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沂恩(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相關政策的推行,貧困縣、貧困人口的數量在不斷減少。為了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脫貧攻堅戰必不可少,在相關部門以及人員的共同努力下,脫貧攻堅戰已經進入了收尾的階段,當前我國已經消除了絕對貧困,正在向消除相對貧困而努力。增強貧困人口的自生能力是當前有關部門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構建脫貧攻堅長效機制是當前脫貧攻堅戰的艱難挑戰。
脫貧攻堅工作是一項艱苦復雜的工作,為了更好地滿足貧困人群的需求,需要從鄉村振興戰略的角度出發,通過認識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的關系,有效展開相應的精準扶貧工作。由于脫貧攻堅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物質基礎,為了更好地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實現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然而脫貧攻堅工作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只有推行長期有效的政策,才能構建脫貧攻堅長效機制。鄉村振興戰略當中的生態扶貧、社會兜底等措施和脫貧攻堅工作有異曲同工之處,利用鄉村振興戰略當中的目標、原則、方法,為脫貧攻堅提供長期的保障措施。
脫貧攻堅工作是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是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前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已經在2020年取得全面勝利。脫貧攻堅工作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已經在2020年取得決定性勝利,實現從消除絕對貧困向消除相對貧困的轉變。當前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并不意味著脫貧攻堅戰的結束,只有構建脫貧攻堅長效機制才能確保脫貧攻堅制度長期有效地運行并且能夠發揮其預期的作用。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立更加完善的脫貧機制,做到脫貧不返貧,是堅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及推進治理力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前提[1]。
從改革開放四十年進程來看,1978年中國的貧困人口為7.7億,貧困發生率為97.5%,而到2018年底,農村的貧困人口已經減少到1660萬,貧困發生率降低到1.7%。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間,貧困發生率降低了96個百分點,可以看出我國脫貧攻堅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顯著。再加上五年精準脫貧工作對脫貧成果的鞏固,促進了2020年年底實現現行標準下的整體脫貧工作的圓滿完成。在2018年,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0371元,比2017年增加10.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了8.3%,不難看出脫貧攻堅工作成績斐然,不僅降低了貧困發生率,同時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對貧困人口的識別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當前的貧困識別在普通貧困與深度貧困上的界定較為模糊,由于一些深度貧困人口以及特殊群體無法精準識別,他們所享受的幫扶與普通貧困人口是相一致的,導致他們不能夠得到更加有效地幫扶,無法在短時間內脫離貧困。而且一些普通貧困人口由于享受了幫扶政策的優惠,不愿意退出貧困人口的行列,一些處于貧困人口與非貧困人口的邊緣群體為了得到幫扶政策的好處,認為自己也應該被識別成貧困人口。這也就導致脫貧工作缺乏有效性與針對性,導致社會分配不公以及相關資源的浪費。如果能夠有效地解決貧困人口識別的問題,可以實現貧困人口的精準幫扶,能夠縮短貧困人口脫貧的時間,促進脫貧工作目標的完成。2020年在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實現了全面脫貧,有效地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消除相對貧困目標也將有望實現。相關工作人員應當根據實際的需要,確定新的貧困標準以及對扶貧對象如何進行有效識別,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夠構建脫貧攻堅長效機制。
近些年隨著精準扶貧工作力度的加大,貧困人口在相關人員的扶持下獲得了自生的能力與動力,脫貧攻堅的效果較為顯著。然而由于一些貧困地區的政策無法長期實行、基礎設施較為薄弱以及一些貧困人口的意識較差,加劇了再生貧困的問題,一些貧困人口在逃離貧困人群行列之后又返回到了貧困人群當中,導致返貧現象頻繁出現。這種返貧現象的出現也是因為貧困人口對扶貧產生了依賴,當政府對其減少或者直接退出貧困支持時,他們往往會重新返回到貧困的狀態。而且一些產業扶貧項目也沒有起到較好的效果。由于一些產業扶貧項目,缺乏專業的銷售人員,無法對市場的信息進行精準地把握,導致過度競爭以及產品滯銷情況出現,最終導致產業扶貧項目失敗。無法獲得自生能力的貧困人口,他們缺乏追求生存與發展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創造財富的內在動力,因此需要構建長效的脫貧攻堅機制,解決脫貧返貧問題[2]。
在消除絕對貧困之后,應當制定新的貧困標準,對貧困人群進行精準識別,體現貧困制度的銜接性與有效性。應當根據實際需求對貧困人口進行劃分,深度貧困人群應當為因病、事故所導致的傷殘以及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群,他們無法參與勞動創造,無法制造財富,需要通過社會兜底保障制度來對其進行精準扶貧,應當對其加大扶貧力度,減少他們生活上的壓力。普通貧困人群應當為因自然災害、自身經營能力不強導致在脫貧之后又重新返回到貧困人口的群體,他們具備勞動能力,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解決暫時的困境,對于這類人群應當加強追蹤,并且提高其教育水平,實現扶貧與扶智的有效結合,通過培養其生產經營的經驗,幫助其實現脫貧不返貧。而對于那些邊緣群體,他們想通過幫扶政策的優惠,來減少自身的勞動,需要對其加強調研,并且通過制定清晰的標準,排除那些不滿足條件但想依賴國家幫扶的人群,將資源有效地利用到需要幫扶的群體中。
為了防止返貧現象的發生,需要調動脫貧人口的生產積極性。相關部門在為貧困人群提供幫扶的同時,也應當注重培養貧困人口自身發展能力,給予貧困人口一定的發展空間,提高貧困人口對勞動的自由參與度。相關部門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制度,例如一些貧困人群只有通過參與一些產業扶貧項目才能得到幫扶,即旅游開發、農業發展項目等,當貧困人員為扶貧項目出力,并且得到認證時,就可以得到相應的扶貧款項。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貧困人員的生產積極性,產生愿意通過勞動脫貧的內生動力,進而縮短他們脫離貧困的時間[3]。
對貧困人口的幫扶,應當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即使他們已經脫離了貧困的標準,但是由于他們在一定時期內借助幫扶政策的優惠,在短時間內還無法適應只通過自身勞動來滿足自身生存與發展地狀況,因此有關部門應當設置扶貧工作過渡期,在貧困人口脫貧之后,對其進行追蹤與觀察,建立與貧困戶的聯絡機制,對于他們在脫貧之后所遇到的問題及時進行解決,并且不斷地對貧困戶進行教育,提高貧困戶的各方面素質。通過設定相應的脫貧緩沖期限,對貧困成果進行嚴格的評定,逐步對貧困人口進行銷戶,促進其自身生存與發展[4]。
脫貧攻堅工作是一項艱難復雜的工作,對于當前的有關部門來說,他們需要認清脫貧工作的形勢,了解當前脫貧工作推行遇到的問題,通過提出合理的對策進行解決。相關人員可以通過精準識別相對貧困人群、增強貧困人口自身發展能力、設置扶貧工作過渡期等方式有效展開脫貧工作并且鞏固脫貧成果,做到脫貧不返貧。并且通過給予貧困人群更多生存能力的幫扶,激發其對于勞動的生產積極性,有效地提高貧困群體的內生動力,促進脫貧工作目標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