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巖
(皖江工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34)
當前高校韓語專業教育已經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經濟、政治層面的交流合作,當前經濟、政治、文化、旅游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合作。這就增加了對韓語人才的需求量,大學開設韓語專業并培養專業的翻譯人才。韓語教學發展正在逐步面向就業市場培養人才,提升人才的實踐能力,優化高校人才培養的各種資源配置。
從當前的就業情況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高校還是以宏觀角度進行韓語人才的培養,是以提升自身素養為基礎開始培養學生的,獲得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教學手段較為落后,無法真正打破當前傳統教育的壁壘。
與作為全民第二外語的英語相比,韓語教學起步較晚且發展的歷程較短,加之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率較低,因此在實踐活動中會存在較多的不足之處,而如果教學活動中實踐活動較少,這就很容易造成學生無法面向職業化進行培養。高校中的韓語教師是引導學生完成韓語教學的主要基石,其他教師應用韓語教學、引導學生進行韓語學習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韓語教師作為整個韓語教學課程中的重心,要發揮自身的引導與教授作用,才能保障韓語教育一帆風順。我國本身就是一個以漢語為主要語言的國家,學生開始學習作為全民學習的第二外語,學習的基礎可以追溯到小學甚至部分家長開始為了孩子打下堅實基礎而進行雙語教學,但是一般韓語教學的起始是在大學選擇了韓語相關專業之后,因此韓語教師面對的負擔也比較重,不少學生甚至從未接觸過韓語,同時韓語由于普及范圍有限,因此在大學教育環境中缺乏足夠的語言學習空間。如果教師只是關注自身的授課情況,而不是將其他可能內容融入韓語教學之中,教學內容很容易顯得單一且枯燥,無法引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好奇心,更不可能積極參與韓語學習,這對于韓語教學的理論知識教授以及后續的實踐教學都沒有好處,無法有效提升學生自身的韓語水平[1]。
由于大學缺乏韓語學習的語言環境,因此不少學生在學習韓語過程中總是會有實踐層面的困難出現,這是即使學生累積了豐富的詞匯量也不好改變的,實踐活動過程中需要與現實生活內容相結合。如果無法落實到實踐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語言運用,學生不能獲得高效的學以致用的環境,不僅導致教學資源得不到實際應用,還會影響學生對韓語學習的積極性。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大部分原因來自韓語教師在實踐過程中選擇的教育模式比較落后,盡管當前高校為教師配備的多媒體技術、信息化技術資源很多,但是傳統教育模式根深蒂固,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非朝夕之間能夠實行的,在實踐過程中教師針對教學各項資源使用的頻率也比較低,整體還是以教材、板書、教師單方面授課為主要的傳授知識手段。大部分高校教師要求學生針對韓語詞匯進行背誦記憶,不論是記憶技巧還是方法賦予的都比較少,學生學習韓語課程是以死記硬背、完成任務為主。盡管通過這種方式也能夠幫助學生累積豐富的韓語詞匯,但是對于語言來說不僅僅要局限在詞匯量的層面,為了面向未來的就業,就需要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以及臨場表達能力,否則在正式的交流環境中就無法保障語言使用的準確性。
教師在教授韓語相關知識內容時過度重視詞匯對學生的影響,很容易忽視學生的口語表達,而且背單詞對于學生而言是十分枯燥且容易打擊學生積極性的行為。如果將學生主要的經歷全部投入到詞匯的背誦以及記憶層面,就難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韓語的樂趣所在,連續性的挫敗很容易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導致學生對韓語學習產生厭倦心理[2]。
在落實素質教育與新課改教學改革的環境下,為了符合當前對于人才全面化培養的要求,就需要打破傳統教學的各種束縛,以個性韓語相關的課程內容為基礎,推陳出新地找到符合當前時代發展的教學模式,借此保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保持熱情與學習的連續性,同時發揮學生自身的主動性,面向未來就業方向進行實踐教學練習。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高校發展的教學模式卻十分有限,教學效果整體不符合當前實踐教學的發展規律。與其他課程相比較,韓語教學本身就應當重視實際的應用以及切實的語言表達,教師不僅需要重視詞匯的積累以及學生對語法、語感的掌握情況,還需要結合實踐中未來職業方向所要求的內容安排課程內容。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并未建立創新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韓語的環境,導致教學內容被桎梏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預計教學目標與現實的教學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
韓語專業內容決定了其具有強烈的職業導向,不論是從事貿易、服務、文化交流,都是以實用人才為主的。因此高校在進行專業化培養過程中要將培養實用性人才作為當前培養學生的第一要務。達成對韓語相關專業學生的培養定位,首先就是在韓語方面具備符合時代、市場以及經濟發展的聽說讀寫傳譯綜合技能匹配的相應韓語人才,尤其是要針對學生的聽說技能以及專業韓語交流技能進行提升,在此基礎上更加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發展規劃、特長優勢安排教學內容,可以融入商業或者企業管理的相關知識內容,幫助學生確定未來自身的發展定位。高校韓語課程作為學生的專業指導課程,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獲得必要的專業知識以及一定程度的業務技能,從而保障學生是以未來的就業為基準點進行培養的。為了提升學生自身韓語的交流能力,要降低單純的師本教育課程比例,增加聽說課程比例,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聽韓語、說韓語,每學期、每周、每節課都要以韓語交流為主,將聽說訓練轉化為日常的培訓模式,逐步形成學生自主說韓語的習慣,將聽說訓練融入學生的大學日常生活之中。
當前的韓語專業教育主要是集中在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鋪平道路。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韓語應用能力對教學的推進,因此就需要轉換教學思維,優化教學模式,落實教學的優化改革。學習過程要優化學生自身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是傳統教學模式最缺乏的內容,傳統的教育完全是以模塊化為基準,將所有學生不管特長、愛好、性格統一放入模塊中進行,這不符合當前生本教育的教育理念。高校韓語教學改革就是在此觀念的影響下,為了保障學生自身的訓練不斷優化而實施教育模式優化的,要保障實踐課程落實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培養實踐型人才為當前韓語教學的目標,教學環境要與實踐訓練相結合,在注意強化學生自身理論知識的同時,保障學生能夠在實際對話、閱讀以及交流中充分應用韓語。尤其是在當前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的教育環境中,學習方法以及教學環節都可以借助新科技進行更新升級,彌補韓語學習實踐環境不足的問題[3]。
語言的學習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循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逐步培養學生對韓語學習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從基礎性的知識內容逐步起步,引發學生對韓語學習的好奇心,而不是單純地覺得學習知識內容是時尚,這種追求時尚的觀念很容易被消磨。教師要以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性格為基礎,找到真正能支持學生完成學習的支撐。在教學要以生本教育為基礎,教師要以換位思考的模式提升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才不會由于自身的教育理念使得學生在認知角度存在偏差,尊重學生對韓語學習的感受以及具體體驗,由此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以學生為教學的重點,圍繞學生的興趣制定教學計劃,提升學生的好奇心,探索多種模式的課堂教學方式,以自主型的教學為基礎,采取小組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任務達成式學習模式,保障學生在學習韓語知識時有更強烈的參與感,促使學生自覺學習,而不是被教師一步步追著、被迫學習。
除此之外也不要忽略情境教學對學生的影響,由于部分高校環境的限制,能夠給予學生的實踐機會有限,利用情境模擬的模式能夠提升韓語教學對學生感官、記憶以及情感的影響。拓展韓語教學的空間性,促使學生在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完成對韓語知識的應用,營造積極的場景和與實際工作相關的場景環境,幫助學生適應不同語言環境下韓語的使用,提升學生韓語應用水平的同時,促使學生融入場景中,獲得更多的學習樂趣[4]。
要將韓語教學完全落實到實踐環節中去,面向未來學生的就業進行全面優化的實踐練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采取校企合作模式,促使高校與相關行業企業進行交流合作,共同培養面向市場、面向企業需求的韓語人才。
校企合作不僅能夠提供學生實習學習的機會,還能夠引導學生向企業所需人才的方向發展。在合作過程中根據當前市場的就業要求對于韓語教學可以實施進一步的優化作業,尤其是教材的編寫規范、崗位的需求準則等,都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反映在高校韓語教育以及最終實習中,保障學生的學習內容與企業招聘所需要求息息相關[5]。
隨著全球化趨勢不斷推進,當前對于語言專業的需求逐步擴大,除了英語是大學生必學語言之外,高校為了加強東亞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合作,針對亞洲的韓語、日語等第二外語類型也給予足夠的重視,在發展全球化合作的基礎上,培養符合當前時代發展的復合型語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