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瓊
山西旅游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健康的體魄是大學生為人民和祖國服務的前提條件,是經濟騰飛、國家昌盛與民族復興的保障。新時代,高校應將“健康第一”的理念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使學生體質健康成為現代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抓手。據2010 年~2020 年教育部、財政部、衛生部、科技部所開展的大學生體質健康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大學生的身體形態的發育較為良好,但身體機能卻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尤其在耐力、爆發力及速度上的下降水平尤為明顯。對此,增強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已迫在眉睫,需要引起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視。
首先是體質的概念。體質最初指一切個體的生物學特征及特點的總和。在《黃帝內經》中被劃分為“陰陽平和”“太陽”“少陽”“太陰”“少陰”等類型,并以陰陽平衡指代人體正常的體質。而在西方研究中,體質被界定為個體在“心理學”“生理學”“形態學”上的特征總和。因此,結合中西方對體質的“概念界定”與“理論闡述”,體質具體指在“獲得性”與“遺傳性”基礎上所體現的人體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及形態結構的基本特征。而在現代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的過程中,人體的“運動能力”“身體素質”“生理功能”“形態結構”“環境適應”及“心理發育”構成了體質的五個因素。其次是健康。針對健康的概念界定,本文主要以WTO 的界定為主,具體指人體在社會適應、心理、生理等層面上,趨于“完滿”的理想狀態,并不局限在“擺脫虛弱”與“沒有疾病”的狀態。其標評價標準有“精力充沛”“處事樂觀”“應變能力高”“體重適當”等。最后是體質與健康的內在關系。在理論研究上,健康是狀態,體質是特質,是個體維持健康狀態的綜合能力。因此,健康的概念要大于體質。而在體質范疇上,體質的理論范疇更傾向于人體的環境適應、運動能力、身體素質、心理發展、生理能力及形態發育等。而在健康的理論范疇上,健康不僅涵蓋體質的理論范疇,還關注人體對疾病的抵御、對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適應,對生活方式的協調等內容。
體質指數能夠綜合反映學生的充實程度、營養狀況及外觀體型,是我國判斷肥胖的重要標準。本文所采用的肥胖標準主要以WTO 的《亞太地區肥胖的處理與定義》手冊為依據,即體質指數小于18.9 的為體重過輕;大于23 且小于25 的為超重;大于18.5 且小于23 的為正常;大于30 的為肥胖。根據相關調查結果發現,我國體重正常的大學生占65.5%,體重偏低的占16.7%,超重的占12%,肥胖的占5.8%。可見,我國大學生的身體形態較為正常,且營養狀態較為良好。但營養不良與肥胖超重的學生依舊占有一定的比例。在性別上,身體形態正常的女生占71.54%,男生占70.34%,因此,男生的身體形態問題要明顯高于女生。結合大學生與同齡人在體質指數上的差異,能夠發現,大學生與同齡人不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
身體機能的評價指標主要包括跑步測試、臺階實驗及肺活量等內容。但本文在學生身體機能研究上,主要以臺階實驗、肺活量為主,具體探究大學生的心血管及呼吸系統機能。根據實驗測試發現,我國大學男生的肺活量及格率高達90.67%,女生高達89.49%,男生明顯優于女生。在臺階試驗中,大學男生的及格率為94.55%,女生及格率為99.34%,由此可見,女生臺階測試成績明顯高于男生。但與全國同齡人相比,大學男生的肺活量水平要高于同齡人37.78ml,差異性顯著。而女生的肺活量卻低于同齡人,差異性也較為顯著。究其原因在于大學女生所參與的有氧運動或訓練較少。這充分表明大學女生的心血管機能要強于大學男生。
衡量身體素質的指標主要有握力素質、仰臥起坐、坐位體前驅、立定跳遠及50m 跑等內容。在大學生體質健康研究中,本文以握力素質和立定跳遠作為大學生身體素質研究的基本指標。根據數據分析,大學男生的立定跳合格率為67%,女生為64%。男生握力指數的及格率為97%,女生為94%(握力指數是以握力和體重的比值來確定的)。而根據數據分布情況發現,男生握力指數優秀率較高,但女生的及格率較高,優秀率要略高于不及格率。在立定跳測試中,男女學生的及格率要明顯高于不及格率和優秀率。與同齡人相比,則要低于全國同齡人,男生立定跳低3.07cm,女生低4.35cm,且差異性顯著。在握力素質上,男女學生的握力水平分別低于同齡人0.35kg 和1.14kg。可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要明顯低于全國同齡人。
結合歷年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檢查數據(2010年~2018 年《中國統計年鑒》),能夠發現,我國大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及“身體素質”水平均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2017 年左右,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有所好轉”,但依舊不盡如人意。
思想認識不到位是導致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是影響我國體育發展與國民綜合實力的關鍵要素。在網絡文化與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學生容易產生急功近利的思想理念,嚴重影響學生對體育鍛煉和體質健康的認識。而應試教育是導致學生重知育、輕體育,未能及時、有效地參與課外體育運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破解大學生體質健康低下的問題,就必須從思想層面上出發,提高體育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比重”和“地位”。
首先是營養不良。營養是維持人體健康與生命的物質基礎,是決定學生健康與素質水平的關鍵因素。而適量、平衡、全面的飲食,能夠提升學生機體的營養水平,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健康水平。在現代文化的影響下,大學生存在偏食、厭食、過食等飲食問題,其機體的營養結構發展不均衡,使得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素的累積,出現“肥胖”與“超重”等問題。其次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個體的“精神文化”與“物質生活”的綜合,是“人際關系”“審美觀”“消費觀”“道德觀”及“人生觀”的現實表征。部分大學生“經常熬夜”“過度吸煙”“心理壓力大”等問題,已然成為影響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因素。
體育鍛煉是提高學生體質健康的關鍵因素。在實踐調查中發現,82%的大學生難以長期堅持體育鍛煉,體育達標率僅維持在43%左右。而學生缺乏課外鍛煉在我國普通高校、職業院校中較為普遍。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學生缺乏課外體育鍛煉的興趣和意識,將精力和時間集中在專業學習和社會活動兩個方面。其二,體育教育。當前的體育教學活動依舊停留在課內體育教學上,沒有從體育精神、體育文化、體育習慣及體育思想等層面,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沒有做好課外體育教學工作。
“社會價值”與“網絡文化”是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基本原因。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注重體育宣傳活動的開展,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體育意識、體育理念及體育思想,培養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與自主性。首先,充分意識到學校是學生實現終身體育目標的歸宿和起點。學校應將終身體育思想與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地結合起來,發揮學校在文化傳播與人才培育上的優勢。在體育思想傳承與宣承上,應利用融媒體理念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媒介融合起來,積極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體育鍛煉與體質健康之間的關系。其次,加強社團建設。體育社團對學生認識并理解體育文化、體育精神及體育理念,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學校應從社團品牌、形象及活動等層面出發,突出體育社團在體育文化傳播、終身體育理念宣傳上下功夫。最后,我國相關政府部門應從“體育強國”和“全民體育”的角度出發,加強“體育健身”與“體質健康”的內在聯系,使新媒體、自媒體平臺成為終身體育思想傳播的載體,并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針對營養與生活方式上的體質健康問題。首先學校應通過開設“大學體質健康”課程的方式,將“體質健康”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并根據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理念,傳授相應的理論知識。在課程設置上,可將體質健康課程與體育選修課有機地結合起來,即在體育選修課的開設中,融入體質健康課程。其次,輔導員應積極地參與到課程建設與開展的過程中,將“大學生體質健康”納入到輔導員工作體系中,從而為學生獲得全方位的指導與引導,提供支持和抓手。此外,學校還應將“各項學生評比活動”與“組織評比活動”融入到大學生體質健康地促進策略中。最后,體育教師或輔導員應引導學生制定體育鍛煉計劃,使其利用“課余時間”“課間操”“早操”等時間,開展課外體育健身活動,養成良好的自我鍛煉習慣,提升自身的體質健康水平。
首先,學校應加強體育課程改革工作,將大學生體質健康作為體育教育的基本目標,從體育文化、體育思想及體育精神等角度出發,提高體育興趣培養在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中的比重。與此同時,體育教師還應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明確不同學生的教學內容。其次,要豐富體育教學的“內容體系”“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注重學生興趣、愛好及終身體育意識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參與課外體育的行為習慣和思想意識。再次,學校還應提高素質教育,使素質教育成為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依托。
切實提升體育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夠使體育教育工作成為大學生體質健康提升的關鍵和抓手,切實解決我國長期存在的大學生體質問題。在體質健康促進方式與優化策略的制定過程中,學校還需從人才培養、文化宣傳及健康指導等層面出發,形成多維度、立體化、多元化的體質健康培養體系,推動我國青年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