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遠輝
(廣西南寧市武鳴區仙湖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 南寧 530106)
引言:雞腸毒綜合癥指的是一種以腹瀉、糞中含有未消化的飼料、采食量明顯下降、生長緩慢、飼料轉化率低、脫水,以及突然猝死為特征的疾病,該病致死率雖然不高,但是會影響肉雞的發育和成長、延長肉雞的生長周期,對養殖人員來說無疑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而且雞腸毒綜合癥發作后經常被認為是消化不良或者小腸球蟲感染,若疾病診斷結果出現誤差最終會導致病雞精神亢奮、頭頸震顫、亂跑亂撞、尖叫,最終癱軟、衰竭在黎明前猝死。
雞腸毒綜合癥發作后病雞糞便為胡蘿卜樣或蘆爐渣狀、糞便中夾雜血液且不能成型,病雞精神方面表現為興奮不安、對刺激反應非常敏感、病死率隨時間的發展而升高。由于該病的發病癥狀與細菌引發的腹瀉比較相似,因此養殖人員經常按照腹瀉使用青霉素等藥物進行治療,但是最終取得的效果均不夠理想。養殖人員自己無法治愈病雞后需要請獸醫前來診斷病雞疾病類型,獸醫可以先查看最近雞群是否出現過盲腸球蟲病,若最近一月內出現過該疾病可以先選擇驅蟲類藥物進行治療,若連續用藥后病雞死亡狀態停止且恢復正常,則表明盲腸球蟲病是直接引發雞腸毒綜合癥的因素。而后再查看養殖場的雞飼料和雞舍衛生情況,查看雞群是否存在混群養殖、環境不衛生、消毒不及時、糞便隨意堆積等情況,若同時存在以上一種或多種情況則需要考慮這些因素對雞腸毒綜合癥的影響,最終針對以上雞腸毒綜合癥發作因素進行病情控制,則可以再治愈雞腸毒綜合癥的同時防止該病短時間內再次復發。
雞腸毒綜合癥臨床癥狀表現為:雞群中部分病雞精神狀態不佳、羽毛雜亂、雙翅下垂、雞冠和臉部顏色異常、排便稀薄不成形、黃色或淺綠色糞便、糞便中存在未消化的飼料,與雞群中正常的養殖雞存在鮮明對比。若養殖人員或者獸醫沒有立即按照臨床癥狀確定疾病類型及原因并采取有效治療手段,病雞的臨床癥狀會進一步惡化,此時病雞雞腸毒綜合癥臨床癥狀表現為:水樣腹瀉癥狀、機體脫水、糞便中夾雜黏膜、糞便呈胡蘿卜或魚腸子樣、黃色糞便為主、病雞癱瘓無法站立、病雞數量越來越多、病雞神經癥狀嚴重、不斷鳴叫、雙腿亂跑、雙翅胡亂拍打地面、病死死亡數量不斷升高[1]。
雞腸毒綜合癥的發病癥狀、臨床癥狀表現明顯,獸醫可以按照癥狀表現判斷病雞患雞腸毒綜合癥,隨后獸醫對病死雞進行解剖,可以明顯發現死雞腸道異常。雞腸毒綜合癥病理學特征為:十二指腸和小腸前段腸壁變厚、小腸后端腫脹嚴重、腸道因擴張而變得脆弱且內部充滿氣體,外觀上小腸腸腔粗得像蛔蟲。若將病死雞腸道切開可以明顯發現腸黏膜顏色呈灰白色,且表面附著一層厚厚的、容易剝離的麩皮狀物質,整體看來腸道黏膜顏色變淺。獸醫繼續對其他病死雞進行解剖發現雞腸毒綜合癥中后期死亡的病雞病理學特征為:腸道黏膜脫落、腸道壁變薄、腸管充滿夾雜著飼料的液體狀糞便、將腸道壁外翻可以明顯觀察到小腸出血,出血點為針尖到米粒大小,腸道內部物質呈暗紅色、肌胃內部飼料呈黃綠色、腎臟腫脹程度不一[2]。
獸醫直接從病死雞病變腸道組織中取樣,加入生理鹽水后置于載波片上,蓋上蓋波片后使用顯微鏡觀察到大量球蟲卵囊,病毒學檢測結果表明其他常見病毒檢測結果為陰性,則可以確定病雞因雞腸毒綜合癥死亡[3]。
雞腸毒綜合癥可由細菌引起,養殖雞在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等細菌的影響下容易出現消化不良情況,最終腸道黏膜受損導致腹瀉,在腹瀉過程中大量鉀離子電解質流失導致病雞出現生理生化障礙,于是臨床表現為精神亢奮、雙腿亂走、雙翅不停拍打,最終興奮度過度增強導致病雞猝死。
雞腸毒綜合癥可由病毒引起,養殖雞在冠狀病毒、呼長弧病毒、輪狀病毒、細小病毒、腺病毒的影響下容易出現腸炎等癥狀,此時病雞腸道無法對飼料進行吸收,最終飼料消化不良與糞便一同排出,而飼料沒有消化直接排除容易導致病雞腸道黏膜受損,最終病雞生理生化狀態受到影響神經亢奮而死。
雞腸毒綜合癥可由原蟲引起,養殖雞在在腸道球蟲的感染下容易出現腸道出血、腸道黏膜增厚易脫落、消化不良、腹瀉等癥狀,腸道球蟲等原蟲會在病雞腸黏膜之上進行繁殖,進而影響病雞對飼料中營養成分的吸收,最終導致病雞生長狀態延緩,同時病雞排便異常容易出現脫水癥狀。
雞腸毒綜合癥可由霉菌毒素引起,養殖雞在霉菌毒素的作用下會出現機體中毒,進而導致消化不良、腸道黏膜受損等狀況。而霉菌毒素在發生霉變的飼料中比較常見,若飼養人員未能保存好雞飼料導致飼料發霉變質,則養殖雞的生理生化狀態也會受到一定影響,霉菌毒素可以達到與細菌、病毒、原蟲相同的效果。
雞腸毒綜合癥可由飼養管理不當引起,養殖雞雞舍環境差、養殖雞機體免疫力不足、飼料品質低等因素都會導致消化不良、黏膜受損、腹瀉、糞便中夾雜飼料、等情況,相對細菌、病毒、原蟲、霉菌毒素等病因來說飼養管理因素可以同人為控制避免雞腸毒綜合癥的發生,只要保證雞舍內的空氣、光照、衛生、溫濕度以及飼料健康即可降低雞腸毒綜合癥的發生率。
1.提高飼養質量
飼養人員提供飼養質量即可達到預防雞腸毒綜合癥的目的,飼料可以保證養殖雞營養攝入正常,但是不能保證養殖雞健康地成長,因此飼養人員可以在飼料中加入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飼料,提高養殖雞的機體免疫力,讓養殖雞能夠對細菌、病毒、原蟲進行抵抗,從而降低雞腸毒綜合癥機率。
2.維持雞舍環境衛生
雞腸毒綜合癥在潮濕、通風效果差、光照不足的雞舍中更容易發作,雞舍環境不衛生則養殖雞更容易受到細菌、病毒、原蟲、霉菌毒素的影響。因此,養殖人員可以加強衛生清潔質量,確保雞舍環境衛生整潔、通風正常、光照充足、溫度適中,這樣可以有效防止雞舍中各種細菌滋生,從而降低雞群被細菌感染的幾率。除此之外,養殖人員還需要及時對雞舍中的糞便進行清理,在清理糞便的過程中既可以保證雞舍衛生清潔,又可以及時發現雞舍糞便中的異常,若發現雞舍糞便中存在未消化的飼料,則應該考慮到雞腸毒綜合癥的影響因素,提前做好疾病預防準備。
3.加強雞舍全面消毒
雞腸毒綜合癥的病因主要分為細菌、病毒、原蟲、霉菌毒素、飼養管理五個方面,其中細菌、病毒、原蟲三個方面的病因都可以通過加強雞舍消毒進行預防。飼養人員可以對雞舍、水槽、料槽定期進行全面消毒,防止雞舍、水槽、料槽上存在細菌、病毒、原蟲。
4.加強飼料保管
霉菌毒素是雞腸毒綜合癥的病因之一,若雞飼料保存不當則飼料發霉變質必然會滋生霉菌毒素,養殖雞食用飼料之后受霉菌毒素影響會出現諸多不良反應,因此飼養人員必須保證飼料不被污染、不發生霉變,否則無法預防雞腸毒綜合癥。
5.藥物預防
原蟲是雞腸毒綜合癥的病因之一,腸道球蟲等原蟲會導致養殖雞出現精神亢奮、行動不止等異常反應,因此飼養人員可以在原蟲傳染病流行后投放驅蟲藥物或者抗生素藥物,防止養殖雞受到原蟲的侵擾出現雞腸毒綜合癥。
1.病雞隔離
獸醫可以先按照雞腸毒綜合癥的發病癥狀和臨床癥狀判斷病雞是否存在雞腸毒綜合癥的可能,然后通過病理學特征和實驗室診斷方法判斷養殖雞是否因雞腸毒綜合癥而死亡,若確診為雞腸毒綜合癥則應該立即對病雞進行隔離,防止雞腸毒綜合癥擴散。
2.環境清掃消毒
雞腸毒綜合癥確定后養殖人員應該立即采用消毒設施對被病雞污染過的環境進行360°無死角消毒,確保雞舍環境衛生狀況良好,同時預防雞舍環境中的細菌、病毒、原蟲、霉菌毒素等因素再次導致養殖雞出現雞腸毒綜合癥疾病。
3.藥物治療
雞腸毒綜合癥出現后,養殖人員應該立即對所有養殖雞肌肉注射10%的磺胺間甲氧嘧啶鈉,然后將30%的磺胺氯吡嗪鈉100 g 和0.2%的地克珠利100g 兌入100L水中對養殖雞進行連續飲水治療4 天,最后采用電解多維、氨基葡萄糖口服液集中飲水治療癥狀較為嚴重的病雞。
4.死雞處理
雞腸毒綜合癥治療后大部分病雞都可以痊愈,但是也有些病雞癥狀過于嚴重治療無效死亡,養殖人員必須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對死雞進行處理,防止其中的細菌、病毒、原蟲對健康雞造成影響。
5.病雞恢復
患雞腸毒綜合癥的病雞痊愈后先隔離觀察一段時間,若沒有發現其中的異常狀況,才能將病雞歸入到雞群中。若隔離觀察過程中發現病雞復發雞腸毒綜合癥,則應該在治療痊愈之后延長隔離期限,防止雞腸毒綜合癥繼續發作。
結論:綜上所述,細菌、病毒、原蟲、霉菌毒素、飼養管理任何一方面存在問題都可能會引發雞腸毒綜合癥,因此飼養人員必須對該病產生足夠的重視,并且從飼料、環境、消毒、藥物等方面做好預防措施,同時對疑似雞腸毒綜合癥的病雞進行隔離,最終經過藥物治療恢復正常后再將其放回雞舍,這樣才能為肉雞雞群飼養提供保駕護航,防治養殖人員經濟效益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