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杰(西京學院)
隨著2020年的臨近,中國精準脫貧攻堅戰已經到了決勝期。精準扶貧政策落實跟蹤審計也自然成了國家審計的主要任務之一。面對數量龐大、形式多樣的扶貧數據,將大數據技術方法應用于精準扶貧跟蹤審計中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運用大數據思維和信息化技術整合扶貧資源,對于統籌分析扶貧數據、制定精準審計戰略、建立完整高效的扶貧審計體系,以及增強扶貧過程的準確度都將有促進作用。
本文以大數據為背景,闡述精準扶貧審計的現狀并找出審計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從扶貧政策執行、扶貧資金、扶貧績效評估三個方面分析了精準扶貧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而論證大數據技術在精準扶貧跟蹤審計中的作用,分析審計風險,并構建相應的風險防控機制。
朱玲玲(2016)對大數據影響審計思維模式和審計方法的轉變進行研究,提出有關審計覆蓋面的問題,由此提出相應的建議。何琰(2016)闡述了大數據技術對審計信息化的重要的影響,認為大數據技術,能夠改變審計方式,更新審計方法,創新審計模式。陳偉、(2017),他們主要梳理了國內外對大數據審計的相關研究,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普華永道等大公司對大數據審計的應用及美國、中國、英國等十幾個國家的國家審計機關開展大數據審計的情況。
靳思昌(2016)介紹了大數據對國家審計治理模式的影響,闡述了大數據與國家審計之間的關系,并提供了一些國家審計服務于國家治理的方法。杜永紅等(2017)首先分析了傳統精準扶貧審計的弊端,然后點出大數據技術可以彌補這些缺點,幫助審計人員更好地完成審計工作;郭軍、陳敏(2018)的關注重點是大數據技術在審計時可能產生的風險,他們基于審計風險模型,分析了國家審計中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的產生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控路徑。
綜上所述,目前學術界對公共政策審計的研究比較多,但比較缺乏從大數據應用出發對評價扶貧跟蹤審計進行深入系統地研究,逐步構建扶貧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工作的長效機制。本文將基于大數據背景,從大數據應用出發,通過分析精準扶貧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論證大數據技術在扶貧跟蹤審計中的作用,論述大數據環境下我國精準扶貧跟蹤審計的風險。
根據近幾年扶貧數據可知,精準扶貧頗有成效,但還是存在政策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原因在于我國人口眾多,審計對象多而分散,貧困人口大多居住于偏僻地區,傳統的審計工作并不足以應對精準扶貧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制度層面的政策執行難度大。此外,缺乏扶貧項目及其對象的風險識別和防患,很難發現扶貧環節存在的各種問題,易忽視制度層面的缺陷。
從我國具體情況來講,精準扶貧是一項長期攻堅戰。為了擺脫貧困的現狀,許多人紛紛走出山區到發達地區務工,這使得扶貧工作的監督機制無法得到保障,扶貧專項資金易遭到濫用和套取,審計監管統籌機制滯后,事后審計作用有限。此外,在扶貧工作過,政府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扮演重要角色,牽頭推進精準扶貧審計,而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極少加入。扶貧治理工程周期長、內容復雜且具有地方特性,僅依靠政府監管遠遠不夠。扶貧工作監督機制的不完善直接導致一些領導人員違規使用貧困戶的扶貧資金,無法實現精準扶貧。
現階段,脫貧攻堅進入決勝階段,扶貧過程中會遇到許多難以預測的問題,所以客觀公正地評估扶貧工作的成效尤為重要,應重視第三方評估的作用,發揮第三方評估的專業優勢。扶貧工作需要熟悉扶貧和農村工作的人參與評估,而我國的精準扶貧審計評估模式缺少專業和基層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來進行扶貧工作的調查審核,加之地方扶貧制度存在許多漏洞,少數地區甚至存在“全村輪流吃低保”的現象,無法真正實現公平公正的幫扶,扶貧工作存在很大的難度。究其根本,是因為相關政府部門把評估片面異化為監督手段問責工具,扶貧工作的開展存在很大的難度。
將精準扶貧工作與大數據技術和手段相結合,運用大數據分析各類數據,對一定范圍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電子篩選,并構建完善高效的扶貧互聯網平臺,幫助政府扶貧辦做好“精準識別”,有助于保證扶貧對象的精準性,有助于建立扶貧基礎信息庫,從大量的數據中甄別出最貧困的人口。通過對精準扶貧落實情況進行監督和現場跟蹤審計,有助于發現項目在管理方面的問題,做到事前和事中的有效監督,拓展精準扶貧跟蹤審計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審計的質量和效率。
扶貧資金是貧困百姓的生命錢、保命錢,開展扶貧工作,需要強化審計監督,完善扶貧資金的管理機制,利用計算機、云計算等技術,全程有效監督扶貧資金的流向。利用大數據有助于健全精準扶貧監督機制,使得扶貧專項資金不會遭到濫用和套取,促進扶貧政策實施,為精準扶貧資金的分配和使用提供合理的建議,滿足貧困人口的需求,協調地區發展。
現階段,我國的精準扶貧審計評估模式缺少專業的工作人員來進行扶貧工作的調查審核,加之地方扶貧制度存在許多漏洞,少數地區甚至存在“全村輪流吃低保”的現象,無法真正實現公平公正的幫扶,精準扶貧審計信息化難以發展,扶貧工作的開展存在很大的難度。運用云計算、計算機信息技術,有助于加強扶貧系統的開發設計。開發具有自身特色的第三方評估系統,助力精準扶貧,實施全面動態監測與管理。
大數據對于推動實施精準扶貧跟蹤審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利用大數據技術拓寬了審計信息獲取的渠道,強化了審計分析能力;建立信息平臺,能篩選有用的信息,分析現象中的基本規律以掌握變化趨勢;還能有效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加強資金管理、精準評估扶貧審計,有效整合扶貧審計資源,創新該領域的審計方式。
由于大數據存在海量信息且形式多樣結構復雜,在大數據環境下,利用大數據技術助力扶貧跟蹤審計,需要進一步加強審計業務準則規范,為審計信息化制定相應的規則和標準,拓寬審計的渠道,探索大數據審計技術,創新扶貧跟蹤審計的傳統思維模式,為審計人員提供規范性指導。運用大數據思維和信息化技術整合扶貧資源,對于統籌分析扶貧數據、制定精準審計戰略、建立完整高效的扶貧審計體系,以及增強扶貧過程的準確度都將有促進作用。
首先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大數據技術和扶貧數據的結合,獲取扶貧跟蹤審計中所需的外部數據。審計機關也應加強自身的信息化建設,成立扶貧審計數據管理中心辦公室,將搜集到的數據儲存到管理中心,使得內部數據與現場審計資源相配合,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在精準扶貧跟蹤審計中的優勢,為現場審計提供支持和保障,實現現場審計和后臺數據一體化,拓展精準扶貧跟蹤審計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審計的質量和效率。
運用大數據和相關技術從海量信息中甄選出有用的信息,將扶貧工作從定性轉化為定量;設立專家咨詢審計制度來保障項目的可行性與合理性;設立資金專項監測評估程序來促進資金的合理使用與管理等。要大力推進大數據實時聯網跟蹤審計,即建立扶貧人員和貧困戶、扶貧干部和貧困村的責任關系,通過大數據實現異地交叉互審、創新審計取證方式,使審計人員能夠準確地根據呈現的資料對項目的發展、措施的落實、各方人員的參與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現場跟蹤審計。
中國精準脫貧攻堅戰已經到了決勝期,客觀公正評估扶貧工作成效尤為重要,高效完成審計工作有助于打贏脫貧攻堅戰,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邁向小康社會,協調地區健康發展。精準扶貧跟蹤審計是走好扶貧之路的最堅實一步,需要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和配合。在實務中運用大數據技術,能夠為扶貧跟蹤審計提供新的審計方法,能夠提高審計質量,提高審計效率。政府應注重大數據專業分析人才的培養,制定培養方案,整合人力資源,建立專業化的審計團隊。將大數據應用于精準扶貧跟蹤審計,拓寬審計信息獲取的渠道,強化審計分析能力,助力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