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2020煤炭行業發展年度報告》。報告總結了“十三五”煤炭行業改革發展成就。
“十三五”時期是煤炭工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劃時代意義的5年。這5年,煤炭行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做好煤炭這篇大文章”的囑托,深入貫徹國家能源安全新戰略,著力推動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開采和清潔高效集約化利用,著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行業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邁上了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5 年來,在國家有關部門和主要產煤省區地方政府的領導和推動下,持續推動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建設先進產能,全國煤炭供給質量顯著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國累計退出煤礦5500處左右、退出落后煤炭產能10 億t/a 以上,安置職工100萬人左右,超額完成《國務院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提出的化解過剩產能奮斗目標。
“十三五”時期,我國煤炭生產重心加快向資源稟賦好、開采條件好的“晉陜蒙地區”集中。2020年西部地區煤炭產量23.3 億t,占全國的59.7%,比2015 年提高5 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占全國的33.4%,下降了1.4 個百分點;東部地區下降了2.3 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下降了1.3個百分點。
從大型基地和區域煤炭產量變化看,2020 年,14 個大型煤炭基地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6.6%,比2015 年提高3.6 個百分點。內蒙古、山西、陜西、新疆、貴州、山東、安徽、河南等8個省(區)煤炭產量超億噸,原煤產量共計35.0 億t,占全國的89.7%,其中,晉陜蒙3 省(區)原煤產量27.9 億t,占全國的71.5%。全國煤炭凈調出省(區)減少到晉陜蒙新4個省(區),其中,晉陜蒙3省(區)調出煤炭17.3億t左右。
煤炭供給體系質量顯著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國煤礦數量減少到4700處以下、平均單井(礦)產能提高到110 萬t/a 以上。大型現代化煤礦成為全國煤炭生產的主體。全國建成120 萬t/a 以上的大型現代化煤礦1200 處以上,產量占全國的80%左右,其中,建成年產千萬噸級煤礦52 處,產能8.2 億t/a;30 萬t/a 以下的小煤礦數量、產能分別下降到1000處以下、1.1億t/a左右。
前8 家大型企業原煤產量18.55 億t,占全國的47.6%,比2015 年提高11.6 個百分點;其中,億噸級以上企業煤炭產量16.8 億t,占全國的43%;千萬噸級以上企業煤炭產量30.0億t,占全國的77%。
煤炭企業戰略性重組步伐加快。神華集團與國電集團合并重組為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山東能源與兗礦集團聯合重組成立新山東能源集團,中煤能源兼并重組國投、保利和中鐵等企業的煤礦板塊,山西省戰略重組成立晉能控股集團和山西焦煤集團,甘肅省、貴州省、遼寧省分別重組成立甘肅能源化工投資集團、盤江煤電集團、遼寧省能源集團。戰略性重組后,國家能源集團、晉能控股集團、山東能源集團、中煤能源集團等4家企業煤炭產量超過2億t,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山西焦煤集團等2 家企業產量超過1 億t,煤炭產業集中度大幅提升,培育打造了一批具有創建世界一流能源企業潛力的大型煤炭(能源)企業集團。
新興產業和生產服務性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科技環保、現代金融等產業不斷培育發展,形成一批新興產業增長新引擎。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等現代信息技術與煤炭開發利用深度融合,煤礦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全面提速。截至2020 年底,建成400 多個智能化采掘工作面,采煤、鉆錨、巡檢等19種煤礦機器人在井下實施應用,71處煤礦列入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設煤礦。
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截至2020年底,煤炭企業參股控股電廠權益裝機容量達3.3 億kW,比2015 年增加1.8 億kW,占全國燃煤電力裝機的26.5%;參股控股焦化規模占全國焦化總產能的30%以上;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煤制乙二醇產能分別達到931萬t/a、1582萬t/a、51億m3/a、489萬t/a。
“十三五”期間,煤炭行業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健全完善,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大型煤炭企業采煤機械化程度提高到98.86%。大型礦井建設、特厚煤層綜放開采、煤與瓦斯共采、燃煤超低排放發電、高效煤粉型工業鍋爐、現代煤化工技術等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主要煤機裝備和大型粉煤氣化技術實現了國產化,煤機裝備制造規模位于世界前列。“十三五”期間,全行業獲得國家科技獎勵22項,“400 萬t/a 煤間接液化成套技術創新開發及產業化”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煤制油品/烯烴大型現代煤化工成套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中國專利獎共51 項,其中,金獎3 項,銀獎2 項;獲得煤炭行業科技獎1491項,其中,特等獎5項,一等獎162項。
“十三五”期間,全行業建成國家級、省部級和行業級研發平臺達170 余家,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23家,科技創新支撐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
煤炭清潔生產機制不斷完善,充填開采、保水開采、煤與瓦斯共采、無煤柱開采等煤炭綠色開采技術得到推廣,煤炭資源回收率顯著提升。2020年,原煤入洗率達到74.1%,比2015 年提高8.2個百分點。煤炭洗選加工技術快速發展,千萬噸級濕法全重介選煤技術、大型復合干法和塊煤干法分選技術、細粒級煤炭資源的高效分選技術、大型井下選煤排矸技術和新一代空氣重介干法選煤技術成功應用。2020 年,礦井水綜合利用率、煤矸石綜合利用處置率、井下瓦斯抽采利用率達到78.7%、72.2%、44.8%,比2015 年分別提高11.2 個、8 個、9.5 個百分點;土地復墾率達到57%左右,提高9 個百分點;大型煤礦原煤生產綜合能耗10.51kg 標煤/t,下降11 個百分點;煤矸石及低熱值煤綜合利用發電裝機達4200 萬kW,增加900 萬kW,年利用煤矸石達到1.5億t。
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持續推進。截至2020年底,全國燃煤電廠完成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9.5億kW,占全國燃煤電廠總裝機的76%左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煤粉型鍋爐技術得到推廣應用,鍋爐燃料燃燼率達到98%,比普通燃煤鍋爐提高28個百分點,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達到天然氣鍋爐排放標準。散煤綜合治理和煤炭減量替代成效顯著,“十三五”期間散煤用量消減超過2億t。
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為標志,我國煤炭市場化改革進入快車道。全國煤炭交易市場體系不斷完善,煤炭價格指數體系逐步健全,煤炭期貨市場不斷培育發展。市場運行機制、交易規則、監管體制不斷建立和完善,特別是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推動下,逐步建立了符合煤炭工業改革發展方向的產能置換、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基礎價+浮動價”的定價機制、最高最低庫存和政府行業企業共同抑制煤炭價格異常波動、行業誠信體系建設等一系列基礎性制度。2021年煤炭中長期合同簽約量達到21億t,占全國煤炭產量的50%以上。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基礎價+浮動價”定價機制,發揮了維護煤炭經濟平穩運行的壓艙石作用。
全行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推進礦區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礦區大氣、水、土壤、綠化等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建成了以開灤南湖中央生態公園、徐州潘安湖濕地公園、神東國家級水土保持生態基地為代表的一批國家礦山公園、近代工業博覽園和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礦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品質得到新提升,促進了礦區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能源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健全,《資源稅法》頒布實施,《安全生產法》《能源法》《煤炭法》《職業病防治法》等制度修訂工作有序推進。國家先后出臺了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管理辦法、去產能關閉煤礦職工安置辦法、煤炭產運儲銷體系建設、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推進煤炭企業兼并重組轉型升級的意見、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國有企業“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推進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激發煤炭企業的活力,為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煤炭行業企業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深入推進“一帶一路”產能合作。國家能源集團、中煤能源集團、中煤科工集團、中煤地質總局、山東能源集團、徐州礦務集團、鄭州煤礦機械集團等大型企業依托地質勘探、礦山建設、煤礦機械、技術裝備、人才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深化務實合作,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區域建設格局,全球配置資源能力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煤炭行業與世界能源機構、主要產煤國家政府、協會和企業的合作不斷深化,搭建高層次國際合作交流平臺,舉辦世界煤炭協會技術委員會會議、煤炭企業國際化研討會、中國國際煤炭采礦展等,開創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合作和互利共贏發展的新局面。
煤礦安全法律法規標準體系不斷完善,煤礦安全生產責任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安全科技裝備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產投入大幅增加,煤礦職工安全培訓不斷強化,深入推進煤礦安全生產違法違規行為專項整治行動、煤礦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等,促進了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2020年,全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降至0.059,比2015年下降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