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富,汪財生,曹朝清,俞 超
(浙江萬里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
隨著生物產業的快速發展,新技術不斷變革,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對技術技能型高質量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高質量人才的培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顯得尤為重要。但實踐基地的運行機制受多種因素影響不能完全滿足人才培養的需求,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兩張皮”問題仍然存在[1]。學校、政府、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的合作辦學、協調育人機制尚未有效建立,存在著諸如合作層次淺、模式趨同化、企業的深度合作意愿不夠強等狀況[2]。政校藩籬、校企隔閡等深度合作的瓶頸因素亟待破解[3]。浙江萬里學院生物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十三五”浙江省級重點建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在拓展校內外資源、構建實訓實習基地管理與運行機制、打造“政企校三融合”協同育人與開放融合新生態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
實訓實習基地的管理與運行,核心在于政府、企業、學校三方資源有機融合,基于社會需求、政策導向、利益驅動、優勢互補等因素,激發三方的合作意愿,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搭建深度合作、相互協作、多方共贏的長效合作機制,各主體協同配合、共擔責任,基于以下幾個原則構建促進各主體發揮作用的長效管理與運行機制。目標機制方面,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是共同的目標與共性需求。協同機制方面,政府、企業、高校以及社會,多方協同、共建、共創育人大生態。融合機制方面,“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學科融合”“三融合”,構建產學研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和模式[4],探索和豐富協同育人內涵。共贏機制方面,成果和利益多方共享。監管機制方面,在政府的指導下,三方共同構建與監管實踐內容體系、實踐教學質量、運行管理制度和實踐安全管理等。
強化政府的主導地位,完善多主體合作辦學、協同育人機制,學校與企業分工合作、共享育人成果,圍繞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這一核心,構建人才培養目標協同、教師隊伍協同、資源共享協同、管理運作協同等“四協同”機制,校企合作,共定人才培養定位、人才培養方案與人才培養標準,共建實踐課程體系、共建實訓實踐基地,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以實現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
教育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2017) 和《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2019)等文件精神指導下,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更加重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提升人才質量的重要性。通過搭建“政企校”合作平臺,制定企業參協同育人的各項優惠政策,充分調動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起到主導者、調解員、監督者三重角色的作用,協調校企合作辦學過程中出現的矛盾糾紛;監管校企,各盡其責,各司其職,協同育人,考核評價,形成“政企學”協同育人格局。
高校作為校企協同育人的責任主體,應發揮主體功能,注重內涵發展,根據生物類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制定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細化人才培養的素質、能力、情感、思政等要求與培養矩陣,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明確各自職責與分工,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在以下幾個方面起到主導作用:牽頭共建由政府、企業、高校參與的專業指導委員會,為構建“政企校”協同育人、開放融合新生態提供有力支撐;完善校企實訓實習基地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制定靈活多樣的“政企校”合作條件和激勵機制,激發企業專家與高校教師參與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積極性;頂層設計人才培養方案,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完善并細化知識、能力、素質等評價指標體系,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強化產學研用一體化人才培養;構建校外兼職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圍繞高師德師風、高理論水平、高工程素質、高應用能力的師資隊伍建設目標,委派專業教師深入企業,同時邀請企業行家進行授課、指導實訓實習,形成校企雙向發展的提升機制、多源融合的管理機制和應用導向的評價機制,使優秀教學團隊成為人才培養的有力保障;針對企業的崗位與用人需求,通過共同開設課程、設置實訓項目、設立行業特色班、合作研發項目、制定實踐標準規格等措施,打造科教結合、產學融合、校企合作、深度感知、合作共贏的多主體協同育人新生態,讓學生參與解決企業實際案例,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突破長期掣肘人才培養的機制瓶頸,為“學生為中心、成果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提供有利的保障。
校企合作的最終受益者是企業,企業有責任、有義務提升合作的意愿,參與高校人才培養,融入高校科研、教學團隊,利用自身場所、設備設施、工藝流程等優勢,為人才培養提供實訓實習的真實場所,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創新、管理等綜合能力。在以下幾個方面起到配合作用:協同配合。結合崗位要求、技能需求,協同高校參與培養方案的制訂、課程體系的設置、頂崗實習的指導、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工作,有機融入人才培養各個環節,起到協助、配合作用;責任分擔。校企深度合作,為學生提供相應實習崗位,并安排優秀的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具體指導學生實訓實習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應用創新能力、管理能力;主動協助。在高校的實踐教學建設中主動協助,共建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優先提供實習生產線或生產車間等設施,為人才培養承擔企業的使命與責任。
以“學生中心”、“學習模式”與“學習成果”等為引導,踐行“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專業實踐與綜合體驗、校內資源與社會資源”的三融合、多主體協同育人內涵,打造教育責任共同體。將省重中之重學科、省一流學科(A類)的學科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重組與學科前沿對接、與行業企業崗位對接的教學內容。專業實踐與綜合體驗有機融合,形成“專業技能+素質拓展+學科競賽+第二課堂+行業實踐+創新創業”的綜合體驗鏈[4],將企業優質資源融入人才培養,“產教學賽研創”深度融合,形成任務驅動、情景模擬的實踐訓練模式,采用“開放式”“滾動式”“傳幫帶”模式,即“大一大二跟學、跟練,大三大四操作、指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以結果評價為主”向“結果過程結合”的轉變,增強學生的“向學力”,構建開放、融合、協同、有效的人才培養生態系統,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圍繞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與綜合能力的培養,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創新為抓手,實驗教學實行“項目任務驅動”的模式,如《酶工程》課程開設的“蘋果酸脫氫酶與堿性磷酸酶的制備與鑒定”,要求學生查閱文獻,自主開展方案設計、項目實施,最終以得到產率高、純度高、酶活力活性好的產品為評價學生的實驗成績,從而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
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策略,通過共建“雙師型”教學團隊,積極拓展產教融合的實訓項目,并制定實訓實習相關標準,實踐內容更貼近生物產業的發展和應用,如引進浙江智慧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寧波天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設立校企合作校內實訓室。聘請企業工程師為實訓指導老師,聯合開展《基于PHA調控的污泥發酵產酸過程的影響行為與作用機制》、《魚粉加工副產物制備鮮味肽及魚鮮汁產品開發關鍵技術研究》等多個產品化的產教融合項目。實訓項目更具有設計性、綜合性、研究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提高所學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能力,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競爭力,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零對接。
將教師的科研項目轉化為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學科競賽與實驗內容。通過科教深度融合訓練學生的研發素質和創新能力,如以省科廳自然基金項目《大宗農產品高效提取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海洋低值魚及其加工副產物功能成分挖掘和高值化利用研究與應用》為題材,指導8個學生創新實驗項目;省科廳公益項目《光質調控改良紅心火龍果果實品質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為題材,指導5個學生創新實驗項目,提高學生的綜合科研素質與能力、集成創新能力。2020年度學生獲國家級學科競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1項,獲省級學科競賽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8項;學生獲專利33項;在校生發表論文70余篇。
畢業論文(設計)面向企業實際問題,引入企業真實項目,開展頂崗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應用、知識整合、實踐操作、論文撰寫的能力。形成一體化的“學生設計—教師指導—企業論證”教學鏈與“市場—企業—學校”的教學場;“源于企業、真題真做”模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思考在生物產業中,如何促進知識應用、技術革新、工藝優化等,使頂崗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真正實現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提升學生技術技能培養為中心的人才培養目標。
技術技能與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是當前社會產業升級與發展的必然要求。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培養需要政府、企業和學校通力合作,激發政企校積極性,進一步關注政企校協同育人的機制與模式等的綜合研究,探索構建實訓基地管理與育人機制、產學融合與校企合作機制等協同育人模式,增強相互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強化政府、企業、高校的協同育人功能,建立長期穩定、合作共享的共贏關系,從而培養具有工程創新能力和適應未來變化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