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越
(1.安徽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安徽 合肥 230001;2.安徽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安徽 合肥 230001)
在社會建設過程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而在開展礦產資源開發的時候也應充分提升施工的安全性與可靠性,保證整體施工作業的效率。結合礦山生產的實際情況來看,其大多處于地勢比較復雜的區域,進而對安全生產也會產生一定限制。因此,為進一步推進我國礦產資源的發展,管理部門應充分結合規章制度落實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從而為礦山生產工作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礎。
開展礦山生產其巖體往往會產生一定斜坡,破壞了原始坡體的應力平衡,其主要的組成成分包括松散土層、碎石土以及散落于坡面的碎石、塊石。這些組成部分本身的強度就比較低,如果受到雨水天氣的侵蝕就會進一步降低其抗剪強度,從而導致山體滑坡問題的出現。除此以外,在開展礦山開采和開發的時候,挖掘作業也會提升土層的松散程度,提升出現礦山山體滑坡現象的概率[1]。
地面塌陷也是礦山開采過程中十分常見的地質災害,其主要會受到礦量減少、礦柱損傷以及支撐力不足等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對于礦物質質地較為松散的礦山來說,其出現地面塌陷現象的概率將會進一步提升。在資源埋藏較深的情況下,如果不及時對采空區進行回填也容易引發地面塌陷,加上礦區的氣候條件會在很大程度上加快巖石破壞程度,加劇填充物軟化裂痕等問題的生成,造成了地表坍塌現象的發生。地面塌陷問題的出現不僅會導致正常的地表工程活動受到影響,還會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嚴重的時候還會進一步出現淹井事故,造成停工停產。
在進行礦山開采的過程中,如果存在地下水位異常問題將會大大提升出現地質災害的概率,進而造成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一般來說,在進行采場準備工作的時候需要先進行涌水量和突水量的測量,在保證滿足生產條件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后續的生產作業。在實際工作中,很多開采的區域不會受到地下水影響,因此,其安全程度也相對較高,可以在不考慮地下水位因素的情況下開展作業。然而礦井地下水如果在受到地表降水、裂縫滲水等因素影響的時候,就極有可能導致涌水量和突水量發生變化,使得原來的安全區域也會受到威脅。除此以外,地下水位的變化還會造成潰沙涌泥而堵塞地下溶洞,嚴重的時候還會直接改變礦山原有的地質結構,從而引發山體崩塌,造成難以預計的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
在進行礦山開采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強對礦山地質實際情況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增強相關法律的普及。可以通過相關培訓與宣傳活動來幫助現場人員樹立科學的防護意識,同時結合實際情況建立科學、完整的管理辦法。通過這樣的模式,可以讓企業和人員都投入到災害防治工作中,保證可以增強對每座礦山地質環境的了解,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礦山開采對地質環境的不利影響,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概率,為現場人員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時候也需要格外注重輕重緩急,對于一些生產的重點區域來說需要開展更具體有針對性的防治工作;而對于一些非重點區域,則只需要開展一般的防治手段即可。在對重點生產區域進行防治的過程中,相關技術人員需要事先進行探測工作,在了解區域實際地質環境的基礎上對其發生地質災害的概率加以預測,從而保證可以在施工過程中可以有效避開危險區域,同時對一些易發生災害的礦山區采取一定防護措施。除此以外,在完成開采工作之后還需要進一步做好相應的善后處理工作,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礦山開采活動對地質環境的破壞,盡可能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概率。
采取爆破的方式進行礦山開采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但同時也會對山體造成十分嚴重的破壞,因此對于爆破技術的實施也提出了極大的要求。在進行開采工作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加強對爆破技術的科學掌控與合理運用,保證在為開采礦山提供便利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對地質環境的破壞。爆破人員在進行作業之前需要先對山體的具體情況加以了解,并在此基礎上控制火藥的用量與放置的位置,進而通過加強參數控制來提升礦山開采的工作效率。除此以外,爆破人員還需要進一步注意爆破物的計量需要與削坡體積相適應,如果爆破不當將會提升出現地質災害的概率,對周圍的地理環境也將會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2]。
礦業開采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完善的現場管理,因此有必要落實完善的管理制度來提升整體過程的完善性。結合實際情況來看,礦山開采作業中往往有很多需要專人負責的事項。例如在開采的過程中存在上層碎石掉落等安全威脅,相關管理巡視人員需要在第一時間發現安全隱患并帶領全體人員進行撤離,這樣可以有效為現場人員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大大降低了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與此同時,礦業開采單位還可以不定期對管理人員開展安全意識培訓,促進其專業技術水平與緊急事件處理能力的提升,從而有效避免因技術失誤而造成人身威脅,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概率。
礦產開采作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與復雜性,除了生產和安全部門以外,還會涉及生態環境、地質結構等多領域的專業知識。因此在實際開展相關工作之前,技術人員需要做好考察和調研,并為開采過程中以及開采后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工作制定出詳細的實施計劃。為了更好地開展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工作人員應積極樹立嚴謹、科學的態度,同時通過科學、合理的考察數據來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進行評估,同時在復綠時避免因外來物種入侵而對當地的地質生態環境造成損害[3]。與此同時,在對礦區進行科學生態評估工作的時候還需要更加全面地考慮到人員因素與交通因素對當地環境的影響;而在建立礦區排水系統的時候也需要在了解河流以及淺層地下水等位置的基礎上進行,從而不斷提升對礦山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降低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礦產的開采工作往往也會伴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生態系統的崩潰,因此相關人員應積極做好生態環境恢復工作,降低礦山地質災害發生的概率。現階段,雖然我國已經針對礦山環境保護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法規與相關技術規范,但在實際執行的時候會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種客觀因素與人為因素的影響,導致其難以發揮出應有的管控作用。因此,相關職能部門應不斷提升督導力度,針對施工單位條款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提升其操作的規范性與合理性。制定地質災害預防計劃與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是恢復礦區地質環境最為有效的措施之一,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礦產開發工作的明確性,做到開采、保護、預防的三位一體。通過更加嚴格的監管,不僅可以減少施工單位的濫采濫伐行為,還可以進一步起到減少環境恢復工作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排污環節中也需要進一步提升監管力度,保證渣土、廢水都可以按照相關規定進行集中處理與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固體廢棄物對地質生態環境的威脅,同時也可以為礦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工作提供便利。
在對一些礦山區域進行開采之前會先將其植被去除,但在完成開采工作之后并沒有對砍伐的植被加以恢復,從而大大降低了礦區附近的植被覆蓋率,造成了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因此施工單位在完成開采作業之后應及時進行礦區植被的恢復工作,并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植被種類,從而促進植被覆蓋率的不斷提升。加強礦區植樹造林建設不僅可以減少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還可以對當地的區域氣候進行調節、減少水土流失,對于土壤、水源以及空氣等都可以起到十分突出的修復作用,最大限度減少礦山開采作業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綜上所述,在開展礦山生產的過程中,山體滑坡、地面塌陷等都是十分常見的地質災害,不僅會限制資源開采工作的正常進行,還會給現場人員的生命安全帶來威脅。因此管理部門應不斷提升對礦山地質災害的治理和防治工作,提升生產過程的安全性。
與此同時,還需要保證環保理念與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穩定落實,通過科學的地質環境保護途徑來提升整體的生態保護水平,為礦業生產的穩定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