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提出,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確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我國綠色發展邁上新臺階。
《指導意見》明確,到2025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明顯優化,綠色產業比重顯著提升,基礎設施綠色化水平不斷提高,清潔生產水平持續提高,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碳排放強度明顯降低,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更加完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更加有效,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綠色發展內生動力顯著增強,綠色產業規模邁上新臺階,重點行業、重點產品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指導意見》從六個方面部署了重點工作任務。一是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要推進工業綠色升級,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提高服務業綠色發展水平,壯大綠色環保產業,提升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化水平,構建綠色供應鏈。二是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流通體系。要積極調整運輸結構,加強物流運輸組織管理,推廣綠色低碳運輸工具,加強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建立綠色貿易體系。三是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消費體系。要促進綠色產品消費,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堅決制止餐飲浪費,因地制宜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推進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四是加快基礎設施綠色升級。要推動能源體系綠色低碳轉型,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升級,提升交通基礎設施綠色發展水平,改善城鄉人居環境。五是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要鼓勵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六是完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強化法律法規支撐,健全綠色收費價格機制,加大財稅扶持力度,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完善綠色標準、綠色認證體系和統計監測制度,培育綠色交易市場機制。
《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思想到位、措施到位、行動到位,進一步壓實工作責任,加強督促落實,保質保量完成各項任務。
2020 年動力煤期貨交割總量達618 萬t,創上市以來新高。而2019 年動力煤期貨6 個合約共計交割358萬t。
據了解,鄭商所貼近現貨市場與產業客戶需求,長期跟蹤動力煤期貨交割情況,咨詢交割主要參與者對交割制度和流程的意見,不斷完善優化交割制度。最新的一版交割制度于2020 年1 月1 日起實施,傳統的三日交割法中的配對日、通知日、交割日改成了第一交割日、第二交割日、第三交割日,在各項的時間約束上充分參考實際參與企業的意見,并作了調整,同時還優化了主要參與企業呼聲比較大的一些獎懲措施,比如增加滯期費的扣罰等,以達到讓雙方履約時間更有保障的效果。
交割制度更加合理使得2020 年動力煤期貨的總交割量再創新高,達到618 萬t,同時單月合約最大交割量再次創造160 萬t 的高點。值得注意的是,從2010 合約開始,動力煤期貨偶數月合約出現交割。隨后2012合約再次出現交割,說明動力煤期貨2010合約交割并不是個例,而是偶數月合約連續出現交割的開始。
據悉,由山西省人民政府、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晉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山西云時代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成立的“智能礦山創新實驗室”日前在山西太原揭牌。
智能礦山創新實驗室旨在利用工業無線控制網絡、工業光環網、云計算等ICT 技術,助力山西實現煤礦減人增效、提高煤礦本質安全的目標。投入運營后,實驗室將采用“煤炭專家+ICT技術專家”的模式,組建一支約220 人的專家隊伍,圍繞“煤礦信息網絡”“自動化使能”“智能感知技術”“煤礦大數據”“生態合作”等課題進行科研攻關。
華為公司CEO任正非表示,華為希望結合ICT技術與煤炭技術,幫助煤炭行業進行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實現“少人、安全、增效”的生產模式,讓煤礦工人可以“穿西裝打領帶”地工作。同時,實驗室還將為全球礦業智能化發展探索方向。“2020 年我們點亮了1 個煤礦、1 個鋼廠、1 個港口,未來2~3 年,我們希望點亮千百個煤礦、鋼廠、港口。”
華為智能礦山創新實驗室落戶山西省,是華為與山西省共同打造“共生、共創、共享”的數字生態,開展深入合作的成果之一。山西省是能源大省,在煤炭行業積累了豐富經驗及應用場景。自2019 年以來,華為與山西省煤炭行業多個合作伙伴進行智能化轉型探索,推出了華為智能礦山聯合解決方案,在推動煤礦無人化、智能化、清潔化、低碳化等方面,已經取得一定成效。這些進展,為智能礦山創新實驗室繼續進行科研攻關,進一步解決煤炭行業生產風險高、生產環境惡劣、設備管理難等痛點提供了信心。
安全高效是煤炭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目標。根據井下作業環境特殊,海量監控數據需實時回傳且上傳量大、下傳量小的特點,華為聯合行業伙伴,研發了防潮、防塵、防爆、小型化且上下行帶寬配比為3∶1 的無線基站。通過組網優化和創新,井下設備運行控制精度可提高到99.99%。
未來,依托智能礦山創新實驗室,華為與合作伙伴還將在井下攝像頭“自清潔”技術、井下無線低頻傳輸、風險提前預判技術等各方面進行創新突破,實現煤礦固定場所無人值守,關鍵環節機器人替代等場景。助力山西實現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減人60%,全省井工煤礦單班入井人數減少10%~20%的目標。真正落實國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通過實驗室科研攻關支撐“科技興安”,實現井下“三無一減”(無安全事故、無人值班、無人巡檢、配置減員),讓政府對煤礦生產安全管理擁有科技手段。
智能礦山創新實驗室的成立,是在支持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華為深入行業生產決策系統、理解行業關鍵業務場景轉型需求的又一舉措。2021 年1 月份,華為成立“煤礦軍團”,將產業基礎研究、產品研究、市場交付組合在一起,縮短產業鏈條,快速適應需求,在推動全球煤炭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當好“技術使能者”,與合作伙伴一起構建健康良性的產業生態與商業生態,幫助礦業行業客戶實現社會價值。
同時,華為還與晉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山西云時代技術有限公司分別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探索構建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應用模塊、標準體系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合作。
來自山西省科學技術廳、山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晉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山西云時代技術有限公司、山西智創城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政府及企業代表也出席了揭牌儀式。
近日從陜西省發改委獲悉:“十三五”期間,陜西省煤炭去產能關閉煤礦155處,退出產能5597萬t/a,較計劃目標超額完成872 萬t/a,超額完成18.46%,為煤炭行業優化結構、轉型升級、全行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6 年以來,陜西省發改委緊緊圍繞“引導退出關閉101 處煤礦,退出產能4725 萬t/a”目標,嚴格執行陜西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市場倒逼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化解產能與轉型升級相結合、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3 個原則,會同相關市(縣)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細化目標任務、狠抓工作落實,全力推進各項工作。
特別是2020年以來,陜西省化解煤炭過剩產能工作進入攻堅階段,各地各部門著力解決關鍵問題,科學有序推進化解煤炭過剩產能各項工作,超額完成“十三五”期間目標任務。
日前,從煤與煤層氣共采國家重點實驗室了解到,由該實驗室與中煤科工集團、中國礦業大學等單位共同承擔的“十三五”時期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山西重點煤礦區煤層氣與煤炭協調開發示范工程”在沁秀公司岳城礦再創新成果。YCCD-02 井單井日抽采煤層氣純量最高達到3.79 萬m3,累計抽采量達3700 萬m3,均創世界采空區井抽采最高水平。
沁秀公司岳城礦為晉能控股煤業集團下屬高瓦斯整合礦井,主采煤層平均瓦斯含量達17.3m3/t。采用分層采煤法,工作面在上分層開采時,下分層及鄰近煤巖層卸壓瓦斯大量涌入上分層上隅角及采空區,嚴重制約井下生產安全。針對這一“卡脖子”生產技術難題,晉能控股山西科學技術研究院公司煤與煤層氣共采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岳城礦、藍焰煤層氣公司等多家單位開展專題攻關,取得了分層開采煤層采動卸壓區煤層氣地面鉆井抽采、地面煤層氣預抽井改造采動(空)井“一井多用”等系列關鍵性突破,不僅有效解決了工作面瓦斯治理難題、保障了礦井安全生產,而且創造了煤層氣采動井單井日抽采量、累計抽采量、連續抽采時間等多項“世界第一”。
山西重點煤礦區煤層氣與煤炭協調開發示范工程先后在岳城礦施工大直徑采動井13口,抽采效果最好的YCCD-02井單井日抽采煤層氣純量最高達3.79萬m3,累計抽采量3700萬m3。該井所在工作面回采期間,回風巷瓦斯濃度下降58%,上隅角瓦斯濃度下降56%。目前YCCD-02井已轉為采空區抽采,其單井產氣量支撐了井場旁6 臺500kW 燃氣發電機組同時運行,日均發電量達5萬kWh。
此外,項目課題組還創新研發了地面煤層氣預抽井改造采動(空)井系列關鍵技術,真正實現了業內提及多年的重復利用地面預抽井開展原位煤層區、采動區、采空區抽采的“一井多用”構想。該技術的試驗成功在我國沁南煤礦區尚屬首次,避免了在同一工作面重復施工預抽井、采動井、采空井,為煤礦瓦斯地面治理提供了低成本的解決方案,具有較大的推廣應用潛力。
日前,貴州省能源局組織召開全省能源行業復工復產暨安全生產視頻會議,安排部署能源行業復工復產和安全生產工作,全力沖刺一季度“開門紅”。局黨組書記、局長丁雄軍出席會議并講話,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全毅主持會議,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光偉作全省煤礦安全生產及復工復產情況通報。
丁雄軍指出,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能源系統齊心協力、艱苦奮斗,全省能源人“舍小家顧大家”、堅守一線、辛苦勞作,春節期間,貴州省煤、電、油、氣供應充足,保障有力,煤礦、油氣管道安全總體平穩。全省原煤產量達到近5年農歷新年同期最好水平。截至2月16日,省調火電企業存煤535 萬t,可用天數約27d,省調電網發電量、省內供電量同比分別增長14%和13.5%,“黔電送粵”電量同比增長15.1%。水電蓄能值同比增長7.3%,成品油現庫存可用天數18d,天然氣消費量2559 萬m3。截至2 月17 日,全省煤礦企業復工率53.3%,復產率61.7%,電力、天然氣勘探開發等企業均正常生產。
丁雄軍強調,全省能源系統要圍繞一季度“開門紅”目標任務抓實抓牢復工復產。要優化復工復產程序。分類推進煤礦企業復工復產,加快推進電力、油氣在建項目建設進度。要堅持精準調度機制。堅持全省煤礦、供暖季期間天然氣供需日調度、在建電力項目周調度、供暖季天然氣供需日調度機制,做好成品油供應調度,力爭新能源項目2月22 日前全面復工,正常建設煤礦、生產煤礦2 月28日前全部復工復產。要保障高效優質服務。重點做好能源項目審批服務,加強與各部門的工作聯動和招商項目協調服務。
丁雄軍要求,全省能源行業要持續抓實抓牢安全生產。要狠抓煤礦安全生產,重點抓好復工復產煤礦的安全生產驗收確保復工復產、煤礦安全隱患排查治理、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應用、瓦斯治理和重點時段監管等工作。要狠抓油氣管道安全,重點推動Ⅱ級高后果區視頻監控全覆蓋、健全完善油氣管道保護制度和標準、持續加強管道本體質量安全管理、加快油氣管道應急處置重點項目建設等工作。
張全毅強調,各市(州)能源行業管理部門要牢牢守住能源安全生產的“紅線”、“底線”,找準關鍵點和切入點,堅決處理好復工復產和安全生產的關系。要堅持日調度、日匯總,推動能源企業及時、安全、有序恢復生產建設,確保按時完成能源供應尤其是電煤保供安全。
從甘肅省應急管理廳獲悉,日前,甘肅省應急管理廳會同甘肅煤礦安監局、省人社廳、省發改委和省總工會制定《甘肅省進一步規范煤礦勞動用工促進煤礦安全生產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進一步規范煤礦勞動用工,提高煤礦從業人員素質,提升煤礦安全保障能力,共同促進煤礦安全生產。
《方案》要求,全省各級部門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入推進煤礦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通過強化煤礦安全教育培訓、規范煤礦勞務用工等手段,逐步解決違規采用勞務派遣工、被派遣勞動者缺乏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訓、井下作業人員單班工作時間過長等問題,促進全省煤礦安全生產。
《方案》指出,煤礦井下工作崗位是煤礦企業主營業務崗位,不得采取勞務派遣用工。到2021年底前,非主營業務崗位勞務派遣用工數量和用工比例控制在從業人員總數10%以內,并且要將被派遣勞動者納入統一管理和培訓。要規范井下作業人員工作時間,井下作業人員每日工作時間(包含從井口到作業地點往返時間等)不超過8小時,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0小時,每周保證至少休息1日。要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嚴格落實煤礦企業安全生產培訓主體責任,建立培訓檔案,扎實開展全員安全教育培訓和安全技能提升培訓,大幅提升煤礦從業人員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要建立健全職業院校教師和企業師傅互派頂崗交流鍛煉機制,大力推進訂單培養、委托培養、聯合辦學、定向專業培養等,對招用的煤礦從業人員開展培訓,實現“入企即入校”,變招工為招生。
《方案》明確,各級應急管理、煤礦安全監察、人社、發展改革、工會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將規范煤礦勞動用工有關要求納入煤礦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重點內容,指導煤礦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將本方案納入煤礦企業培訓計劃,及時發現解決矛盾、問題,確保煤礦安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