知又激發出新知。
學生閱讀教材“對DNA 復制的推測”及插圖3-9,展示問題:
1.關于DNA 復制有哪些假說?
2.比較不同假說,其共同點、不同點分別有哪些?
3.如何區別不同復制方式產生的子代?
設計意圖:依據“教學評一致性”所學即所評,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后,運用問題導向構架設計具體問題指引學生“學什么”“評什么”,借助分解后的問題為學生搭建思維臺階,暴露認知的焦點,引導學生思維聚焦于不同復制方式的本質區別在于親代母鏈的“半保留與全保留”。為后繼的深入探究提供鋪墊,培育學生推理論證能力,進而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教師展示、講解14N、15N 兩種同位素的性質以及“密度梯度離心技術”,含兩種不同同位素大腸桿菌的獲取方法。在學生內化理解同位素標記及梯度離心技術基礎上,設計遞進性探究活動,以其為載體引導學生逐步自主構建概念。
活動1:
課件展示含有等量氯化銫溶液的A、B、C 三支試管,在其中分別加入等量的雙鏈均含15N 的DNA 分子、一條鏈含14N 另一條鏈含15N 的雙鏈DNA分子、雙鏈均含14N 的DNA 分子,小組討論經密度梯度離心后,了解不同DNA 分子在A、B、C 試管中的分布情況,并在草稿紙上繪出A、B、C 試管中DNA 分子的分布條帶,比較出不同試管中DNA 分布位置高低的差異,讓小組代表陳述所繪制結果的理由。最后引導學生總結,A 試管中DNA 的分布情況定義為“重帶”、B 試管中DNA的分布情況定義為“中帶”、C 試管中DNA 的分布情況定義為“輕帶”。
活動2:
運用“假說—演繹法”小組討論并探究含15N 的大腸桿菌在14N 培養基中,按全保留復制方式增殖一次、兩次和半保留復制方式增殖一次、兩次的結果。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并各自在草稿紙上繪出:
1.“全保留方式復制”假設下:第一次增殖后試管中DNA 分子重、中、輕條帶的分布情況,第二次增殖后試管中DNA重、中、輕條帶的分布情況。
2.“半保留方式復制”假設下:第一次增殖試管中DNA 重、中、輕條帶的分布情況,第二次增殖試管中DNA重、中、輕條帶的分布情況。將兩種假設下繪出的不同結果進行對比,再由小組代表口頭陳述DNA 的條帶分布不同及條帶的寬窄差異的原因。最后教師用課件展示DNA 增殖一次、兩次后,試管中DNA 分子重、中、輕條帶的分布及條帶的寬窄實際情況示意圖片,學生自我演繹推理出細胞中DNA的復制方式為——半保留復制。
活動3:
閱讀教材“DNA 半保留復制的實驗證據”,展示問題:
1. 1958 年,梅塞爾森和斯塔爾最終實驗結果是什么?演繹推理出的結論是什么?
2.嘗試運用“假說—演繹法”模擬再現梅塞爾森和斯塔爾的探究過程?
教師設計出“DNA 半保留復制的實驗證據”流程圖,將15N 標記的大腸桿菌置于14N 的培養基中培養,收集并提取第一代、第二代的大腸桿菌DNA,進行密度梯度離心,觀察、對比DNA 在試管中的分布情況,根據不同代系DNA 的分布情況,演繹出大腸桿菌DNA 復制方式。通過流程圖的整體分析及其中空缺的填空,讓學生得以模擬及再現梅塞爾森和斯塔爾的探究過程。
設計意圖:該實驗專業性強,學生無法操作,將DNA 復制分子水平的微觀事實顯現化呈現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實現“教學評一致性”,先通過活動1 讓微觀事實得以顯性化呈現,依據“假說—演繹法”,在學生已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借助活動2 演繹出兩種不同復制方式的最終結果,通過對照,讓學生深刻辨析出不同復制方式間的本質區別。活動3 再現“假說—演繹法”中假說到結論的邏輯鏈與證據鏈,輔助學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邏輯,在逐步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過程中發展學科素養。
閱讀教材“DNA 復制的過程”,展示史料:
1.康貝格探索DNA 復制條件的實驗。
2.變形蟲在有標記核苷酸培養液細胞核中首先發現放射性標記。
3.科學家通過生化分析得知,細胞分裂間期細胞中脫氧核苷酸含量規律性變化等材料。
4.播放“DNA 復制過程動畫模擬”視頻。
小組合作完成模型建構活動,在課桌上模擬DNA 分子復制過程,將模擬復制而拼接好的兩個DNA 分子進行比較,分析不同種類脫氧核苷酸的組成。小組討論交流DNA 復制的時間、主要場所、過程、條件、模板、原料、遵循的原則、親子代數量關系等知識點。
設計意圖:模型學習法有利于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模型的建構過程也是學生具身學習的過程。通過對“DNA 半保留復制方式”模型的模擬建構,完成了直觀認知上升到科學概念的形成,將“碎片化”的知識進行了有機整合,驅動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
本節課教學目標的細化分解充分體現學生立場,緊扣科學探究、科學思維等學科素養的培育,學習與評價任務設計遵循梯度性、遞進性原則,將評價目標逐一分解到每一具體的學習活動任務中,用任務驅動和激勵學生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活動任務的完成情況和教學內容的生成,適時地追問、引導、總結、拓展等深化評價,體現了“教學評一致性”的即時性、層次性,既保證了課堂教學高效實施,也培育了學生生命觀念、科學探究、科學思維等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