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陽羨小學 吳紅娟
小學中高段是學生思維邏輯培養的關鍵時期,對此,在教學過程中,以情思交融的方式,去關注思維的獨立性、求異性、創造性思維,更能推動學生思維的進階性發展。
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中關于“瑟瑟”一詞,書上有注釋,其含義是“青綠色”,學習至此如果戛然而止,限制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此,我設計了“問題串”——“瑟瑟”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沒有注釋,你會用什么方法去理解“瑟瑟”?學生在已經知道“瑟瑟”含義的基礎上去尋找,有學生用字典查到知道“瑟瑟”有“碧玉”的意思,水波蕩漾猶如一塊碧玉,可以推測“瑟瑟”的顏色跟碧玉接近。也有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認為黃昏的江面是紅綠相間,存在著反差美。
通過拓寬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去猜測“瑟瑟”的含義,體會詩人就是抓住江面上呈現出來的兩種顏色,來表現殘陽照射下江面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萬變的景象。詩人如此沉醉,把自己的喜悅之情也寄寓在了景物描寫之中。
階梯式“問題串”給學生搭建了思考的支架,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推動了學生綜合分析能力、評價能力的思維發展。
以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引領學生前置性學習,設計有梯度的“導學單”,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共享思維的方向、路徑、媒介和線索,對一節課的教學設計、課堂實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更能引導學生在自我探究的過程中強化自身的思維能力。
在教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飲湖上初晴后雨》時,用預習式“導學單”作為適度的學習支架。“導學單”分兩部分。第一,對古詩內容的預習,包括大聲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注意讀出詩的節奏,借助注釋,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并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第二是相關的評價設計,如能借助注釋說一兩句詩的意思,能借助注釋說一首詩的意思。學生根據“導學單”的要求進行預習,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選擇星級指標完成,也可以選擇更高一級的項目進行挑戰。
借助“導學單”的練習,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形成有針對性的教學思路,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
在教《墨梅》和《石灰吟》這兩首古詩的時候,學生對于“只留清氣滿乾坤”和“要留清白在人間”中的兩個“留”有疑惑,常會與“流”混淆。在初步了解兩首詩的意思后,問:“這兩句中都有一個‘留’字,它們分別代表什么意思呢?”緊扣兩個“留”,以此為詩眼,牽一發而動全身,通過字義、朗讀的比較,結合詩句及詩人的生平,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想象畫面,感受這兩個“留”字意蘊的巧妙。通過體悟、朗讀、比較,學生真切感受到“清白”是實實在在留在人間的,是不會輕易改變的。“清氣”是隨風飄蕩的,原詩采用“流”字,要讀出飄逸之感,而統編版教材,調整為“留”,結合《墨梅》這首題畫詩的特點,也發現,這種隨風飄蕩的“清氣”,只有散發著墨香的梅才能永久地“留”住。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有各自觀點的碰撞,有質疑,有反思,有批判,思維正在逐步進階發展。
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的詩眼在“西湖比西子”這一千古設喻上。圍繞詩眼,實施追問:“西子”是誰?為什么西施可以被稱為“西子”?有道德有水平的人被尊稱為“子”,可以把西湖比作孔子、孟子、莊子嗎?在一連串的追問中,學生明白了西施是個絕色美人。接著,緊扣“西湖比西子”這一詩眼,感受西湖的晴雨景致,美不勝收。美人與美景,不同姿態各具風姿,各領風騷。順著如此獨特的一個比喻,引導學生順勢而為地不斷探究,不斷打開思維的閘門,不斷激活思維的“泉眼”,在對比中發現異同,在鑒賞中領悟寓意之絕,突破思維之階。
有詩眼意識的切入和滲透,學生對全詩有“一覽眾山小”的眼界和胸襟,從而逐步將學生的思維向高階思維深入、邁進。
通過對古詩文的賞析,學生能“視通千里,思接千載”,能調動生活積累與審美經驗,通過聯想與想象,用自己的語言還原豐富的意境。
以統編語文教材三上《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為例:在“走近西子”環節,教學“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時,我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積累交流所了解到的西子形象,再問:蘇軾是怎么描寫她的美的呢?從哪兒看出來的?學生想象“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西子的各種美態:穿布衣時是美的,穿華服是美的;唱歌的時候是美的,跳舞的時候是美的,走路是美的,坐著是美的,站著也是美的;笑很美,哭也很美,健健康康的西施是美的,連生病時楚楚可憐的樣子也很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豐富的想象,將西施的美麗形象躍然于腦海中,再相機出示西施各種姿態的畫面,讓學生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古詩意境中西施的各種姿態,進行了“化客為我”“你我合一”的角色轉變,在“物我交融”的狀態中實現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在“融進西湖”環節,教學“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時,讓學生邊讀邊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學生自由朗讀感悟,在教師的啟發喚醒中,激發原有的生活體驗,大膽想象。他們仿佛看到了湖面上波光粼粼、金光閃閃的樣子;仿佛看到了陽光下的湖面,碧波蕩漾,水里的魚兒自由歡唱,岸邊的垂柳輕搖身姿;仿佛看到遠方的山被霧氣籠罩著,披上了一件薄薄的紗衣,朦朦朧朧,模糊一片,就像走進了仙境一般。晴雨兩種天,西湖兩種美,一個清晰響亮,一個輕輕柔柔,帶著各自的感受和想象美美地朗讀。接著,教師又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西湖,晴天有晴天的美,雨天有雨天的美,真是晴雨總相宜啊!你覺得西湖還有什么是總相宜的呢?學生小手高高舉起,有的說“水光山色總相宜”,有的說“瀲滟空蒙總相宜”。在一組西湖的風景照片的展示中,學生的腦海中呈現出了一幅幅“總相宜”的美麗畫卷,他們覺得西湖一年四季總相宜,春夏秋冬總相宜,早晨黃昏總相宜,刮風下雨總相宜,藍天碧水總相宜……美麗的西湖,無論怎樣的天氣,無論怎樣的環境,都盡顯風姿,在蘇軾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畫卷。此時,再引導學生繪聲繪色地朗讀,聲情并茂地朗讀,讀出古詩的節律,讀出古詩的意境。這種入情入境的對比朗讀,會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為活躍,理解也更為透徹。
教學中,抓住關鍵字詞進行賞析,把古詩中的意象語言想象成一幕幕立體的場景,一幅幅鮮活的畫面,學生言語思維能力也將不斷提升。
在教學統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古詩三首》時,把《望洞庭》《望天門山》這兩首放在一起比較著教。先讓學生比較一下:如果每首詩都分為兩個畫面,可以怎樣分呢?《望天門山》可以分為遠望天門山、近看天門山,《望洞庭》可以分為湖之大、山之小兩個畫面,也可以分為近看洞庭湖、遠看洞庭湖。通過畫面的比較,引導學生明確空間順序,感知寫作角度。接著再讓學生好好讀讀兩首詩,比較一下有哪些異同之處。引導學生聯系起來思考發現相同之處有很多:都是寫景的,作者都是唐朝詩人等。不同之處更多:一個是從遠到近,一個是從近到遠;一個是壯闊豪放,一個是優美詩意;一個是白天,一個是晚上。另外,詩里的顏色不同,作者的情感也不同,可以推斷出詩人的性格也更不相同。所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通過品味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學生的理解、評價、思辨等能力在不斷得以提升。
通過比較閱讀,在互動交流中,比出了差異,比出了個性,比出了特征,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透視詩人意象選擇的主旨表達,逐步實現思維能力的不斷進階。
總之,語文課堂是煽情、煽智、煽思的有機結合體。語文課堂就應該運用“語文的方法”,通過“聽說讀寫思”等語文的活動去踐行“新課標”提出的核心素養之一——思維的發展和提升。情思交融的古詩文教學,時時迸發思維的激發點、情感的交融點、智慧的萌生點,時時涌動學生生命成長的活力。在這期間,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不斷提升,思維品質在不斷提升,科學思維的態度在逐步養成,這個過程便是思維進階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