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
貧血是一種常見的綜合癥狀,因我國自古便有以食補調治疾病的習慣,則人們多以食補之,但食補卻不能盲目行之。究竟食補能否改善貧血?貧血時食補該怎么補?
有些貧血可以通過食補的方法改善,主要指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其中缺鐵性貧血在我國發生率達到15%~20%。
中醫認為,缺鐵性貧血的發病,常常由飲食不節引起,主要是飲食偏嗜或無規律,造成脾胃虛弱,運化無權所致,與起居、情志、勞倦等因素也密切有關,因此調節飲食有節、均衡、起居得當、情志舒暢等,可以防止或減輕疾病的發生。
中醫強調的飲食養生原則其實很簡單,“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最好的飲食結構是五谷雜糧為主,蔬菜作為補充,適當地加一些肉類和水果,不是盲目進補。需要進補時也推崇食補,強調“藥食同源”“藥療不如食療”,食補具有價格低廉、方便易行、無毒副作用的優點。
飲食不宜過于偏忌
飲食過于偏忌,容易導致造血原料缺失造成紅細胞生成障礙。宜五味俱全,營養全面,適當多吃大棗、山藥、米仁等健脾助運的食物幫助健脾益氣生血。宜食用潔凈、新鮮的蔬菜水果,避免空腹冰冷食用,盡量避免食用柿子。
動物血、肉或內臟中的血紅素鐵吸收率高,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鐵離子主要以鐵的化合物形式存在,常與胃腸內的植酸、草酸等結合成不溶化合物,吸收率僅為1%至3%,因此,忌肉容易引起缺鐵性貧血。
此外,日常生活中使用鐵鍋、鐵壺,對于補充鐵也有幫助。
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鐵在酸性環境中易被吸收,因此不能只注重補鐵,還要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新鮮綠葉蔬菜和水果,以促進腸道內鐵的吸收,如:菠菜、獼猴桃、西紅柿、菠蘿、草莓和柑橘中維生素C的含量都比較高。在烹飪中適量加醋,也有利于鐵的吸收。
此外,進食前后不要大量飲水,以免沖淡胃酸影響鐵的吸收。食物中的鐵需在消化道中轉化成亞鐵才能被吸收利用,若大量飲用牛奶,體內的亞鐵會與牛奶的鈣鹽、磷鹽結合成不溶性化合物,影響鐵的吸收利用,反而不利于貧血的恢復。
飲用咖啡和茶適可而止
綠茶中的鞣酸、咖啡中的多酚類物質易與鐵劑發生螯合,抑制鐵質吸收,因此飲用咖啡和茶應該適可而止,要限制總量;不宜過濃;還應避免在餐前半小時內飲用,以減少鞣酸或多酚物質與食物中鐵接觸機會;孕期、哺乳期婦女、生長發育中的兒童及缺鐵性貧血患者不宜飲茶或咖啡。
攝入含銅的食物
缺鐵性貧血患者體內缺鐵往往伴隨缺銅,銅能促進鐵的氧化、吸收、運輸、利用、參與合成血紅蛋白,人體中的銅藍蛋白減少,會阻礙血紅蛋白的生成。因此要攝入含銅的食物,如牡蠣、動物心肝腎、蝦蟹、核桃、芝麻、果仁等,但注意要和鐵劑分開食用,因為這類食物含有較多鈣磷,會與鐵在胃內形成不溶性復合物影響吸收。
補充維生素B12和葉酸
維生素B12和葉酸是紅細胞發育中的重要成分,體內沒有儲備,需要飲食中補充。前者在動物肝腎、肉類中含量高,后者在新鮮蔬菜中含量較高。缺乏葉酸和維生素B12常引起巨幼細胞性貧血。
幼兒、青少年注意及時添加輔食,牛奶中鐵的吸收率只有10%,用牛奶喂養的嬰幼兒,如果忽視添加輔食,常會引起缺鐵性貧血,蛋黃含鐵量雖較高,但其鐵的吸收率僅為3%,雞蛋中的某些蛋白質,會抑制身體吸收鐵質,因此,依賴牛奶和雞蛋來補充鐵質是不夠的,動物肝臟不僅含鐵量高、且吸收率達30%以上,在添加輔食時要適量補充。
婦女妊娠后期及哺乳期除正常飲食外,每日適量補充鐵劑0.2~0.3克。
成年人應三餐規律,忌暴飲暴食、過嗜辛辣刺激損傷脾胃,減肥方法正確合理,不要喝濃茶、咖啡。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脾胃虛弱,可適當多食用山藥、白扁豆、大棗、芡實等健脾益氣食物促進脾胃運化生血,粗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鐵的吸收,因此不能過量。
慢性胃腸疾病患者飲食宜軟、溫,不宜吃過硬、過粗、纖維過長、過燙的食物,少食多餐,進食有序。
總之,食補對貧血的預防治療有確切的功效,但不等于能包治百病,也不能代替藥物治療,如果病因不明確、病情比較嚴重,或者食補后疾病沒有改善,還是應該積極尋求醫生幫助和指導。
TIPS
滋補藥膳 改善貧血
黃芪雞汁粥
原料:母雞1只,黃芪15克,粳米100克。
制作:將母雞剖洗干凈,煎濃雞汁,將黃芪煎汁,每次以粳米100克加入雞汁和藥汁煮粥,早晚趁熱食用。
神仙鴨
原料:鴨1只,人參3克,龍眼肉20克,蓮子50克,大棗50枚。
制作:將鴨子去毛、內臟,剁去腳,洗凈瀝干。人參切片,蓮子用水泡發后去表皮、去心,大棗去核,龍眼肉洗凈。用鹽5克、醬油50毫升、料酒30毫升混勻后搽在鴨表面和腹內。將人參、龍眼、蓮子、大棗混合后,填入鴨腹,放在砂鍋中,上籠用武火蒸至鴨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