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玉婷
(唐山市豐南區大齊各莊鎮人民政府,河北 唐山 063302)
引言:推行生態文明,關乎后代子孫福祉以及民族發展計劃。對此國家提高生態文明建設重視程度,力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將生態建設融入其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國家不能正在發展的過程中忘記生態環境對人類生活影響,唯有推行生態文明建設,方能在現代社會中給予人類更大生存發展空間,避免因為注重發展而忘卻生態文明,但是生態文明建設并不是單靠個人推行就能成功,需要國家宏觀調控制定計劃并且集體人民共同努力,方能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為實現中國繁榮富強且生態文明建設蒸蒸日上,首先,應當從中國最基礎的單位——農村做起,只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得到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夠進一步得到推廣,促使生態文明建設向更高層次飛躍。
生態詞語起源于古希臘語,其含義最初是指人類居住房屋以及周圍生活環境,19 世紀中期后,生態被融入更多的含義,例如:大自然中的物體以及自然環境中各種系統之間復雜繁瑣的關系。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對環境不斷改造使自身收獲利益后,通過相關技術對大自然于人類之間能夠恢復和諧相處所做出不懈努力的成果。在現代,人類逐漸意識到,自身社會發展過程中,對大自然的索取以及破壞,因此選用生態文明將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相結合,在人類正常發展的道路上,生態環境同樣得到恢復,使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緩解現今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生態文明在建設過程中,不僅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復,并且有助于人類精神層次方面的提升。所以,可以看出,生態文明是一種超出現代文明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先進文明。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能夠有效改善當前中國內部所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并使國家向更高層次發展,有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構建中國特色主義社會。
第一,農業是群眾生活的基礎保障,也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經濟建設基礎產業,勞動本質上是人與自然之間形成等價交換。土地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沒有土地人類將會無法生存下去。馬克思曾經說過:土地是一切生產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等自然資源是農業發展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當人們只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回報,而不是想如何付出時,自然界所承受的壓力是具有一定限度,過度索取將會使自然生態環境面臨崩塌。第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提高農業、農村經濟競爭力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良好的生態環境能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使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隨著質量的提高而變得越來越強。伴隨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質量提升,群眾逐漸將目光從農產品的數量轉移到農產品的質量,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等要素構成農產品購買意向,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被大眾充分重視,綠色消費現今已經成為世界消費總體趨勢,人類生活逐漸向更高層次發展。
國家將農民問題放在首位,而農民最基本的問題是利益問題。時刻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始終以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的愿望作為前進目標,推廣美麗鄉村政治建設主要目標是將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維護到底,為群眾力量打下夯實基礎。從長遠觀察,長期無規劃的增長方式,雖然使部分農村經濟飛速增長并且使群眾收獲大量物質和財富,但是,缺少規劃地對自然環境一味地索取,浪費自然環境的同時,已經極大程度上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也使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在一定程度上產生極大危害,農民根本利益受到傷害,不滿等情緒逐漸出現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所以,必須將上述只注重眼前利益的政治行為拋棄,改善建設方式,推行綠色消費理念,建設生態文明,將生態文明建設設立成為美麗鄉村政治建設的重要目標。
文化建設屬于美麗鄉村建設重要內在支柱。在十八大會議中明確提出,“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所以,在建設美麗鄉村時,須提升精神文明建設,在農村推行文化教育,使農民可以有書讀,培養新時代農民。建設優秀鄉村具有以下優點。第一,生態文明建設能帶領農村緊跟時代步伐,順應時代理念。推行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價值觀,使農民能夠充分尊重自然生態環境、順應生態環境發展、建立保護自然和平發展理念,使農民能夠從內心深處熱愛地球,使地球環境能夠可持續發展。第二,生態文明建設能有效提升農民自身綜合素質。生態文明是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部件構建和諧穩定自然生態環境,通過觀察自然規律制定行事準則,建立可持續發展并創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第三,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能夠有效幫助農民改善現有生活方式,確立節約資源構建和諧社會準則,建立適當消費理念,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即可,推行精神層面以及生活層面綠色消費觀念,避免鋪張浪費,創建可持續發展社會。
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是建設美麗鄉村首要目標。現今,由于社會不斷發展,在生產過程中會出現危害生活環境的物質出現,極大程度上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嚴重情況下還會危害人類生命安全以及身體健康,部分建有加工廠的地區對周圍環境造成的污染極為嚴重,破壞社會繁榮安定。農村生態環境發生改變,會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牽制,使農民收入降低,造成農民生活水平逐步下滑。環境受到污染同時也會對農民身體健康產生威脅,使農民加重在醫療方面的消費。對農民個人而言健康是一切生活的前提條件,沒有健康所有建設都將不成立。所以,全面建成農村幸福社會,必須在農民中推廣生態文明建設,在出現影響科學發展以及損害廣大人民群眾健康問題時,應及時解決,發動群眾力量,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保護人民群眾最根本利益不受損害,構建可持續發展社會。
美麗鄉村建設必須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點目標,構建品牌理念。美麗鄉村作為建設新型鄉村品牌,具體建設方案需要根據當地自然環境以及地理位置科學合理設計,充分發揮當地特色。傳統鄉村是建立在特殊的自然環境與地理位置中,飽覽周圍生態環境,與之融為一體,周圍風景秀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一幅雞犬相聞,阡陌交通的畫面。在設計美麗鄉村建設時,應充分利用當地所處周邊自然環境以及地理條件,使其盡顯當地特色。現今已有較多的美麗鄉村已經完成建設,例如增城的“最美荔鄉”、從化的“珠三角最宜居生態城市”等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品牌,彰顯各自地區生態環境優勢與特點。通過品牌效應,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使人民生活得到充分改善,在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的同時,當地經濟也迅速發展。
在建設美麗鄉村之前,需對鄉村整體規劃以及建設做出詳細計劃,完善整體布局,避免建設時結構發生沖突,合理運用當地生態環境以及地理位置,為美麗鄉村建設創造良好條件,科學規劃村莊布局、新鄉村與舊鄉村交替結構。嚴格遵守美麗鄉村方案規劃中的整體布局,避免出現區域重疊現象,影響后續建設,建設完成后,實地開展考察,保證每種區域都得到合理分配,各個區域各司其職,使群眾感受到美麗鄉村建設的獨特魅力,同時將生態文明建設深入人心。
健全的設施、優美的環境以及便利的交通是美麗鄉村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設美麗鄉村就必須改善村莊周圍環境,唯有將村莊周圍環境改善,方能從根本上使村莊周圍生態環境得到穩固,并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使美麗鄉村建設融入自然環境之中,與自然環境共存,共同和諧發展。改善村莊環境的同時,著重處理鄉村內部基礎建設,提升群眾居住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裝飾群眾生活,使村莊成為清潔、高效且無污染的美麗鄉村。
結論:綜上所述,想要推行生態文明理念并建設美麗鄉村,需重視廣大人民群眾最基本利益,使群眾根本利益不受到損害,群眾方能配合建設生態文明鄉村,并使周圍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