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區翠微小學 孔令建
同課異構常指同一節的內容由不同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理解、備課而上課。同課異構理念的提出打開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彰顯了教師教學個性,實現了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是提升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方式。在海淀區某教研活動中,我聆聽了賈老師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公開課,因為我在語文組內做的研究課正好也是該內容。于是,根據同課異構理念,對比賈老師與我的課堂教學,我進行了如下反思。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走進魯迅”這一單元的一篇略讀文章。本文是周曄寫的一篇紀念性文章,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熱愛與敬仰之情。課文以兒童的視角進行敘述,給人以樸實、真切之感。全文脈絡清晰,敘事清楚。也因此,即使是略讀文章,《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也深受教師喜愛,用作教研課或公開課內容。
本單元選用了一組與魯迅生生相關的文章,旨在通過不同的視角、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從多角度展現魯迅的形象,讓學生能夠初步了解其文學成就,感知其性格特點,體會其精神境界。單元語文要素是“借助相關材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在前兩節課的教學基礎上應充分考慮本節課在本單元的位置與作用,注意單元語文要素的落實和有序推進。所以,我把本課的語文要素落腳點定在:借助相關時代背景資料,理解課文中含意深刻的語句。
組內研究課上完,我也進行了一些思考:這樣的一篇閱讀文章到底該怎樣去教?怎樣實現它在本單元中的作用?如何立足于整個單元的整體教學?于是我將自己的課與區研究課從同性和不同方面進行了對比,具體涉及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教學特色三方面,見表1。
同課異構在對教材的把握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上強調“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展現了不同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同課異構分析如下。
共性1:兩節課都扎實地落實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不同:一方面,資料的呈現方式不同,賈老師在課堂上出示資料袋供學生使用。我主要是通過預習,學生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自主查閱資料,帶到課堂供學習使用。另一方面,本單元還有一個語文要素,即通過事情寫一個人,表達出自己的情感。賈老師在本節課中沒有涉及。我在教學中對這個要素進行了處理,在學生學完五件事后,引導學生發現五件事選材角度不同,但最能反映人物核心品質,這就是典型事例,這五件事都是發生在作者身邊,表達了真實感受。
共性2:都是圍繞大問題展開教學,即魯迅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不同:對大問題的處理方式不同。賈老師在學生初步概括完五件事后,問學生:通過這五件事,魯迅給你留下哪些初步印象?接著帶領學生深入學習,到課終,學生對魯迅形象的認知由淺層到深入,層次清晰。我在學生概括完五件事后,接著借助資料進行深入學習,引導學生發現中心句。把學生的思維由分散引向集中和概括。
共性3:都引導學生對五件事進行小標題概括。
不同:在概括小標題的方法上不同。賈老師上課伊始先讓學生對五件事用小標題概括,隨著學習的深入,在教學過程中再次對小標題進行修改。我則是集中教學,學生先通過預習的方式自己概括,課上出示概括小標題方法,學生進行修改,使學生在概括小標題時有法可依。
共性4:都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
不同:小組匯報形式不同。賈老師主要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展開。這一點上,我設計了學習單,讓學生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小組匯報。使學生在組內匯報、班級交流中不斷修改和提升自己的思維認知。
共性5:在五件事的處理上,教學策略基本相同,即學生的原有理解—借助資料理解—深入理解。
不同:具體的實施細節不同。賈老師在教學中是:學生借助資料匯報—教師總結提升魯迅形象。我在教學中是:學生從寫法、內容和主旨多個角度,借助自己查閱到的資料繪制思維導圖,形成理解—教師點撥,在學生談得不夠的時候給出資料—加深理解。
共性6:教學大的板塊設計基本相同,都是學完五件事回學第一段,進而理解中心句。
不同:一方面,理解中心句的設計上不同。賈老師在教學中主要通過多種讀的方式讓學生理解中心句。我在教學中,通過提問學生“學完五件事后魯迅給你留下一個什么樣的總體印象”,建立與中心句的關系,從而印證學生對五件事及中心句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學方式不同。賈老師主要通過朗讀第一段與回讀中心句加深學生對魯迅形象的認知。在這里我通過創設情境,配樂朗讀,把學生情感引向高潮。
此外,在學生反映方面,兩節課學生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都很高,學生們的理解都由淺入深,思維都不斷地得到了提升。在教學特色方面,每節課我都總結了一個最突出的特色——賈老師:緊抓學生的認知起點,整堂課看到了學生思維的生發;我:借助思維導圖,充分給學生自主學習空間,使學生的思維不斷得到發展。
通過以上對比,反觀自己的課堂還有很多的問題:
第一,進一步明確略讀課文在單元總體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因為是略讀文章,是被安排在學習完兩篇主體課文后,學習了如何利用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應該更多地考慮教學的梯度,本節課應該更放手些,讓學生提出問題,根據問題去找相關資料,結合資料談對文章的理解。這樣就更加清晰地落實了單元語文要素。
第二,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本節課在朗讀方面我做得還不夠。在學生結合資料談完理解后便及時讓學生帶著理解再讀,加深理解。讀的方式上也沒有很充分的安排,對于一些飽含情感的段落應讓學生充分朗讀。
第三,學生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在思維導圖匯報過程,應該讓學生對小組繪制的導圖進行評價,學生才能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導圖中滲透的內容、寫法、學法的關系,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內容,豐富對魯迅先生的認知。
第四,對學生的評價過于單一和簡單。面對學生的回答應做好充分的預設,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做到對學生有所啟發,推動學生對文章的進一步理解。
總之,該如何進行單元整體教學呢?我想除了有對整個單元教學內容的分析,還要有語文要素的落實與體現,也應該有對學生情況的分析,對學生學習心理、認知水平、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習起點的能力與學習特點等的了解。除此之外,還應該考慮學習活動,是貫穿整個單元的大活動,還是再設計幾個小的學習活動。
這次的同課異構,我更加清晰了以后努力的方向。語文教學就是這么充滿著魅力,每次都讓人陶醉其中,又能反觀問題,使自己不乏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