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康利
獼猴桃在中國已經有40 多年人工栽培歷史,“高齡”果園越來越多,特別是一些老產區,目前出現了諸多問題,如洪澇災害、人為管理不善、果樹自然衰老等因素導致的園區缺株少苗,病蟲害嚴重,減產或不結實甚至樹體死亡等。針對這些問題,果農出于對經濟效益的考慮,通常會選擇毀園后立即重新建園。我們發現,再植獼猴桃幼苗成活率普遍較低,即使成活,也會表現出苗株矮小、生長緩慢、葉片瘦小、枝梢細短。有的再植園甚至七八年仍無經濟產量,嚴重影響果農的收益。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重茬障礙(或者連作障礙)。不少作物如豆科植物、蔬菜、果樹以及某些中草藥等,都會因為重茬造成植物根部病害,導致根腐病、葉枯病、病毒病等的發生,嚴重影響作物生長,導致產量低、質量差。
1)養分失調。每種作物都有各自喜好的養分,長期連作會導致土壤中這些養分供給不足,影響作物生長。
2)自身毒素致小環境惡化。作物有吸收也有排泄,作物根系排泄的有害物質不易分解,日積月累,根際小環境惡化,如果再植前不進行徹底的土壤改良,勢必對再植作物產生不良影響。
3)異株克生。即化感作用。植物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如酚化合物、萜烯類、生物堿等)會抑制其他植物生長發育,這種現象被稱為異株克生。據研究,上茬獼猴桃根系分泌出來的這類次生物質,對下茬獼猴桃根系生長產生明顯抑制作用,特別是影響下茬幼苗生長。次生代謝物質是植物體內產生的非營養性物質,能影響其他植物包括同類正常生長。獼猴桃堿是獼猴桃生命活動中產生的次生代謝物質,由于其向根際土壤的分泌擴散,這可能是獼猴桃重茬再植障礙出現的原因之一。俗話說的 “人挪活,樹挪死”,也應該是這個道理。
4)根邊緣細胞功能喪失。根邊緣細胞(Root border cells)是指從植物根冠表皮游離出來,并聚積在根尖周圍的一群特殊細胞,其發育受遺傳調控。根邊緣細胞是位于根尖表面與土壤之間,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邊界層。
根邊緣細胞能特異性合成、 分泌一系列化學物質,包括花色素苷、抗生素、特異性酶類及其他化學物質,能抑制或促進根際周圍細菌、真菌、病毒、線蟲等的生長;還可以中和根際周圍一些有毒化學物質(如鋁毒)。因此,根邊緣細胞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多種生物學作用。它們與根際土壤中的菌群建立了相對平衡、互生共贏關系。一旦樹體死亡,根邊緣細胞功能也隨之消失,平衡被打破,土壤中的有害菌得不到抑制,就會快速增殖,連作后即形成重茬障礙。
據調查,利用傳統輪作倒茬4~5 年的方式,可使根際有毒有害物質在自然條件下緩慢降解甚至消除,但整個過程耗時較長,實際生產上很難做到。而且實踐證明,采用短時深耕曬垡和凍融交替的方法,在克服重茬毒害問題上收效甚微。因此,建議生產者慎重采取全園挖樹的措施,盡可能采用縮冠換干法更新老果園。根據筆者經驗,以下幾種方法綜合使用,對克服獼猴桃重茬障礙有一定作用。
1)園區如果只是個別區域缺株,可以采用借枝覆蓋架面法,即從缺株兩邊樹上定向培養徒長枝,順著中心鐵絲綁縛作主干枝,可以很快達到擴冠覆蓋架面目的。還可以利用臨近樹基部的萌蘗壓條,以達到彌補缺株、提高架面覆蓋率的目的。壓條時一定要在枝條掩土覆蓋的底面位置去掉韌皮,并涂抹生根劑,促使盡快生根。
2)如果全園挖除另栽,則應將老樹的樹根刨掉,并徹底清除殘根,配合使用土秀才重茬120 效果更佳。重新規劃時注意調整株行距,避開原栽樹的位置。
3)在新栽獼猴桃幼苗根系上蘸適量生根劑。獼猴桃重茬再植時,如果能夠盡快形成強大根系,就能夠避免僵苗(俗稱的小老樹),這對克服重茬障礙有一定作用。
4)選擇大苗栽植。大量實踐證明,如果選擇胸徑大于1.5 cm 大苗定植,效果良好。
5)選擇適應性好的實生砧木。可選擇抗澇性好的對萼獼猴桃雄株作砧木,雙方嫁接親合力較好,成活率高,而且嫁接出來的獼猴桃長勢良好。有條件的園區建議選擇組培脫毒獼猴桃苗,其抗逆性好,適應性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