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鋒(濟鋼集團濟鋼國際物流有限公司)
濟鋼始建于1958年,是共和國締造的第一批地方骨干鋼鐵企業。濟鋼產能調整從2017年6月29日至7月31日,用短短的33天時間,安全關停650萬噸產能,平穩分流近2萬名職工,創造了國內鋼鐵行業關停規模最大、安置人數最多、安置期最短的紀錄。公司為濟鋼集團存續發展的主要全資子公司之一,轉型發展重任在肩。
公司主要開展國際國內鋼材貿易、運輸倉儲、集裝箱鐵路運輸等業務。三年來,公司克服了內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堅持“穩定經營、轉型發展”的經營戰略,以“貿易+物流”作為主營業務,超前謀劃,提早布局,堅持“走出去”戰略,積極開拓社會市場,搶占外部資源,經受住了由于鋼鐵主業關停傳統業務滅失的嚴峻考驗,2018年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元,利潤1476萬元;2019年完成銷售收入52億元,實現利潤1818萬元;2020年完成銷售收入81億元,實現利潤3353萬元。公司轉型發展的主業和方向逐步明確,規模和效益實現跨越式增長。
1.貿易業務優勢
一是國際貿易業務,持續優化產業布局,開拓新興市場,調整業務結構,創新團隊合作,形成了以涂鍍類鋼材出口為主,延伸到建材品類的國際貿易產業鏈,產品出口以東南亞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為主,國際影響力逐步提高,國內與10多家供貨商建立了深度的戰略合作關系,國際上在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擁有長期穩定合作客戶100多家。二是國內貿易業務,突出產業鏈價值,深化與終端工廠鋼材直供合作,開發螺紋鋼直供項目,價值創造能力大幅提升;與某大型特鋼集團達成深度戰略合作,涉及鋼材、廢鋼、農產品存儲等多個領域,2020年累計供應廢鋼52萬噸,是該特鋼集團最大的廢鋼供貨商;玉米存儲基地業務形成年供貨量60萬噸規模,產業鏈效應初顯。
2.物流業務優勢
公司主要從事港口貨物代理、鐵路運輸代理、公路運輸、水路聯運、保稅倉儲、加工配送、集裝箱公路運輸以及產業鏈物流服務等相關業務,涉及全產業鏈物流活動,業務范圍廣泛且業務優勢突出,擁有與業務相關的豐富的物流資源,管理經驗豐富,在社會享有較高信譽,是山東省物流協會命名的四星級物流企業,擁有集裝箱鐵路運輸、有色金屬交割庫、船舶代理、渤交所現貨交割庫、銀行質押融資監管倉庫等資質。
3.國企平臺及機制優勢
作為國有企業,公司在轉型發展后,大力實施市場化管理機制,體制機制、業務模式、管理模式不斷創新,有效支撐了規模和效益的增長。一是公司利用原集團人力資源優勢,組建了一支優秀的經營團隊,積極外拓市場,構建新的業務模式,先后開發了國際貿易、廢鋼貿易、監管倉庫等主要業務,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二是公司持續深化改革創新,組建了與外部市場接軌的管理組織機構,針對業務風險增加的現狀,成立了專責風險防控的運營管理部,增強風險防控意識與能力。三是服務優勢,公司針對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為客戶尋求性價比最高的產品資源,提供全業務鏈條服務和24小時全天候服務,在服務水平要求高、運作周期長的中東、非洲、南美等市場,服務優勢突出,培育了一大批忠誠的客戶群體。
(1)沒有形成穩定高效、市場競爭力較強的運營模式。目前,公司構建的“OEM+供應鏈”運營模式初步成型,但仍需持續開拓優化提升,抗市場波動和風險的能力有所欠缺。
(2)受異地經營、集團整體授信的制約,公司外部融資渠道受限,無法滿足貿易企業對資金規模、資金流轉的需求。公司注冊地分別在青島和江蘇,經營地在濟南,無法為濟南當地創造稅收,無法享受濟南市產業發展優惠政策,難以融入濟南市的產業發展規劃,國際貿易產城融合、做大做強缺乏有效支撐。
(3)機制不活。一是國際貿易團隊市場化程度不夠,在管理模式上未完全與外部市場接軌;二是對人才、薪酬、管理模式等相關政策的研究和利用不足,造成內部機制不活,持續發展缺乏動力支持。
(4)人員總體富余與結構性缺員并存,局部性專業人才匱乏。國際貿易業務團隊平均年齡36歲,國際貿易專業只有1人,多數業務人員缺乏專業知識,獨立開發客戶、簽訂訂單的能力與當前業務的快速發展相比,存在明顯差距。隨著業務快速增長,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匱乏的短板逐步顯現。
公司堅持“開拓市場抓機遇、精益管理控風險、壓縮開支降費用、高效融通保資金”的工作思路,“貿易+物流”雙產業、雙輪驅動的新發展模式,激發經營活力,深挖市場潛力,擴大貿易規模,構建“OEM+供應鏈”運營模式,在自貿區建立國內貿易平臺,在國外構建國際貿易平臺,盡快做強做大國際貿易產業,實施產業升級,打造百億級企業。力爭利用三年時間,公司運營規模達到200億元/年以上,實現歸母凈利潤1億元/年左右,企業邁進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公司的轉型升級重點從經營轉型和戰略轉型兩個層面入手,通過經營轉型,抓住當前,提高凈資產利潤率,完成全年奮斗目標;通過戰略轉型,著眼未來,實現主業的培育升級。
經營轉型主要是盤活提升現存業務,著手提升運營質量,做大做強貿易物流產業,形成貿易物流一體化產業鏈條。主要提升措施:
(1)資產創效。通過分析資產結構發現,凈資產共1.5億元,其中占比40%的凈資產收益率低,屬于低效資產。為此,加速倉儲轉型,申請上期所20#橡膠現貨交割倉庫,以提高凈資產收益率。
(2)財務創效。通過分析流動資產周轉次數發現,部分業務的資金周轉率較低,要強化資金平衡分析,加強資金調度,提高資金周轉率和資金使用效率。通過持續調整貿易品種結構,周轉速度加快一倍。
(3)經營創效。探索新經營模式,促進經營轉型。優化客戶結構,穩定客戶資源;提升產品檔次,增加客戶黏性;創新經營模式,實現服務增值;豐富盈利模型,增強造血能力,通過為客戶創造價值,實現公司業務全面轉型,建立以倉儲為基地,集倉儲、加工、運輸、貿易、金融一體化的貿易物流體系,拉長產業鏈條,由單點創效轉變為多點創效。
(4)建立面向市場的動力保障體系。推行崗位全成本核算,按照創造價值取酬,推行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的新模式,通過選聘優秀骨干管理人才,經營團隊的專業化程度大幅增強;推行契約化管理,薪酬基本和市場接軌,營銷人員的積極性從根本上得到激發。
(1)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構建“物流+貿易”雙產業發展新模式。以創新為動力,著力培育雙產業優勢,打造三條物流貿易產業鏈,構建物流貿易產業新架構:一是打造國際貿易物流產業鏈,構建國際貿易一體化產業鏈,保持主打產品優勢、積極推進產品結構優化、業務模式創新和新市場開發,憑借優質高效的服務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客戶群體持續擴大,銷售品類不斷增加。二是打造大宗物資購銷產業鏈,大力開發以螺紋鋼、卷板、中厚板為主的銷售渠道,開發直供客戶,實現直供業務多點突破,成為新的利潤支撐點;同時試營煤炭業務,為下一步業務轉型升級打好基礎。三是打造現代物流產業鏈,以濟南、青島、日照、江蘇、濟寧等多點布局,形成濟鋼物流產業一業多地戰略格局,集裝箱鐵路運輸業務(多式聯運)以集裝箱班列為基礎,打造山東省國際多式聯運集結中心。實現“貿易+物流”一體化運行效益最大化。
(2)構建內外貿相互促進的綜合服務平臺。一是在經營地設立國際貿易公司,融入本市產業發展大局。設立國際貿易公司,注冊地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增加注冊資本。享受當地產業發展優惠政策,進行融資和業務開拓,加快產城融合發展,打造國際貿易發展平臺。二是設立境外公司,打造境外融資和業務操作平臺,實現貿易、金融、物流的互聯互通,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擴大出口規模,提高發展質量。
(3)推進“放管服”改革,運營水平持續提升。堅持“逐步聚焦,重點突破”,以“放權”激發經營活力,以“管理”夯實運營基礎,以“服務”提升管理效率,有效提升運營管理水平。完善“三流合一”的風控保障體系,設立風險管控部門,持續完善風控體系建設,加強業務全流程評審工作,強化業務風險管控,全面實現流程信息化管理,做到全上線、全受控、全協同,全面提升企業風險防控能力。
作為集團轉型發展的重要一環,企業需要切實加強企業基礎管理,建設現代企業制度,規范企業運作,以提質增效為手段,以創新創效為目標,轉型發展要高瞻遠矚,高起點謀劃,高水平建設運營,兼顧質量和效益,建設高效運營、協同發展、產城融合、生態宜居的現代服務業強企,加快轉型發展,建設省市新舊動能轉換示范區,實現企業長久穩定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