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悅來小學 陳伴榮
提問是課堂上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提問得當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學習信息將得到及時反饋,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相反,學生的情緒受到壓制,會使得學生思維受到阻礙。因此提問是學生獲取知識、掌握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決定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提有價值、高質量的問題具有極大的意義。但目前從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提問現狀來看,形勢不容樂觀,有開展相關的分析與反思的必要。
教師的提問隨意,不能切中教學主題,不少都是程式化的提問,缺乏探究性,能引發思維活動的問題很少。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教師沒有將教材研究透徹,教學思路不清晰,僅僅片面地追求熱熱鬧鬧的課堂氣氛,看上去學生很活躍,但其實師生的問答只是停留在淺層次的事實性層面交流上。
最常見的就是那種可以不假思索回答的“得數是幾?”“對不對?”“聽懂了沒有?”之類的問題,可以說這樣的提問是沒有靈魂的,學生的回答也常常是敷衍的。一堂課看起來很熱鬧,但學生的思維能力并不能得到鍛煉和提升。
數學課堂不能一上來就把例題拋給學生,然后就問:“這道題會解答嗎?說說你是怎么想的?!遍L此以往,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就會慢慢降低,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會長時間處于一種思維等待的狀態,等其他同學去回答。
教師為了教學流程的順利進行,提出答案開放的問題比較少,不敢放手,通常課堂上很少留給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時間,這樣一來,學生很少能主動提出問題,慢慢地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沒有了,學生作為學習活動中心的地位尚未得到真正落實。
教師提問目標清楚,就要教師能夠準確把握知識本質,厘清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脈絡,這樣才能找到正確的切入點進行提問。
人們常說從懷疑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只有當我們有了疑問才會去思考、探究,有效而精彩的課堂提問是促進學生思維發散拓展的催化劑,能幫助學生開啟智慧的大門,增進師生情感的交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從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出發,課堂提問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從不同角度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得到鍛煉。有些提問還應有一定的思維留白,也就是說在學生解答完問題后,教師還要給學生留有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對課堂上的某些提問開展進一步的探究。
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相關資料進行研究,甚至可以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新發現和觀點。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交流,形成有效的“探究式教學”,既能讓學生獲得參與研究和探索的經驗,又能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不斷突破的能力。
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的認知能力是成功學習的基礎。教師必須準確預見學生的能力,提前設計提問語言,盡量使用貼近孩子的語言,讓學生知道你問什么,他們回答什么。學生能否正確回答老師的問題取決于他是否理解老師問題的含意,以便他可以有效地思考問題。
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語言應盡可能使用兒童語言環境中的詞,而盡量少使用復雜的句子,并設置符合的當前學習的任務,綜合課堂教學的特點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提問的目的是給學生創設思考的方向和平臺,反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情況,如果讓學生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去分析教師的提問究竟是什么意思,就顯得有些本末倒置了。教師應采用簡單明了的問句,減少學生無謂的思考,珍惜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
教師設計問題的難度應基于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水平。我們一直主張“把知識的果實放在學生通過跳躍才能得到的位置”。這個比喻把難易適中的度生動準確地表達了出來。教師的課堂提問不能讓學生感到遙不可及,也不能讓他們覺得自己很容易得到。要讓學生“跳著摘果”,只有經歷了積極的思考,才能得到思考和勞動的成果,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最有價值的問題是可以將學生帶入“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在提問時應注意問題的難度。教師應在充分了解班級全體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前提下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以滿足不同知識需求的學生。遇到一些學術性強的問題,一部分學生會回答不上來,教師可以多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問題來理解。當面對一些開放性問題和一個問題的多種解決方案時,不同學生的答案的成就程度可能不同。
《論語》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可見“憤”和“悱”就是我們教師提問的好時機,當學生經過思考卻想不通或者有所感悟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學生的學習情緒需要激發、調動,教師通過合適的提問,適時地啟發引導,就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當學生找不準研究目標、思維受阻的時候,需要教師以一些提問為其指明思考研究的內容和方向。
學生通過思考,對教師的課堂提問進行回答后,教師一定要對學生的回答及時進行精準評價,肯定正確的地方,指出錯誤之處,對不完整或者不精確的回答進行必要的點撥和指引,讓回答者本人或其他同學進行改正或完善。
如果一個學生回答完,教師不做評價或評價得模棱兩可就讓另一個學生回答,就容易讓學生思緒混亂摸不著頭腦,甚至對錯誤的結論留下印象。有的時候教師為了讓課堂教學的流程開展得順暢,遇到有學生回答錯誤就直接否定,緊接著讓其他同學回答,這就不利于學生弄清自己思維的失誤之處,也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一節高效的數學課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開展思維活動,互動頻繁,課堂氛圍生動活潑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注重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同時還要關注提問的藝術性。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利用現實生活和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創造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沉浸感”,迅速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最大程度地調動思維能力。
這就要求教師創設與問題相關、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情境。通過情境創設,直觀的演示既能讓數學課堂生動有趣,又能讓學生深刻理解可能性的意義,學生對在此過程中發現的結論也會格外印象深刻。
課堂提問不是多多益善,過多的課堂提問反而會導致學生因思維疲勞而產生惰性。如果教師把所有的課堂教學內容都當成重點,那么真正的教學重點就無法突出了,想讓學生將知識都記住,可能最后學生什么都沒有記住。所以教師在課前一定要切實厘清教學的重難點,設計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這樣才能將學生的思維逐漸引向深入。
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要注重把控全局,盡量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同時也能讓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思維活動中來。在探究新知識的時候可以采用“課堂導學單”的方式,設計幾個與本課新知有關的問題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展開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交流,在小組交流產生新的問題時,集體交流提出討論解決。
教師有效而又不失藝術性地進行課堂提問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提升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特別是增強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只有設計適當的課堂問題的老師才能正確指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活動,并產生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效果。新時代需要的是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的數學課堂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模式,提倡互動互促。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心的心理特點,培養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