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迎雪
(湖南財經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在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利用多樣化的方式培養學生樹立正念思維,即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們主動培養自己的興趣,來轉移負面情緒對自己的干擾。這樣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減壓的作用,同時還能讓學生更適應團體生活和社會生活,進而為其日后的就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思想保障。
正念,最開始起源于佛教文化中的修行內容,指的是人生在世必須要心存善念,要用正確的思想來引導自己的行為舉止。但是從學術的角度來講,各界學者對其還具有一定的理解偏差,從描述性定義和操作性定義兩個方面對其進行概述。正念就是將注意力逐漸轉移到當前的目標當中,并且要刺激個體不斷地對外界實物進行考察和分析,也就是將個體的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的刺激之上,從而獲得情感體驗的過程。還有一種說法將正念定義為對個體的注意力進行調控,激發其好奇心的過程,進而不斷地接納新鮮的事物,從而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除此之外˙,正念作為一種積極向上的思想意識,需要對人進行正念訓練,即用正念或正確的思想態度來對人的情緒和行為進行干預的過程,進而使個體以一種包容且更為積極的態度來對待外部的事件,從而實現健全的人格。而且,隨著全世界心理學的不斷更新和發展,在現如今的心理治療當中˙,已經將正念訓練作為治療抑郁的有效方式,在心理調節和心理保護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
冗思,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是過于繁冗和反復地思考問題,部分人表現為總是頻繁地回憶過去,也有部分人表現為過于憂患未來的生活。但是一般情況下,冗思是導致個體出現抑郁情緒的根源。在20世紀90年代專家在研究男女在抑郁發生前的心理差異時,發現男性在出現冗思情緒之后,多數會以運動或向他人傾訴的方式來調節,而女性則會不斷地思考,始終無法解開心結。這也是男女在抑郁方面出現嚴重比例失調的原因。而且冗思的發生一般和目標息息相關,即當個體覺得自己越來越接近目標,但是最終卻失敗的時候,冗思發生得最為頻繁。而當目標實現或者是個體主動放棄目標的情況下,冗思也會隨之消散。同時,冗思也與個體所處的壓力環境以及負性情緒相關,即當人在遇到無法處理的問題或者面臨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出現冗思的頻率會非常高。
負性情緒又被稱為負情緒,從心理學的角度將人痛苦、悲傷、沮喪、憤怒、緊張以及焦慮等情緒都歸納為負性情緒,而且這些情緒體驗大多是不夠積極的,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對身體造成嚴重的損傷,甚至影響到個體的工作和人身安全。在負性情緒當中,最常出現的是恐懼的心理狀態,雖然在程度上有所差異,但是基本上都來源于對生活和人際方面所出現的各種矛盾,如害怕孤獨、害怕無法勝任新工作、害怕無法與人正常交往等。當這些恐懼的心理累積到一定數量之后,就會引發其他如心慌和低落等負性情緒。在嚴重的情況下,個體還可能會出現思想意識不聽使喚或者是思維、行動遲緩等情況,如語量少或語速慢等問題。
根據相關調查數據,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內心多多少少會存在一些抑郁的問題,輕則獨來獨往,重則可能會引發其他的一些并發癥。出現這種現狀的根本原因,即學生們的壓力越來越大。這些壓力有些來自人際交往,即一些大一的新生剛告別熟悉的高中環境,來到了自由寬松的大學校園,不知道怎樣去和其他同學交往;有些來自就業或升學的壓力,到底是繼續考研深造還是直接就業,或者是就業選擇本專業領域還是其他領域。這些選擇性的問題也無時不刻地困擾著他們,導致學生們越來越焦慮,負面情緒也越來越多。基于此,培養學生樹立正念思維模式,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們主動地構建積極的心態,使其能夠用其他的事情來規避壓力,或者是主動戰勝壓力,對于調節學生們的心理壓力來講具有重要意義[1]。
現如今,社會對于創造性人才的重視越來越高,而創造性人才的培養,要具有一定的品格,勇氣和決心就是其中的關鍵環節。大學生只有具備勇氣和決心,才能在面對難關的時候勇于探險,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找到解決難題的方式,從而實現人生價值。但是當下的一些大學生,在以往的求學階段,一般都是被呵護的對象,遇到壓力直接甩給家長或老師,一旦面臨挫折和難題很容易出現崩潰的情緒,更不用提勇氣和決心。基于此,用正念對其進行引導,通過設計一些叢林探險等活動,讓學生們組團去共同攻克難題和難關,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學生們的共情心理,甚至也能引導大學生真正地積攢勇氣和決心,從而更加積極和勇敢地面對日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挫折和難題[2]。
根據相關調查數據,年輕人患抑郁癥的人數越來越多,不僅癥結越來越多,而且癥狀表現也越來越復雜,這就為救治提供了很大的難度。直接表現就是個別經常出現冗思等負性情緒的大學生,難以自己控制住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偶爾會做出一些傷害自己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正念心療法,讓學生們在靜下心來調節負性興趣的情緒,能夠對萬事萬物始終保持自己的好奇心,這樣不僅會直接轉移學生們的注意力,也會對其行為和心理產生一定的調節和穩定的作用。
造成當代大學生冗思和負性情緒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學生們無法有效地調節人際關系,在面對別人的示好時無法積極調節情緒,難以融入集體活動中。為了能夠調節學生這方面的壓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需要積極引導他們參加一些喜歡的社團活動,使這些同學們能夠在共同興趣愛好的驅使下,主動地去與其他同學交流和探究,主動交朋友。同時,教師也需要在每個社團中安排一些活潑開朗的同學,作為能夠帶動情緒的角色來帶動那些不愛說話的同學們主動融入集體當中,從而使其能夠戰勝冗思和負性情緒。
當代大學生缺乏勇氣也是阻礙他們進步的一大原因,遇到事情就逃避,不斷地給自己施加壓力,最終這些負面的情緒只會惡性循環,繼而影響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因此,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增加一些投入成本,每個學期定期地組織學生們參加一些戶外探險活動,用集體游戲和群體作戰的形式,一方面讓心理壓力較大的學生可以在此過程中釋放壓力,尋找到融入集體的樂趣,另一方面使其可以在探險的過程中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主動地去攻克難關,積攢勇氣的同時也能夠增強自信心和決心。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們也會漸漸地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所在,進而學會調節自我情緒[3]。
大學生冗思和負性情緒產生最多的時期,是在大三和大四階段,因為擺在他們面前的選擇越來越多,很多學生都會搖擺不定,害怕自己一招算錯,滿盤皆輸。因此,高校的督導員以及心理健康教師需要著重關注調節他們的心理情緒,可以邀請往屆優秀的畢業生來開展系列講座,談談自己的選擇和成功經驗。或者是為學生們提供更多元化的升學或就業的信息和機會,使其可以盡早地堅定信心,有效選擇,進而積極地去面對就業和學習,為實現人生理想做準備。除此之外,學校也需要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且數量充足的選擇機會,使其能夠在資源資料的輔助之下,獲得更多的機會,從而使其在心理認知上意識到自己的價值,以獲得成就感。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想要有效地調節負性情緒,除了要借助外力進行必要的活動設置或積極治療之外,還需要學生以更為積極的心態來進行自我調節,嘗試用自我心理暗示的方式來不斷地更新思想,對世界保持好奇心。例如,高校可以征求社會心理學專家的意見,并結合當下大學生實際的心理狀態,開設數量充足且內容豐富的心理課程,保證教材的有效性和教師的專業性,讓學生們可以在豐富的診療或者社會案例中認識到正念控制行為的重要性,從而用自己的意念控制行為,進而樹立積極健康的心理態度[4]。
當代大學生心理壓力較大,因此存在過多的冗思和負性情緒,一旦沒有及時調節,勢必會影響學生正常的工作和學習。基于此,利用正念對學生們的冗思和負性情緒進行調節,或采取集體活動法,或采取探險法,又或者是成功經驗法,讓學生們可以在自我控制的同時,多多融入集體活動當中,做出正確的、及時有效的選擇。這樣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們樹立積極的心理態度,另一方面對于其日后的就業發展來講也具有重要的引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