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燕 王 昆
(烏魯木齊市體育運動學校,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早在2012年8月,教育部辦公廳出臺《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文件,提出創業教育是服務建設創新型國家及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措施,亦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及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兩年后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李克強總理指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工具正是互聯網。次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雙創”成為其中的重要主題。至此開始,創新創業迅速成為整個社會轉型升級實現戰略發展的根本趨勢,“雙創”更從高校拓展到包括職業教育在內的全行業。而由此產生的教育改革也不再局限于各類專業專科,而是擴展到更高更深層次的心理健康范疇。尤其是對中等職業教育而言,雙創視角正在給予中職心理健康教育前所未有的引領與啟示。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意義自然是保障受教育對象的心理健康、防范不良心理或病態心理的侵害與負面影響。這對中職學生而言尤其重要。
以上各種問題與表現已充分說明,針對中職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意義之一正是端正學生心態,幫助學生逐步認清存在于自身個性心理層面的缺陷和不足,理解現實生活的復雜性、多元性,進而實現身心雙方的健康成長。
行為模式的改變需要仰賴思維模式的改變。即要促使中職學生努力學習,前提是學生擁有主動學習的積極心理意識。因此,在中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意義就是提高教學品質。
應當說,心理健康教育在端正學生心態的同時就是以健康心態引領學習實踐有序落實。而這個過程實施后的成果之一就是理論知識與職業技能水平的提高。相應地,學校的職業教育也能基于學生良好心態的鋪墊逐步提升品質和效率。這顯然是學校與學生雙方的合作共贏,也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2]。
對多數中職學校而言,有限的教學時間面對的常常是繁重的教學任務,除了大量理論知識,還需要盡可能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意識、技巧。因此,不少中職學校因此形成了唯技術論的教學格局。而過于側重技術和技巧教學的后果之一就是對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內的其他素質養成教育有所缺失。
尤其是在學校領導和管理層面方面,針對中職學生特殊心理問題的針對性教育往往不屬于核心教育范疇的內容。部分中職學校的戰略規劃中通常不會納入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具體教學安排[3]。因此,學校自上而下形成了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良氛圍。這對中職學校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自然是極其不利的負面影響。
正是在管理思想上缺少應有的重視,部分中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長期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表現在教學實踐方面就是長期未能建立起常態化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對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的不良情緒等問題缺乏深入追查機制,尤其難以深入到心理意識層面。即便是部分教師或班主任在工作中意識到了學生心理層面可能潛在問題或隱患,但由于缺少系統設置,加之日常專業教學和管理工作相對繁重,因此這些中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處于后知后覺的狀態。顯然,這種極其遲緩的反應速度會顯著貽誤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時機,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雙創”社會的宏觀背景下,創新創業給予中職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啟示當屬開創性地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是在時代發展的大趨勢下,中職學校應當構建系統、規范、科學、常態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以更加現代化和科學化的機制為抓手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實施[4]。
比如,盡快設置專門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機構或至少設置一個相對獨立的辦公場所。這種專門設置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的做法不僅是為了從形式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是為了在實踐過程中幫助全校自上而下形成關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環境和良好氛圍。而專門場所的出現也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嚴肅性、科學化,學校在戰略規劃過程中更有意識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一攬子計劃方案內。
又如,應當安排每周一次或至少每月三至五次定期且規模化的心理健康測評活動。這種系統性且整體性的測評有助于學校全面了解在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進而在未來一段時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制定出更加精準高效的教育教學計劃。
依托葫蘆文化旅游資源,積極開展各類游覽項目,注重游客的參與性和體驗性。例如,以葫蘆生產文化資源為基礎,可開展生產場景參觀、生產知識講解、種類品鑒、藝術品鑒賞、種植體驗、雕刻體驗等游覽項目。再如,可將葫蘆文化藝術節的舉辦地移至鄉村,將上述體驗項目充實到節慶活動之中。
再如,對于相對缺乏專業性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的中職學校來說,外聘專業心理健康咨詢師或與第三方機構合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值得嘗試的措施。心理專業人士的加盟將會從根本上提高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水平,且能夠發揮出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力,帶動中職學校逐步培養起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5]。對心理健康教育這類具有高度技術性的專業而言,師資力量是決定教育水平的中心與重心,是絕對不能疏忽大意的核心與關鍵所在。
進入中職就讀的學生無不以盡快獲得一技之長為目標,因此,將心理健康與職業核心素養有機結合也是促進中職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有益嘗試。
這一結合的切入點就是近年來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求職者的職業精神、勞動意識的特點。相較于工作技術和技巧,許多用人單位對求職者應對職場壓力的良好心理素質的要求與日俱增。而這恰恰是在校期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
因此,雙創視角下中職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可以融入更多職場奮斗、冒險開拓的心理素質教育,引導學生突破自我思想意識和心理束縛,探索一條更具可拓展性的職業生涯發展道路[6]。比如嘗試以創業謀就業、將職位消耗者定位提升到職位開創者的定位等。
從近年來日益流行的心理教育理論看,積極心理學正在成為國內外專業心理教育領域的新寵。積極心理學一改傳統心理分析只著眼于消極心理因素的慣性模式,采取更加正向、肯定人性積極面的手法給予學習者或治療對象以積極心理暗示。這對尚處于成長階段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更為適宜。
因此,中職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又一舉措應是引入積極心理學內容,提高自主積極暗示的意識與能力。一方面,教師應培養學生關注自身優勢條件的意識,逐步擺脫自我否定的心理陰影,以樂觀心態看待學習與生活。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一些長處優勢,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挖掘發現自身的優點,從而產生自信,形成積極的心理。另一方面,在有需要的情況下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正向意念”學習法,也就是類似于冥想等方法改變長期以來的慣性思維模式,學習自我積極暗示,以此對抗相對消極的自卑心理等[7]。基于積極心理學的作用,可以促進中職學生的有效發展。
信息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正在成為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的最強動力。中職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同樣可以借助網絡與信息技術實現改革創新。比如,充分利用技術構建線下結合線上的立體心理咨詢機制。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積淀才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性養成教育,因此僅僅依賴學校里、課堂上短短數十分鐘時間只是杯水車薪。構建線下結合線上的立體心理咨詢機制將有效破除傳統教育模式的時空局限,將心理健康教育覆蓋從學習到生活的每時每刻、隨時隨地。包括公眾號、朋友圈在內的多種線上形式都可以作為線下教育的補充,且可根據需要靈活選擇一對多或一對一等方式。
教育領域中的創新創業視角并非只是純粹技術層面的創新創業活動,而是更加傾向于思想意識層面的挑戰自我與突破現狀的勇者精神、抗壓心理和冒險意識。本質上說,這一創新創業視角更多地側重于培養學生不甘于現狀和原地踏步的開拓者思想,是敢于開發個體潛能、樂于實現自我價值的教育。因此,中職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創新創業視角的改革應當更加側重于對學生各種不良心態、亞健康心理的剖析與直面,通過建立更加系統性、常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架構形成更加規范、長期、高效的心理健康培養與引導。這不僅有助于中職學生逐漸擺脫自卑心理給學習與生活造成的各種負面影響,使其重新回到積極主動求學求職的正軌,也有利于學生和學校相向而行,不斷提高中職理論教育與職業實踐活動的品質和效率。不僅如此,創新創業視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有助于職業院校切實踐行素質教育改革戰略,將中職心理健康教育與職業核心素養有機結合,使中職教育突破傳統模式下只有技術技巧而無卓越素養的結構性缺失。這不僅是新時期中職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創新創業視角實現全面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新形勢下中職教育加快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