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體育教育課程是幫助學生塑造良好身體素質的重要學科,做好體育教育教學,可以從根本上強化學生的意志力,助力學生均衡文化科目學習及體育鍛煉,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定基礎。但是,在當前體育教育教學過程中,多數學生缺乏體育鍛煉意識及自主鍛煉習慣,體質水平較差?;诖耍瑥捏w育教育教學視角入手,探究學生鍛煉習慣的培養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以學生鍛煉習慣為對象,利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及邏輯歸納法,展開調查。其中調查所參考的文獻均是從中國體育信息網、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庫及當地圖書館查閱的自2017-2020年有關學生體育鍛煉方面的資料;問卷調查對象除學生外,還向教育局分管領導、教育專家、學校領導及一線教師發放了在線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9%;數理統計所用軟件為SPSS 22.0;邏輯歸納法主要是根據現有文獻資料、調查數據,對調查樣本進行分析、歸納。
1.每周體育鍛煉頻數小
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可知,除體育課程外,25.5%的學生每周體育鍛煉的次數為3次,25.0%的學生每周體育鍛煉的次數為5次,其余學生每周體育鍛煉的次數為2次或以下,其中5.5%的學生每周體育鍛煉的次數為0。以上數據表明,學生日常參與體育鍛煉的頻數較小。
2.日常參與積極性較差
運動參與是學生發展體能、提高健康水平、獲得運動技能的關鍵渠道。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可知,除體育課堂外,當前學生每天自發參與體育鍛煉的比例為36.5%,仍然具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不會主動參加體育鍛煉。總體來看,學生體育鍛煉日常參與積極性較差[1]。
3.每次體育鍛煉時間短
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可知,除體育課程外,35.6%的學生每次體育鍛煉時長為25min,15.0%的學生每次體育鍛煉的時長為40min,7.5%的學生每次體育鍛煉時長為50min,其余學生每次體育鍛煉的時間在25min以下??傮w而言,學生有效體育鍛煉時間無法得到保障,總體鍛煉狀況不夠理想,甚至隨著年級的提升而呈現下降趨勢。
體育教學是學生接觸、獲知各項運動項目并掌握體育鍛煉技能的關鍵途徑,也是學生培養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主要指導,在引導學生自發參與體育鍛煉、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方面的顯著作用了然于目。通過對當前體育教學手段進行分析可知,多數學生認為體育教育教學內容較為簡單,缺乏挑戰性,趣味性較低,且運動項目數量較少,無法滿足個性化體育鍛煉、學習需要,也無法在學生鍛煉習慣培養中發揮良好作用。
通過對前期調查結果所反映的情況進行深層次剖析可知,很少有學生認定教師教學水平存在問題,但是多數學生認為當前體育課堂教育教學方法不適合自身需要,缺乏有效組織,教學效果不佳。再加上當前體育課堂為大班教學方式,教師無法考慮個別學生體育鍛煉興趣、愛好、意愿,僅注重引導學生按部就班地逐一完成體育技能鍛煉任務,在側面影響了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2]。
通過對當前體育教育教學中學生體育鍛煉場地進行觀察以及對一線教師、學生訪談了解到,當前多數學校多多少少存在體育場地空間狹窄、器材設施匱乏的問題。上述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了體育課堂中運動項目教學的正常開展,而且限制了學生個性化體育選擇,致使其無法真正自由、放開的活動,進而影響了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
學生處于身體和心理快速發展的階段,在身體方面,抗摔打能力強,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在心理方面,獨立感強,思維活躍,敢于面對挑戰。其參與體育鍛煉主要是:讓力量更強大,實現運動的更高、更快、更強;展現個性與能力,獲取同伴、朋友的認可。基于此,在體育教育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就需要根據學生對健壯、能力、個性、力量、速度等方面的需要,不斷豐富教育教學內容[3]。并根據時效性、季節性、目的性、可行性原則,進行鍛煉內容的合理分類選擇。
當前體育教育教學內容可以劃分為球類項目、體操類項目、田徑類項目、水上項目、民族民間體育類項目、新型運動類體育項目、健康教育類項目幾種類別。其中在球類項目內容設計時,除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常見球類項目外,還可增設臺球、網球、排球等球類項目;在體操類項目內容設計時,可以在健美操、廣播操、眼保健操等內容的基礎上,增設藝術體操、現代舞蹈、韻律操、街舞等內容;在田徑類項目內容設計時,可以在以往“跑”“跳”“走”“投”為主的內容中,增加“攀”的比重;水上項目主要為劃船、游泳、垂釣等內容;民族民間體育類項目可以根據本地情況,恰當選擇器械套路、長拳套路、太極、散打等內容;根據學生體質情況及體育教學安全要求,可以增設郊游、輪滑等新型體育類項目;健康教育類項目是近幾年體育教育教學新增內容,教師可以根據自身對學生的理解,恰當選擇體育營養、體育心理、體育衛生、體育健身、體育養生、體育保健、體育醫療內容。
新時期,學生體育鍛煉需求發生了多元變化,教師所面臨的教學任務也不斷演變,逐步由“教會學生掌握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轉變為“將學生帶入體育鍛煉中”。為了讓學生真正“動起來”,體育教師應主動轉變角色,不僅需要擔任體育知識、運動技能的傳授者,而且需要擔任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帶動者、激勵者、示范者[4]?;诖?,教師應養成堅持鍛煉的良好習慣,用自身的實際行動感召、帶動學生加入身體鍛煉的隊列,進而由學生帶動、影響身邊的人,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風尚。除了自身示范帶動以外,教師還需要根據階段體育教育教學需要,更新教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體育知識、體育鍛煉的興趣,進而產生并牢固運動健身信念,自發開展長期體育鍛煉[5]。
重復鍛煉法、變換鍛煉法、間歇鍛煉法、循環鍛煉法是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基本方法。除此之外,還包括有氧健身法、養生健身法、情操陶冶法、休閑娛樂法、平衡調整法等。鍛煉習慣培養有法,但無定法,關鍵在得法,還可創造新法。比如,“零星”健身法,引導學生抓住學習間隙,“見縫插針”地從事踢毽子、跳繩、日光浴、在校園中散步等活動,促使學生自主鍛煉行為得到持續性發展。同時,為了幫助學生持之以恒地開展體育鍛煉,教師可以從微觀入手,適時應用激勵策略、誘導策略、養成策略及監督策略。比如,在足球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應用“控球游戲”(類似足球版的搶椅子),標識一個直徑15.0m的圓圈,使用10個錐桶設置路徑的內外邊緣并指定其中5個錐桶為控球門,每一名學生具有一個足球,由六名學生同時朝著任意方向繞著五個空球門構成的圓圈運球,在給出可視信號后,全部學生開始搶占5個空球門中的一個,沒有搶到的學生丟掉一分,得分最高的學生為獲勝者。通過上述誘導策略,可以恰當運用教育媒介刺激功效,激發學生從事足球鍛煉內驅力,促進其足球鍛煉興趣、習慣的養成。
為學生提供充足的體育設施條件是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的物質基礎。因此,教師應主動與學校領導溝通,爭取足夠的運動場地空間、設備器材,在保證體育教育教學多樣化的同時,滿足學生根據自身特點自主選擇運動項目的體育鍛煉需要。與此同時,體育空間狹窄、體育設施匱乏阻礙了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除學校應積極探索社會體育場地設施為體育教學所用的有效模式,開辟學校與社會開辟體育場地設施資源的有效渠道,形成學校 社會體育場地設施互通共享的良好局面[6]。
除了開發現實教育教學場地空間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優勢,創造生動的體育鍛煉自然情境。在情境中告知學生體育鍛煉項目內涵,并引導學生開展進一步觀察、對比、思索、辨析,認識對應體育項目的特征以及鍛煉的意義,在思想意識層面樹立身體鍛煉意識。進而主動從局域網絡、互聯網絡及周邊社會環境中汲取體育鍛煉知識,為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體育鍛煉習慣是個體在后天持續重復身體練習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較為穩固的自發行為。當前學生在日常活動中體育鍛煉參與主動性較差、鍛煉時間少、鍛煉頻率低、鍛煉意志力薄弱,且無法對自身身體健康狀況作出科學而全面的判斷。因此,體育教師應立足體育課堂,綜合分析當前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影響因素,構建更加完善的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培養策略,為國民素質的提高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