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8月20日,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自主搭建的生產數據庫上線以來已持續采集了公司13礦14井10145臺(套)設備的生產數據,在用測點267996 個,存儲數據1.4775 萬億條,占用空間6.56T。神東生產數據庫的成功建設,可以有效推動煤炭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在如何采集數據、如何管理數據、如何應用數據等方面提供神東方案。
該數據庫于2019年8月正式上線運行,基于人員定位、設備運行、安全監測、生產執行、礦壓實時監測等,實現生產數據實時展現、工業視頻查看、設備故障診斷與智能報警、支架動作的捕捉與提取、工作面周期性來壓的預測、膠帶故障監測預警、檢修計劃提報等功能,為礦井智能化生產實踐發揮了巨大的指導作用。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在接續規劃、安全生產、勞動定額等方面為決策提供參考。
隨著煤炭行業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加速推進,煤礦生產數據越來越受到重視,數據成為煤礦智能生產的基礎設施,生產數據的標準采集、集中存儲、自主可控、可視化和智能分析是煤礦智能化實現的基礎,而生產數據庫則是基礎中的核心。目前,神東生產數據庫存儲了13 礦14 井大約80%的數據,在用測點267996個。后續將持續開展洗選中心、地面其他單位以及各礦井剩余的“精細”數據采集工作,待這項工作完成,預測生產數據庫在用測點將達到60~80萬點。
近日,從山西省科技廳獲悉,晉能控股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聯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武漢長盛煤安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的《隨鉆鉆孔電磁波層析成像超前探水設備及方法研究》項目研究成果榮獲2020年度山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標志著晉能控股集團在礦井防治水科學技術領域實現了新突破。
目前,在煤礦井下利用物探進行超前水文地質勘探時一般是在巷道及工作面表面利用物探設備進行勘探,深度和廣度上受到了一定限制;也有少部分利用鉆孔在到位退桿后再將探測設備送入進行探測,遇到鉆孔稍有變形、塌孔便無法實現,甚至出現透水的危險。同時,加上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干擾,單獨基于物探技術進行的判斷和解釋都有不同程度的誤差甚至是誤判。
隨鉆鉆孔電磁波層析成像超前探水技術利用不同頻率的電磁波來探測鉆孔周圍不同半徑范圍內的巖層地質特征。克服了塌孔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實現了鉆探與物探相結合的鉆孔全方位探水技術,超前實現了巷道掘進時鉆探和物探有機結合的隨鉆超前探測,可對鉆孔周圍半徑0~30m范圍內進行精細掃描近距離探測,在提高物探的探測精度的同時,減少鉆探的鉆孔數量。以前為了探明30m半徑范圍內的含水體,可能要打5個探孔,現在只需要打1個超前探孔,提高了掘進效率和生產效率。該項成果已在煤業集團部分生產礦井進行了現場試驗,效果良好,下一步將在晉能控股集團全面推廣應用。
近日,神東布爾臺煤礦智能礦壓監測中心正式投用,為安全生產超前做好礦壓診斷工作。
隨著煤層采深逐漸增大,礦壓顯現越來越強烈,布爾臺煤礦出現動載礦壓大、底鼓、幫鼓嚴重等現象。神東根據布爾臺煤礦特殊的地質條件,進一步細化管理,成立了智能化礦壓監測中心,進一步夯實安全生產基石。
智能礦壓監測中心目前基于微震監測、錨桿(索)應力監測、煤體應力監測三大智能化系統,開發應用了布爾臺煤礦災害預警平臺,實現了礦壓監測數據全覆蓋,完善了“以計算機智能預警為主、人工預警為輔”的預警處理機制,全面提升了多參量實時監測預警水平。原來各監測系統監測參量單一且獨立,監測數據多為人工定時分析,因而存在實時共享性、聯合分析時效性差、多參量聯合監測水平低等問題。智能礦壓監測中心的投用,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