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彤 張宏 朱柳婷
(1.遷安市楊店子街道辦事處;2.遷安市楊店子街道辦事處;3.遷安市民兵訓練基地,河北 遷安 064400)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想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首先應科學有效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農村人力資源作為參與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人力資源開發好壞不僅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富國強國的關鍵所在。對于我國,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現代化建設的任務,需要通過一切切實可行的方式方法以提升人民素質和人力資源的開發。然而,就目前來看,由于農村人力資源量較低且流失嚴重,致使在實現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存在一定阻礙?;诖?,應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強對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以及資金的投入,循序漸進地培養一支愛農、懂農隊伍,從而為實現鄉村振興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于鄉村振興戰略,其重心在于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以加強農村人力資源構建,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習近平總書記在召開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盡可能的加快農村現代化產業的建設,進一步為促進農村產業融合打下堅實的基礎[2]。在將農村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進行有機結合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伸農村整體產業鏈,保證農村產業向功能型方向發展。此外,隨著互聯網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將互聯網直播平臺等先進科學技術融入到農村產業生產中后,進一步提升了農村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然而,由于當前農村人力資源空心化和老齡化日益嚴重,導致不能很好地滿足產業鏈對人才的需求。所以應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強對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以及資金的投入,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動農村產業的興旺。
生態宜居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在工業化和現代化腳步不斷加快的背景下,農村開放式的發展進一步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再加上由于不能對農業環境進行有針對性的抑制,最終影響了農村人民的生活。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當前農村生產經營始終是以傳統的方式進行,并大肆使用農藥等;農村工程無下限的排放有害物質,同時城鎮垃圾也逐步向農村轉移,致使農村生態環境不能很好地滿足當前的發展需求。因此,應大力培育農村人力資源環保和生態意識,并通過合理的方式提高農村人力資源對生態的重視程度,從而為實現農村生態宜居打下堅實基礎。
要想在根本上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應加強對農村治理。對于現有的治理體系而言,其有效地執行離不開人力資源,然而就目前來看在對農村開展治理的過程當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第一,人力資源的減少。如今,在對開展治理工作時,缺少優質人才,盡管國家針對此現象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比如:大學生村官、選調機關干部到農村擔任第一書記等,但是這些人基本上都是以此作為晉升的跳板,并不愿意扎根于農村[3];第二,農村管理隊伍老齡化嚴重。由于村官不能很好的了解當前政策和制度并受眼界的局限性,導致不能充分地滿足市場對農村管理人才的要求;第三,農村管理人員存在腐敗現象;針對以上幾點,應積極地建立起農村人才培育機制,強化對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只有這樣才能在根本上提升農村管理的質量與效率。
當今,我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的程度正在逐步得到提高,在一些思想理念比如網絡教育、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等的影響下,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不斷地得到了提升,從而有效地推動了我國現代化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如今,農村初中學歷的勞動力已經明顯增多,而高、中專教育目前還是比較少,但正在不斷增長;大專及其以上的學歷的農村勞動力很少,但是在當地所發揮的作用卻是影響巨大的。如果受教育的農村勞動力越來越多,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農村的建設,這將會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儲備,從而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4]。
一直以來,關于農村教育建設正在得到不斷的發展,政府也出臺了不少政策幫助農村發展教育,比如以農村技能提升班、農業科技專家下基層等各類的培訓活動,高職擴招計劃、農民夜校、農村教育中心為基礎的教育陣地,這些政策有利于幫助農村勞動力擴大知識層面,提升職業技能和素養。在確立“農村振興戰略”的國家政策后,各地政府正在逐步地落實具體的政策措施,這有助于使得農村勞動力邁向更專業、更科學的一步,使得具有真正才能和技術的農村勞動力成為了鄉村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出臺后,通過優化農村勞動力的從業結構[5],農村的發展模式將會有所變化,長期的第一產業模式將會擺脫,逐漸去轉向第二產業進而向第三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有效地調整了農村傳統的產業結構。鄉村振興戰略自從提出后,如今的農村勞動力開始擺脫以前固有的農民形象,更多的是利用網絡科技和科學技術等現代化技術,將其與傳統的養殖業、種植業進行有效地結合。通過網上直播帶貨、網上銷售等方式對農副產品進行銷售,并合理地利用互聯網的發展思維,進行農業的大力開發,通過借鑒國外先進的農業技術來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有效地將農村先進生產力和農業發展很好地結合起來,從而調整和優化我國的農業發展結構,從而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協調發展。
我國一直以來都是傳統的農業大國,是以龐大的人口資源作為基礎的。然而,目前我國的人力資源正處于一個困境,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根據2016 年人口調查,我國的農村常住人口已經達到了6.4 億之多[6],而這其中的從事農業的相關人員大約有一半左右。但是據調查顯示,占重要地位的農村的青壯年卻是十分的缺乏,與之對應的則是我國農村老人已經達到了總的農村人口的三分之一,農村老齡化程度日益嚴重化,五十歲以下的重要勞動力遠不及十分之一。此外,農村勞動力中,農村婦女已經開始占主要地位,大部分的農村勞作中都有農村婦女的身影,她們成為了整個農村生產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與之對應的卻是文化程度低、技術能力差,這讓農業科技和現代生產技術很難進行推廣。而大多數農民仍然以傳統的農業工作為主,現代化農業技術知之甚少。偏遠地區的農民還存在營養不良、住房困難、醫療條件缺乏等眾多問題,這些情況都影響著農民的綜合素質提升。
如今,在產業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影響下,農村人口更多地向城市流動,這使得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資源出現大幅度的流失,從而使得耕地拋荒、粗放經營等問題層出不窮[7]。為此,國家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加大對“三農”的扶植支持力度,推動農村發展,從而讓農業農村能夠呈現出一種新的向上活躍氣息,但是由于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的限制,這使得地方政府不能短時間內調整資源分配,對農村的投入以及重視程度力度不夠大,從而也讓農村的經濟無法最大化發展,更無法去與城市經濟相對比,從而使得農村人口流失和高技術人才無法引入,農村人才已經相較于從前出現了斷層。除此之外,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也成為了一大重要阻礙,使得農村與城市的人口不能彼此地自由流動,農村人口難以在城中落戶定居,而城市中的高層次人才,想要在農村進行創業的工商企業也由于種種限制無法在農村大展拳腳,也無法去享受在城市一樣的公共設施和社會服務,從而使得農村農業的發展由于沒有高層次人員的引進而發展艱難。
要想正確地發展農村,轉型傳統農業,其根本在于農民。如今,農業、農村發展和帶領農民進行發家致富的關鍵在于去培育一批了解農村、能夠真正地扎根在農村的新型農民。新型農民不同于傳統的農民,主要表現在有文化、會技術、懂得生產經營、運用科學技術和現代化技術進行創新變革,還注重農村的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環保問題,有一定的責任感。新型農民將是未來農村、農業發展的新主體,他們將扮演未來本地的一些大型農業工廠、農村合作社、新型養殖業、新型種植業和農業企業骨干等一系列農村重要角色[8],使得現代農業有不斷向上發展的潛力,也將帶領農民進行發家致富。因此,培養新型農民是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首要任務,新型農民的人數的增長以及整體質量的不斷增強,將會使得農村進入大步發展的時代,從而為未來農村的偉大振興打下堅實的發展基礎,從而發展更多的農業科技成果,實現鄉村的偉大振興戰略。
對農村人力資源進行進一步開發,培養新型農民,其重點是對如今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壯年農民,他們由于長時間地進行農業耕作,對種田等有較為豐富的經驗,而且也對農業有很深厚的感情。所以,對他們進行農業技能的培訓以及指導,使他們成為一批具有現代農業意識和農業創新精神的新型農民,從而使得農業文化得到傳承和農業得到可持續的發展。此外,一些返鄉創業的務工人員、農村復員退伍軍人、大中專畢業的返鄉青年等這部分人群也應該予以高度重視,他們往往具有大城市的開放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更容易去接受新的科學技術和創新思想。通過把他們培養成高素質的生產經營和農村管理者,是我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不可或缺的一環。
城鄉二元經濟社會體制是阻礙我國農村人才發展,導致我國農村人才跟不上國家發展的最本質的所在。城市與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會使農民的生產生活得到很大的沖擊,城鄉資源的差異化也會使得農民所受的一些基本權益慢慢得不到重視,進而使得農村發展陷入困境。曾有發展經濟學家研究分析,農村要想全面而健康的發展,所要做的就是要在各個方面比如經濟、文化、生活等全方位地去合法地保證農民的權益不受損害,實現真正的自由,進而才能更好地去發展農村內在的潛力。從上面來看,農村在進行相關的人力資源的工作中,去打破原有的不公平的城鄉二元經濟社會體制制度,這樣才能留下農村出身的高層次人才和吸引到城市中的意向農村發展的人才。而實現這一點,國家以及政府要重視農村的土地改革,將農村和城市的土地能夠合理地配置規劃,建立起一套切實可行的土地管理制度;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消除戶籍人口區別對待,將城鄉醫療和社會保障有效結合起來,從而讓城鄉勞動力資源能夠合理地進行分配,提高資源分配效益;特別要注重的是對農村的基礎設施服務和公共服務能夠有所保障,盡可能地去建立起一整套與城市相差無幾的社會保障服務設施,這樣可以為來農村建設的高層次人才提供更好的權益。此外,當地政府也要負起相應的責任,對本地的農村創業產業、農村自主發展企業都要有很好的優惠幫扶政策,為一些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更加完善、更加高質量的制度環境,從而讓一些返鄉大學生、來鄉投資企業能夠切實感受到當地政府的誠意,吸引更多人才的到來。此外,對于農村人力資源的建設除了吸引高層次人才外,還要對一些腐敗、不良的農村陋習和農村企業糟粕運營模式加以抵制,依靠不斷地完善相關的規范制度來進一步加強農村人力資源的純潔性,對于農村出現的污染環境、貪污腐敗現象應給予嚴厲打擊懲罰,通過不同的制度來規范農村人才行為,凈化農村的環境。目前,隨著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透明化技術、眾人監管平臺等一系列互聯網監管制度相應建立,農村也應借鑒此模式建立起屬于自己的一套信息監管平臺,對一些大小事務進行合理地公開公正,讓廣大的農民都能夠親自參與到農村的建設之中,去杜絕環境違規、貪污腐敗、干擾社會制度的不良行為,真正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建設、建立農村人自己的新農村,加快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
綜上所述,由于當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村產業、生態、文明等需要,致使影響了解決“三農”問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基于此,應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逐步突破城鄉結構體制的屏障,并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戰略與策略、加大投資力度的方式以進一步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水平和受教育質量,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善農村人力資源質量,加快實現鄉村振興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