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守波,馬任飛
全面依法治國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籌謀黨和國家前途命運高屋建瓴,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宏偉目標,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論述,并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出發,深入闡述了法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內涵,注重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法治觀念、規則意識……營造全社會都講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環境?!盵1]2019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議中強調:“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強全民法治觀念。”[2]要落實在全社會樹立法律信仰、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前提是解決人們對法治的認可問題,即法治認同問題。法治認同是“認同”涵義在法治研究領域內衍生出來的概念,指的是人們認可、信任和尊重法治以及愿意服從法治的心理狀態。法治認同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證法律實施的重要社會心理基礎。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的生力軍。加強大學生法治認同的培育,不僅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內在要求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需要,也是培育時代新人的戰略需要。
“認同”(identity)一詞起源于拉丁文idem,后被用于心理學分析。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認為,“認同”是個體在情感或心理上趨同于群體的過程,是在內心深處對某一事物進行感性與理性分析后,認可、接受并尊重群體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等[3]。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在弗洛伊德的研究基礎上,將認同擴展到社會學理論分析框架中,認為認同是行動者將規則、制度內化的動態過程,并可圍繞內化過程對認同進行構建[4]。由此可見,認同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體現了認同主體對認同客體本身及其價值的認可,并且這種心理活動具有可塑性,可在群體生活以及社會過程中形成。
法治認同是社會公眾對于法治的贊同態度、支持行為及由此產生的對法治的心理歸屬感。法治實踐業已證明,法治認同是公民法治觀念、法治信仰以及規則意識等形成的重要心理基礎,其實質是社會公眾認為法治的價值導向與社會普遍的價值取向處于某種契合的心理狀態。而認可、信任、尊重以及愿意服從這一心理狀態,需要普遍的法治教育以及公民主體意識的覺醒。
大學生作為法治中國建設的踐行者,肩負著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落實的重任,需要形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同向同行的法治認同。大學生法治認同,是指大學生認可和贊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內容、制度、運行機制,以及我國法律體系運行所彰顯的“民主自由”“理性秩序”“權利維護”“公平正義”等法治價值。換言之,大學生法治認同既是其對“善法之治”的法治思想的認同,又是其對“以人為本”的法治制度規范的認同,是法治價值認同和法治制度認同的統一。從大學生法治認同內涵來看,大學生法治認同體現著法治客體對大學生主體需要的滿足和大學生主體對法治客體價值的認可,是大學生在理性判斷的基礎上對反映和保護其個人及廣大公民合理合法訴求、保障公眾權利以及維護國家公共利益的“良法”的由衷認可和信賴。大學生法治認同并不單純為大學生個人的心理活動,還包括大學生學習與踐行法治的主觀能動性,各教育主體間的協同合作,以及大學生與各教育主體之間的互動。大學生在主觀能動學習與踐行法治的基礎上,通過與家庭、學校、社會、政府等法治教育主體良性互動,強化對法律原則、法律制度規范等學習和認知,進而做出認可性評判。
1.培育大學生法治認同是推進國家治理、建設法治中國的內在要求。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業已證明,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離不開全體公民的廣泛支持與普遍認同??梢哉f,法治認同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前提,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中處于最基礎的地位。大學生作為參與法治中國建設的高素質群體,是法治中國建設的生力軍,其法治素養的培育和法治認同的提升,對促進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落實、推動法治中國建設,具有引領方向、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2.培育大學生法治認同是達成價值共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需要。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的基石。增強大學生法治認同,提高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一方面,法治中所蘊涵的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價值觀念具有內在一致性,大學生認同法治的內在價值可以促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另一方面,法治以其權威的制度規范,可使得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行為得到倡導與鼓勵,并對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的行為進行約束限制[5],為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法治約束和法理指引,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法治保障。
3.培育大學生法治認同是提升公民法治素養、培育時代新人的需要。培育時代新人,是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方位中深刻認識時代使命提出的嶄新課題。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新時代,不僅要求大學生保持堅定奮進的精神狀態、具備踏實肯干的擔當精神,還應提升包括法治素養在內的綜合素質。良好的法治素養是新時代大學生綜合素質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已成為當前人才培養的緊要任務。通過“法治認同”引導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可使法治的價值觀念和制度規范內化于心,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及制度體系的認可,不僅可使大學生自覺擁護和贊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而且還可使大學生將這種贊同和擁護轉化為責任擔當,有助于促進大學生法治素養提升、強化時代新人培育效果。
就認同本質而言,法治認同如其他認同一樣,具有建構性和可塑性,有其內在的形成機理,其形成和發展隨著社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梳理大學生法治認同生成的內在作用機理,明確培育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關系,對大學生法治認同培育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大學生法治認同的形成機理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需要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們探求大學生法治認同形成之道提供思想指導。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需要具有天然必然性,需要是人類心理結構中最根本的東西,是人類個體和整個人類發展的源動力[6]。以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為出發點可以得出,大學生法治認同形成的根本在于法治能滿足大學生的現實需要。在提升大學生法治認同方面,各培育主體需立足大學生現實的公共生活,以滿足大學生利益實現與權利保障的需要為切入點,給“法治”以“權利維護”的價值解析,加強大學生對法治“以人為終極關懷”的感受和體認,使大學生認識到法治所蘊含的利益和價值與他們的需要和價值期盼具有一致性,進而對法治內在的價值理念產生共鳴。而個人與社會具有辯證統一關系,個人發展離不開社會,社會發展亦需要個人及集體的共同努力,必須使大學生認識到法律在保障自身權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須要嚴格遵守既定的行為規范。在滿足個人法治需要的同時,大學生還應為社會發展和全面依法治國落實盡義務、擔責任,通過自覺學習法治知識、踐行法治行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法治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在大學生法治認同培育過程中,教育主體與客體存在辯證統一關系。一方面,主客體之間存在對應關系,政府、學校、社會與家庭等教育主體處于中心指導地位,擔任法治認同教育者的角色,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向大學生傳遞法治教育信息;而大學生作為客體,擔任被教育者角色。另一方面,主客體之間存在統一關系,教育者向被教育者傳遞法治認同教育信息,影響被教育者的法治認同發展方向;而被教育者具有主觀能動性,在接受法治教育信息后,經分析考慮與參與法治實踐,向教育者傳遞反饋信息,使得教育者有針對性調整教育內容與方法。因此,大學生法治認同的主體與客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大學生法治認同的培育過程中,應強化主客體之間的良性互動,明確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主客體角色,發揮教育者的引導及培育作用,同時教育者應明晰大學生的法治需要,尊重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其主體性和參與性在法治認知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協同理論由德國學者赫爾曼·哈肯(Hermann Haken)提出,主要研究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的協調、互補、同步與合作關系,該理論表明系統協同產生的整體效用大于單個子系統簡單相加的總和[7]。根據協同理論原則,可將影響法治認同的形成分為五個方面,它們組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其中各子系統分別為政府系統、學校系統、社會系統、家庭系統和學生系統。在促進大學生法治認同形成方面,系統協同的重要前提是結合大學生的法治需求與時代特點,明晰培育目標。結合子系統的優勢,分解法治認同培育目標,確定各子系統培育任務,從而將各自單一優勢進行有機合成,實現大學生法治認同培育過程的資源共享與整體協作。與此同時,在大學生法治認同培育過程中,還應注重各個子系統之間的良性互動與協同發力,充分發揮各子系統的正向效應,促進法治認同的培育。
當代大學生法治認同的形成與發展,涉及政府、學校、社會、家庭以及大學生五個方面,各方相輔相成構成一個復雜的系統。由此,可以構建“五位一體”的大學生法治認同現實路徑,以促進大學生法治認同的形成與發展。
廣義的政府是指行使國家權力的所有機關,包括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法治政府既是法治社會法治國家建設的題中之意,也是增強政府公信力、提高大學生法治認同的前提所在。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推進政府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對弘揚法治精神具有重要示范引領作用。此外,政府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政策引導,為大學生法治認同培育提供引領及保障。
1.完善政府立法體制,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立法機關應完善立法體制,增強政府立法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公正性。同時應重點關注公民權益保障、社會治理創新以及政府權力規制和權力監督等方面的立法,還應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和意見反饋機制,強化大學生對法律利益維護等方面的認知,提高大學生對政府立法的認同度。
2.加強政府公正文明執法,樹立政府良好法治形象。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文明是法治的內在要求,行政機關應完善執法體制及程序,提高政府執法效率、規范政府執法行為,同時還應創新非強制性行政執法方式(針對不同執行人采用更具人性化的執法方式),并堅持公正文明執法,維護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樹立政府良好法治形象。
3.提高政府司法公信力,引領社會公平正義。司法是法律實施的重要環節,司法的公正與否事關法治政府建設效能,事關社會公平正義。司法機關應從滿足公民對公平正義的期待角度出發,堅持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并重,建構司法正義的體制機制,加強司法制度的公正性、高效性與權威性建設,完善人權保障制度,約束司法公權力,嚴懲司法腐敗,提高公正司法能力。同時司法人員應強化法治思維,在處理法治案件中堅守法治規則、秉公司法,及時有效保護公眾合法權益,提高司法公信力,使大學生感受到法治的公平正義,促進大學生對法治規則及價值的認可和贊同。
4.強化法治文化的政策引導作用,引領法治文化建設。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法治中國的精神支柱。政府應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方面的政策引導,在社會和學校,充分發揮和利用文化宣傳、新聞廣電以及網信等多種媒體的引導和廣而告之作用,引領社會法治思潮,使全社會形成共同的法治理想信念,促進大學生法治認同。
高校在大學生法治教育中起主導作用,是提高大學生法治認知、培育大學生法治認同的主陣地?!肚嗌倌攴ㄖ谓逃缶V》強調:“高等教育階段要把法治教育納入通識教育范疇,將法治教育內容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育目標中,并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營造校園法治教育氛圍。”因此,高校應改進大學生法治教育教學模式,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實踐,通過加強法治教育課程建設、完善法治教學與實踐方式、營造良好法治校園環境,依此強化其法治意識,增強其法治認同。
1.加強法治教育課程協同,構建全方位法治教學新格局。課堂教學是高校法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應加強法治通識課程建設力度,開設法治基礎課及相關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引領、支撐和示范作用。同時高校應深入挖掘各專業課程的法治教育元素,并加強專業課程與法治基礎課的協同創新,形成協同效應。
2.創新法治教學方式,提升法治教育效果。高校應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增強教師隊伍的法治素養和業務能力,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積極探索和運用體驗式、參與式等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通過搭建師生雙向溝通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交流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法治知識,培養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
3.大力推進依法治校,營造良好法治校園環境。依法治校作為依法治國的組成部分,是依法治國在教育領域的實踐創新。高校應積極參與落實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放管服”改革,依據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學校章程和教育教學制度,完善大學生權益保護機制、搭建大學生訴求反饋渠道、建立內外部風險防控機制和糾紛化解機制,以優化學校治理結構。同時,高校領導干部和主要管理人員應增強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學校事務的能力,引領教職工將法治觀念與法治思維寓于高校的大學治理、教育教學和后勤服務等全過程中,以營造良好法治校園環境,培養大學生法治思維,促進大學生法治實踐認同。
建設法治社會,不僅需要黨和政府的統籌管理,也需要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基金會等社會組織的配合和參與。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會治理,推進法治社會建設,不僅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內在要求,也是為培育大學生法治認同提供力量支持、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的現實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了社會組織在宣傳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參與社會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社會組織等的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社會組織憑借其所具有的社會資源,對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應積極參與大學生法治教育工作,為培育大學生法治認同提供力量支持和文化依托。
1.參與社會治理,助力法治社會建設。社會組織作為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橋梁紐帶,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應積極參與社會矛盾調解和糾紛解決,并協助構建鄉規民約、行業自律公約等法治社會 “軟法”體系。同時,社會組織在日常運行過程中,還應提升自我約束與管理能力,將法律規定內化為自身行為準則,樹立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使法治成為全體社會組織成員的共同信仰和行為準則,從而為大學生法治認同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
2.承擔法治教育責任,助力大學生法治認同。社會組織應承擔法治教育責任,支持學校法治教育項目的開發,并參與校園專題普法教育,通過案例分析、現身說法等方式,提高大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大學生的法治意識。
3.強化法治宣傳和輿論引導,提高法治宣傳教育效果。社會組織自身具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在我國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社會組織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強化對法治的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借助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等平臺和載體,著力打造一批集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高質量法治宣傳與輿論引導作品,可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信息表現形式(如動漫、電影、宣傳片、微視頻)進行法治宣傳教育,以培養大學生的法治精神、依法行事,增強大學生守法用法意識。同時,針對熱點法治事件的輿論引導問題,可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通過新聞評論形式,從法治視角清晰直觀地解析熱點事件,以明辨是非、彰顯法治價值,將公平正義的法治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法治認同培育之中。
家庭是人生最初的學校。家庭教育對大學生法律人格的健全具有基礎性作用,在大學生法治認同培育活動中擔負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家長應積極回應新時代人才培養需要,發揮家庭奠基性作用,保持家庭法治教育和學校法治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助力大學生法治認同培育效果的整體提升。
1.增強自身法治素養,更好發揮法治教育功能。基于家庭成員之間交往的信任與依賴關系,父母的言傳身教直接影響子女的法治認同。父母應自覺加強法治知識的學習,努力提升自身法治素養,并將法治規范作為自身行為準則,以實際行動為子女學法守法做好表率。同時,家長應指導子女處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涉法問題,引導子女通過法治方式維護和行使自身權利,并教導子女積極履行法定義務,促進大學生通過積極的法治體驗產生對法治的信賴和敬畏之情。
2.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培養大學生健全的法治人格。家長應轉變專制型教育方式,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尊重子女獨立人格,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家庭決策,使其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實現對制度觀念的正確認知和對法治的認可贊同。
3.加強子女德性養成,增強法治認同的道德底蘊。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1],良好的道德修養對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形成具有滋養和教化作用。家長應加強對子女的道德文明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同時注重在道德教育中突出倫理道德與法治價值的融通,通過道德教化引導大學生自覺樹立規則意識和法治信仰,為大學生認同法治奠定思想道德基礎。
大學生法治認同實質上是大學生對法治存在價值的肯定性評價,源于其對法治正面的情感體驗。而大學生參與學法用法實踐的主動程度,直接影響這一情感體驗的獲得,影響其對法治的認可度[8]。因此,大學生應積極響應時代召喚,增強公民意識與權利意識,提高主體性認知,積極參與公共生活、投身學法用法實踐,加強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養成遵法守法的好習慣,把個人成長成才融入到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去。
1.增強主體意識,自主學習法治知識。大學生應增強主體意識,清晰認識到自身作為法治社會成員,不僅是義務性守法的客體,更是權利性用法的主體。大學生應增強依法維權意識,提高學習法治知識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充分利用身邊的教育資源加強法治知識學習,為通過法治方式維護自身權益和國家利益奠定堅實知識基礎。
2.積極參與自我管理,養成規則意識。在校園學習生活過程中,大學生應積極參加學生會、社團等學生團體組織,提高自主管理與民主協商能力,形成制定規則公約、依照規則辦事的良好習慣,培養法治觀念與法治思維。同時,還可組建法治興趣小組與法治實踐團體,通過小組討論、知識競賽、走訪調研等形式,研究相關熱點法治問題、參與法治實踐。
3.積極參與社會法治實踐,深化法治內涵認知?!胺ㄖ巍钡淖罱K目的在于規范社會生活秩序、保障公民權利。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法治實踐對法治認同的生發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應樹立公民意識,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生活,依靠法治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在法治實踐中增強依法維權能力和法治思辨能力,進而深化對法治價值的理性認知,達成大學生認同法治的價值共識。
綜上所述,在大學生法治認同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學校、政府、家庭、社會各子系統注重調整系統內部法治教育要素,以實現各子系統之間的配合協助,同時大學生作為受教育主體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自我教育;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對學校、家庭、社會及大學生各子系統進行調控,突破法治認同教育資源的分割壁壘和信息的不對稱,通過各子系統之間的法治資源共享、法治認同教育狀況的交流互通,實現各系統之間的互動聯結和法治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大學生法治認同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