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杜鵑 段清清 楊沄汭 李玉玫(陜西服裝工程學院)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我國人口老齡化態勢逐漸加強。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各省人口調查數據和各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GDP四強省份中,山東、江蘇、浙江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以山東省為例,65歲以上老齡人口占比最高,達到了15.84%。[1]按國際通行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到14%,就標志進入了深度老齡化社會。伴隨老齡化社會而來的健康威脅是首要社會問題。
在我國,養老事業是由政府主辦的、以老年人為對象的公共服務事業,是非營利性的。2019年末,中國60歲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已經達到18.1%,超過2.5億人,65歲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2.6%,約有1.76億人,養老需求逐年擴大。但我國的養老服務的現狀不容樂觀,有近八成的養老服務需求得不到滿足,僅滿足了16%的養老服務,行業目前仍處于萌芽時期。我國的養老服務相關行業,包括康復治療、保健器材、健康理療等行業發展速度較歐美等國還有較大差距,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相關行業發展空間巨大,需求量大。這些都反映著,養老至今仍是問題,但若抓住養老這個問題,想辦法去解決,那么養老將會是目前乃至未來的一個經濟發展方向,有效促進經濟的發展。[2]2019年,我國登記在冊的養老機構約為3.4萬個,較上年增長了20%;社區養老設施為10萬個。養老機構床位約為770萬張,每千位老人擁有床位的比例僅有3%。由此可見,盡管養老服務機構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但仍然難以滿足老齡人口日益增長的需要。[3]
所以將互聯網與社區居家養老相結合,打破居家養老的發展瓶頸,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到每一位老人,能夠有效緩解老人無人贍養、養老壓力大等難題。
隨著我國的人口紅利期過去,緊接著的是老齡化帶來的矛盾和問題,養老已是當今迫在眉睫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緊跟時代的發展,運用新技術、、新方式,探索互聯網與養老服務的可行交互,為我國妥善解決老齡化問題提出建設性方案。但是當前我國的養老行業還面臨諸多的問題。
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當代中青年人,不僅要擔負起養育下一代的義務,同時還要面臨著巨大的贍養壓力,一對夫妻往往要承擔四位老人的贍養義務,并且,如今工作壓力大,996也已成為一種常態,無法更加有效及時陪伴和照顧老人。并且伴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老年群體更易患上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護理難度大,家庭負擔重,需要專業的養老服務,作為贍養主體的中青年更需要專業化的護理機構幫助解決問題。
過去,我國的養老機構大多都由政府主導,以社會福利性質為主,不以營利為目的。現階段,我國養老服務行業的主要構成是以政府主要承接低收入老人的養老,市場主要承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老人。但目前在中國,政府仍占據著主體地位,市場并不完全具備從政府手中承接養老服務的能力。并且,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選擇將老人送往專業養老服務機構的人較少,市場相對狹小,盈利空間不夠。無法吸引資金的投入。
我國養老目前面臨的醫養壁壘,是養老機構很少提供醫療服務,而醫療機構又不負擔養老服務,給養老行業帶來醫養分離的問題,不僅阻礙養老行業的進一步發展,也很可能會使老人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還會給家人和社會帶來負擔。當前負責醫療和養老的政府部門分別是衛計委和民政部,二者之間互不影響,對于養老院而言醫療屬于衛計委的管轄范圍,對于居家養老而言應歸民政部主管。機構養老并沒有對應的主管部門,相關的管理體系和法律體系等各方面都有待進一步加強。
我國目前需要專業護理人員照顧的老人約為3000萬,如果每一名專業護理人員可以照顧三位老人,市場則需要至少1000萬名護理人員。但事實上從事養老服務行業人員只有100萬人,而受過職業培訓的專業護理從業人員僅有2萬人。根據國際標準,每名專業護理人員最適宜照顧兩位老人,但我國的專業護理人員與國際相比僅僅只有其十分之一,人才缺口大,專業培訓不足。[4]
中國目前的養老資源也存在著不平衡的問題,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城市地區與鄉村地區,存在著差異。資源投入不夠,往往在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地區,養老資源和配套設施更加充足和完善。
建設養老機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收益較慢,國家支持力度不夠,市場資本投入較少,現存的養老機構規模小,條件差,設備更新換代慢,無法滿足龐大的需求,很多養老機構占地面積不足,老人入住后只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很多設施仍舊存在著缺陷。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AI技術的發明,智能穿戴設備、家用觀測設備,這些都為“互聯網+”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提供了可行的技術支持,5G通信技術使得數據傳輸的速度和量級都在不斷地加大。通過技術幫助老人實現健康養老,讓老人安享晚年。
與政府、社區合作,共同建設養老服務數據庫,開發相應APP,以及搭建社區養老服務平臺,多個平臺協作,發揮社區的作用。互聯網與養老結合可以發揮強大的作用。
“互聯網+”可以有效地解決信息的交互,促進養老服務的供需匹配等問題,現如今的養老服務行業并未與互聯網技術進行有效的結合,信息傳遞不及時,時常發生浪費養老資源的問題,對行業發展產生了阻礙。而運用“互聯網+”技術,使傳統行業與現代技術有機結合,運用其特性,互聯、共享,將養老需求與養老資源共享。使資源得到最高效最全面的利用。在供需服務方面,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交互系統,如手機APP的方式,老人及其子女通過APP等交互系統根據養老機構或社區提供的資源情況,如外賣軟件一般,“點單”服務,亦或是將自身的養老需求發布,通過數據匹配,結合附近的養老資源狀況,根據資源狀況,與需求情況進行上門服務。
“互聯網+”技術可以有效地利用其優點,完成對自愿的高效配置優化,協調養老資源的服務共享資源共享,將社區內由政府或企事業單位投資興建的老年活動中心,健身公園,社區醫院,等養老服務設施進行高效的整合利用,減少養老資源的浪費。
“互聯網+”技術還可以有效地提高對養老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管理效率,解決從業人員的相關欠缺問題,老人以及子女可通過手機APP對養老服務人員提供的服務進行滿意度與專業性評價,同時也對其所屬的養老機構進行對應評價,促進行業規范發展,在互聯網+養老服務體系的架構中,建設專業的數據庫與對應的分析中心,通過上傳的養老需求,對服務人員進行指導,通過外賣軟件的操作方式,使老人及子女享受優質的上門服務,養老行業從業人員也能提高工作效率。
平等、開放、共享、協作是互聯網的理念。互聯網將人們的距離拉近,加強了人們之間的交流分享,提供了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這個平臺主要是以人為本,以用戶的需要為前提,為用戶提供需要的服務,隨著互聯網的逐步發展,傳統行業依托新興技術,如旅游出行、傳統金融、銷售業等。都受到了互聯網技術的紅利影響,進行了產業升級,促進了進一步發展,養老服務行業也可以借鑒這一寶貴經驗,與“互聯網+”技術進行深度結合,利用“互聯網+”的獨特理念,即平等、開放、共享、協作注入到傳統行業之中,讓傳統行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居家養老是老人不由專業的養老機構照顧,在家接受子女的贍養,雖然環境熟悉,但無法享受到專業性的護理,同時子女也要面臨一定的生活壓力,無法更好地照料老人。而互聯網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是指老人在家中養老,在保障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同時滿足老人的精神需要,再利用互聯網技術的資源整合能力,將為居家老人提供護理、醫療等服務,一方面降低了養老服務的價格,為老人提供了物美價廉的養老服務。另一方面,降低了養老機構的經營成本,有助于更好地進行養老服務方面的提升。互聯網還有其高效快捷的特性,借助智能設備,如智能穿戴設備、家用攝像頭、健康監測裝置等建設智能家居,隨時對老人的身體狀況進行觀測,借助智能AI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進行判斷,并且在出現突發狀況時下主動聯系醫院與老人子女,提高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悲劇。“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服務老年人為主體,輔以互聯網技術,提高老人的服務質量,降低養老成本,使老有所養,子女放心,社會健康發展。在養老行業進行更新升級的同時,我們仍要不斷探索互聯網技術與養老服務結合的可能性。“互聯網+”技術與養老服務的結合,可以有效幫助解決養老這一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