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玉屏中心小學 林燕芳
道德與法治課上很多環節可以運用對比的情境教學,把兩個相對事件或現象中的矛盾表現得更為鮮明突出,本質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徹,給學生以直觀、真實的感受,來提高他們對規則的認同感。
以二年級上冊“大家排好隊”一課為例,排隊看似很簡單的一件事,但低年級的孩子規則意識還不是很強,為了讓孩子真正理解排隊的意義,從內心接受和認同,建立規則意識,教師創設了對比式的情境,為孩子準備了一個魔術大揭曉,讓全班同學在規定的時間內到講臺前看魔術背后的真相。孩子們一時心急,蜂擁而上,大家你推我擠,全班亂哄哄的。繼而讓學生交流剛才發生的事情,學生結合自己的真實感受,說出了不排隊不公平、不文明,還很危險。然后孩子排隊觀看魔術大揭曉,教師再次問孩子排隊與不排隊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孩子們紛紛表示,排隊看對每個人都公平、安全,同學之間關系和諧了,大家都很開心。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情境下,孩子們真切感受到規則是為了幫助人們在公共生活中變得更美好、更和諧,不見形跡地規范和約束了學生的道德行為。
又如:在三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規則”的教學中,教師一開始讓孩子體驗沒有任何規則提醒的游戲比賽,由此隨意選出在比賽中獲勝的孩子。學生在體驗游戲后,發現沒有規則的游戲會出現不公平和場面混亂的結果,在游戲比賽的過程中并不快樂,喚起了孩子對游戲規則的需求。然后教師與孩子就第一次游戲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梳理,并商量如何制定合理的規則。玩游戲的過程中孩子們遵守自己制定的游戲規則,真實感受到這次游戲的有序、公平。教師還利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國家和美國的抗疫進行對比,中國人民遵守規則,共同抗疫,人民安居樂業,井然有序地幸福生活。而美國人追求個人自由,無視規則,感染人數、死亡人數位居世界之首,造成人心惶惶的局面。學生從這些對比中理解到規則的意義,從而認識到生活中要有規則,如果每個人都遵守規則,可以使大家產生幸福感和安全感,人們的生活才更有序、更美好,這個社會才會更文明、更和諧。
道德與法治注重知、情、行的關系,強調明理、循情、導行。在課堂的情境創設中應該以思為核心,以情為紐帶,進行思辨探究,促使學生的“真思考”。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抓住思維空白點、道德兩難問題、擴大矛盾沖突點等方式進行思辨。道德思辨情境中,教師要注意創設“情思”交融,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提高學生的道德敏感性,學會認識和理解生活的復雜,進而借助道德辨析,把理性規則與道德情感有機結合。
同樣以“大家排好隊”為例,教師以帶學生外出旅游為素材創設了思辨情境。例如:在排隊上車的過程中,遇到拄著拐杖的老爺爺在排隊,一開始孩子們受排隊規則的思維定式,覺得人人都要遵守先來后到規則。教師引導學生換位思考老人的行動不便與長久排隊的身體不適,讓學生認識到應該讓老人先行。有能力幫助他人本是低年級孩子最樂意做的事情,由此,他們還能聯想到禮讓老人、尊敬老人是每個人要傳承的傳統美德。隨后教師又引導孩子,除了老人需要禮讓,還有什么人需要我們禮讓?孩子們在思辨過程中,認知情感上再次產生共鳴。在公共場所中遵守生活規則是必要的,但當遇到特別需要幫助的人群時,比如老弱病殘孕等,應該學會禮讓他人,或者在自己需要幫助時,也可以禮貌請求他人禮讓,做到有情有義,合情合理。
又如“生活離不開規則”中的第六十二頁和第六十三頁的情境圖,在不遠處需要人們從天橋經過,但為了方便,很多人選擇橫穿馬路。教師讓孩子進行思辨:大家都從馬路穿過,剛好你上學也快遲到了,該怎么做?過斑馬線時剛好紅燈亮了,但是沒有車輛通過,該選擇立刻過馬路,還是選擇等一等?孩子們通過思辨,明白了在遵守規則的時候,首先要克服從眾心理,即使大家都不遵守規則時,自己也一定要堅持遵守。樹立規則意識最終要落實到行動,遵守規則就是從他律到自律的轉換過程。通過思辨解決在遵守規則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讓學生明白怎樣自覺遵守規則。
影像資料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最大的優勢是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以直觀、形象的方式,提供給學生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與反饋,再現相關生活場景,拉近規則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實現教材內容與影視片段的有效整合。在課堂教學操作中,教師應立足學生周圍的生活,制作相關的影視微課,以“真”作為突破口,用孩子熟悉的生活場景引發他們的回憶和想象,引領學生走進規則的“真生活”。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安全記心上”的平安出行時,教師制作了情境視頻《長在籃球上的女孩——小紅艷》。學生看到因不遵守交通規則而造成事故失去雙腿的女孩,聽到撕心裂肺的哭喊者“我的腿,我的腿……”時,激起他們情感上的強烈沖擊,體會到生命的脆弱,從而感受到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一個枯燥的教學難點就在影像結合中輕松突破了。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還制作孩子們平時的上下學交通路線視頻,再現熟悉的真實生活場景,讓孩子談談自己上下學都是怎么走的,幫助孩子糾正出行時沒有遵守交通規則的問題,增強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
又如:“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中,教師收集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一些微視頻,有的人不戴口罩,還與志愿者發生沖突;有的患者隱瞞了自己的出行史和接觸史,不自覺隔離還到處走動,導致自己的親朋好友被感染,大量人員被牽連隔離。這些都是孩子們近期關注的事件,視頻的再現讓他們再次真切感受到身邊潛伏的危險。人們不遵守規則,自己隨時也會受到病毒的侵擾,甚至會連累家人朋友,從而認識到雖然戴口罩、隔離等規則約束了自己的行為,確實讓人有些不舒服,但同時給了我們保障,是規則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安全、更有序。運用了影像的情境教學,遠遠比教師自己陳述規則更容易讓學生獲得認可,產生共鳴。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相關角色大多是學生生活中的縮影,教師可以請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以此調動他們已有的生活體驗,在腦中搜索與角色相似的信息儲備,尋找認同感,帶著真實的情感體驗去學習,提高學習主動性,有助于學生養成遵守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
同樣以三年級上冊“安全記心上”為例,教師準備了一頂交警帽,請學生戴上交警帽扮演“小交警”,激發他們的表現欲與責任感。孩子們熱情高漲,課堂氣氛尤為活躍,教師選了平常學生上下學路上常見的行為現象照片,請“小交警”說說圖片中同學的行為是否正確,說說理由。除了個別同學扮演“小交警”,其他同學當“小督查”,對“小交警”的判斷做出分析。孩子們“各司其職”,對圖中同學的每個行為認真負責地做出判斷。角色扮演特別適合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最喜歡角色扮演的體驗,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總能得到有效的激發,能夠深入情感體驗,從內心認同規則對美好生活的影響,最后用規則來自覺約束自己。
又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我們不亂扔”時,教師關注到時下“垃圾分類”政策,在課堂中拓展了“垃圾分類”的情境教學,讓一個孩子扮演可回收垃圾桶,“痛苦”地訴說自己吃了很多不該屬于自己吃的垃圾,肚子疼得受不了了。低年級學生內心單純,平時都是接受成人的保護,讓學生來幫助別人最能激發他們的同情心和愛心,學生都爭著為“生病”的“桶寶”尋找“治病良方”。教師從中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拓展思維空間,孩子們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到科學處理垃圾的方法,如給包裝盒壓扁最小化、把垃圾袋扎好再進行投放等。學生不僅懂得不能隨地亂扔垃圾,還得把垃圾投放到相應的垃圾桶,遵守“垃圾分類”的規則,共同保護地球,養成環保的良好習慣。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有著極強的體驗性與實踐性。教師還要善于在生活中挖掘合適的教材資源,在課堂上創設生活情境的活動,對學生的規則意識培養要力求“接童氣”,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他們從活動中去發現、感知、學習、實踐,讓學生理解和領會生活中與規則相關的細節,從而達到讓規則意識落實在行為習慣上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