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奎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日子里,回顧新中國開創的中西醫結合研究,始終以中西醫結合防治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為初心和己任,中西醫結合著名專家乃至每一位中西醫結合醫師,均致力于中西醫結合防治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的實踐和研究,旨在保護和增進人民健康?,F謹以八位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為例,簡述其防治疑難病癥研究取得的重大成就。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終身研究員、榮譽首席研究員屠呦呦教授(1930年出生,女,浙江寧波人,西學中),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為數百萬人的生存和健康狀況的改善作出了偉大貢獻,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科學家之一。屠呦呦教授從傳統中藥青蒿提取青蒿素的研究成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國爭光、最令國人驕傲、為人類健康作出偉大貢獻的、世界矚目的中西醫結合科研成果,為全球樹立了中西醫結合科研典范!來之不易!特別是她接受研究抗瘧藥物任務之時,正遇上瘧原蟲對喹啉類藥物產生抗藥性的世界性難題!全世界對瘧疾這一世界性流行病,面臨無藥可治的局面。為此國際上迫切需要尋找新的抗瘧藥。20世紀60年代初侵越美軍聲稱,瘧疾在越南是一個頭號醫學問題。美國由此10多年在尋找抗瘧新藥上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篩選了30萬個化合物,其他英、法、德等國也開展研究工作,但都未得到有效的新結構類型抗瘧藥?!瓏鴥韧鈳缀醯搅恕吧礁F水盡疑無路”的境地[1]。
屠呦呦教授說:“20世紀60年代起由于惡性瘧原蟲對原有的喹啉類藥物產生抗藥性而失效,使全球100多個國家年發病達2億多的瘧疾患者面臨無藥可治、死亡率急劇增高的困境,成了世界性棘手的難題,因而迫切需要尋找新結構類型的抗瘧藥。”所以在中國獲得成功不是偶然的,是與我們堅持以中醫藥寶庫作為堅強后盾,又有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家努力培養的西學中、中西醫結合人才,從而堅定、執著地追求寓于寶庫中的精華分不開的,這是中醫藥的驕傲,也是努力貫徹黨的繼承發揚祖國醫藥學遺產政策的勝利,的確是一條值得總結、值得重視的終于走成功的具有中國自己特色的醫藥科研之路[2]!
“青蒿素是全新化學結構,抗瘧療效突出的新藥,被認為是抗瘧領域繼喹啉類藥物的新突破,得以解決全球棘手的抗性瘧疾治療問題!它的發現的確帶動了國際抗瘧工作的新進展,現在世界上十幾個國家都在進一步大力開展青蒿素的有關研究,也是當前中國被世界承認的唯一創新藥物!這都是因為我們敢于迎著困難上,解決了國際上迫切需要的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也說明通過努力,我國是有能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為攻克世界醫藥學難題作出貢獻的!”[2]
屠呦呦教授團隊研究成功抗瘧新藥青蒿素,為我國中西醫結合防治常見病、多發病,特別是防治疑難病癥帶來了無窮的啟示!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國際著名中西醫結合醫學家、心血管病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陳可冀教授(1930年出生,福建閩侯縣人,西學中)是我國第一代中西醫結合醫學家的杰出代表和我國中西醫結合事業的杰出開拓者及奠基人。其標志性科研成果——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獲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研究成果,是新中國建國以來,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界首次榮獲的最高獎項,有力證明中西醫結合研究可促進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的現代化發展。
陳可冀院士畢生從事心血管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中西醫結合防治研究。特別是對最常見的冠心病這一疑難病的中西醫結合防治研究,成就卓著!僅舉例其對防治“冠心病心絞痛”的中西醫結合研究即可見一斑。早在1970年,陳可冀教授與著名中醫藥學家郭士魁教授合作,通過臨床觀察,認為冠心病心絞痛的中醫病機多為“血脈瘀滯”,隨即運用郭士魁教授的經驗方“冠心Ⅱ號”方(含丹參、川芎、紅花、赤芍、降香)活血化瘀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取得較好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3]。1982年研發的精制冠心片、1999年研發的愈心痛膠囊及血府逐瘀濃縮丸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取得顯著療效。表現出陳可冀院士及其團隊為防治冠心病心絞痛這一難治病的攻堅克難科學精神!
天津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南開醫院)享譽國內外的著名中西醫結合外科學家吳咸中院士(1925年出生,遼寧新民縣人,西學中),是我國中西醫結合診療急腹癥研究的先驅、開拓者和奠基者,是中西醫結合普通外科學的學科創始人和學科泰斗。60多年來,吳咸中院士率其團隊,以首創和持之以恒地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臨床和基礎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著稱于國內外。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研究就成為“我國在世界醫學領域居領先地位的5個項目”之一[4]。吳咸中院士團隊開展中西醫結合科研的突出特點是以中醫學“六腑以通為用”“通則不痛”“不通則痛”理論為指導,是以中醫理論指導中西醫結合科研取得卓越成就的典范。如其團隊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急性重型胰腺炎145例,在重癥監護條件下,采用西醫常規治療,如吸氧、禁食、胃腸減壓、靜脈營養、抗生素治療等;初期(急性反應期)運用通里攻下法,清除腹脹和阻止腸源性感染;進展期(感染期)用清熱解毒和活血化瘀藥物控制腹腔感染及促進滲出物的吸收;后期(恢復期)用補氣養陰、健脾和胃藥物促進胃腸功能及免疫功能的恢復;對有明顯指征的患者進行手術引流等。治療結果校正死亡人數為24例,病死率為16.6 %,遠低于醫療條件先進的西方國家30 %左右的病死率。這一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領銜的“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疾病中的應用與基礎研究”成果,獲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
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研究中,吳咸中院士首先提出了“疑難危重急腹癥”新概念。指出:“在‘難病’治療中發揮中西醫結合的優勢,以危重膽胰疾病及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為重點,研究有效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逐步解決現代西醫尚未完全解決的難題?!辈⒚鞔_提出:“除繼續完善常見急腹癥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外,應當把更多的力量轉向疑難危重急腹癥的治療上,很可能從這里找到一條解決問題的出路。通過在重大疾病治療方面的明顯療效,進一步證明中西醫結合存在的價值,鼓勵廣大中西醫在解決我國醫療難題上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盵5]
“疑難危重急腹癥”新概念的提出,對指導重癥急腹癥中西醫結合治療有重要意義。吳咸中院士強調“深入開展基礎理論研究,是提高中西醫結合學術水平的重要途徑。我們感到在疑難病癥治療中聯系相關的中醫理論或學說,開展臨床或實驗研究,可能是更為理想的基礎理論研究切入點。如在危重急性腹腔炎性疾病治療中,通過通里攻下法治療,探討中醫‘六腑以通為用’及‘肺與大腸相表里’的學說,研究大承氣湯的‘釜底抽薪,急下存陰’的科學內涵,再輔以動物實驗加以驗證,就能較好地把2 000多年前的古老學說、傳統治法與現代的腸源性內毒素血癥與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的防治結合起來。這不但大大地提高了傳統學說的科學水平,也為防治MODS找到了一個有效的方法?!盵5]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天津市急救醫學研究所王今達教授(1925—2008年,北京人,西學中),是我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醫學研究的領銜創始人、奠基者。他不怕風險,開創我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醫學研究,被學術界稱為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他是我國運用活血化瘀法(血府逐瘀湯)治療并治愈疑難病癥——急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第一人;其發明的“菌毒并治”治療感染性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使4個以上(含4個)臟器衰竭者的病死率由100%降至50%以下,療效居世界領先水平,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他領銜研發出國家二類新藥“血必凈注射液”全中藥制劑(紅花、赤芍、川芎、丹參、當歸),成為當前治療膿毒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MODS等疑難病癥的唯一有效的中藥制劑,已被廣泛應用于中、西醫及中西醫結合臨床。尤其是在COVID-19防治中,血必凈注射劑入選《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第八版,成為治療危重癥新冠肺炎的有效藥物之一,等等。表現出王今達教授在中西醫結合防治疑難危重病研究中的科學精神、創造精神,永遠是我國中西醫結合工作者學習的榜樣!
哈爾濱醫科大學著名中西醫結合醫學家、血液病學家張亭棟教授(1932年出生,河北省吳橋縣人,西學中),是研究中藥砒霜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的原創者和奠基人。他率領其團隊從收集民間老中醫治療頸部淋巴結核、皮膚癌的驗方(含砒霜、蟾酥、輕粉)中,研究、篩選出一味“劇毒”中藥“砒霜”——經院內制劑“癌靈1號”注射劑的臨床治療白血病研究,發現其對APL療效最好。之后研制成功亞砷酸(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療APL患者1 200多例,完全緩解率高達91%以上,取得肯定的顯著臨床療效,開創了用古老傳統中藥砒霜治療被稱為“血癌”的難治病APL的先河,并扭轉乾坤,使急性白血病中發病最兇險、后果最致命的APL,成為最能被治療的白血病,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創造出“人間奇跡”!1999年,亞砷酸注射液被批準為國家二類新藥,并生產上市。張亭棟教授榮獲2015年度“求是杰出科學家獎”稱號。
張亭棟教授與上海血液學研究所著名血液病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陳竺院士等合作,研究亞砷酸注射液治療APL的機制,證明該藥能誘導腫瘤細胞線粒體跨膜電位下降,促進病理細胞分化,從而走向凋亡,而對正常細胞不造成損傷等。從而國際公認該項研究成果達到了治療人類復發型白血病的當代最高水平。亞砷酸注射劑被國際上公認為治療APL的首選藥物。將傳統中藥砷劑(亞砷酸注射液)與西藥(全反式維甲酸)結合起來治療APL,使APL患者的5年無病生存率從以往的大約25%躍升至95%,該中、西藥聯合治療方法,已成為全世界APL的標準療法。2012年1月24日,全美癌癥研究基金會(NFCR)宣布,將第7屆“圣·喬奇癌癥研究創新成就獎”授予王振義博士和陳竺博士,以表彰他們在APL的研究中所取得的原創性成果及在該研究基礎上發展的治療APL的全新療法。標志著“中藥砷劑與西藥結合起來治療APL”這一凝聚著中國醫學家中西醫結合智慧的“全世界APL的標準療法”,作為“中國方案”走向世界,并永久成為“世界記憶”載入史冊[7]。該案例為我們樹立了重視民間驗方防治疑難病的認真收集與認真研究的榜樣!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著名中西醫結合腎臟病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陳香美教授(1951年出生,祖籍山東蓬萊,西學中),長期致力于IgA腎病為主的慢性腎臟病和老年腎臟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她領銜的“IgA腎病中西醫結合證治規律與診療關鍵技術的研創及應用”研究項目,從中西醫結合角度,首次提出:(1)IgA腎病“風邪擾腎、致虛、致瘀、致毒”的致病機制。(2)IgA腎病創新理論與中醫證候的“益氣補腎、化瘀、祛風除濕”等五型分治、多種組合的中西醫結合序貫方案。并對中醫復方(腎華、復方積雪草等)開展國際注冊的循證醫學研究,療效優于國際指南推薦方案。(3)提出將中西醫結合起來,探索出結合中醫和西醫的優勢系統診斷腎病,并進一步指導制定治療方案,從而減少患者求醫負擔。該項科研成果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為中西醫結合、產研結合樹立了榜樣和典范。
IgA腎病是一種慢性腎病,目前治療難度較大,中、西醫均尚無治愈手段。陳香美院士的“IgA腎病中西醫結合證治規律與診療關鍵技術的研創及應用”研究,展示了中西醫結合防治IgA腎病的新思路、新方案,為中西醫結合防治難治性腎臟病帶來啟示。
上海復旦大學華山醫院國際著名中西醫結合醫學家、中西醫結合理論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沈自尹教授(1928—2019年,浙江鎮海人,西學中),拜全國著名中醫學家姜春華教授為師并師生密切合作共同首建“藏象研究室”,開展中醫藏象學說的中西醫結合研究。是我國開創中醫理論及中西醫結合理論現代科學研究的先鋒。率領其團隊首創運用“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性腺軸、甲狀腺軸”等研究中醫藏象學說,“腎”本質和“證”本質的“探微索隱”中西醫結合研究,并創造了“生理性腎虛”“病理性腎虛”“隱潛證”“微觀辨證”“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等新理論概念,已在學術界普遍推廣應用。其領銜的“腎陽虛證的神經內分泌學基礎與臨床應用”研究,獲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為我國對中醫理論進行中西醫結合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科研典范。
但其研究的初始卻從無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支氣管哮喘、妊娠中毒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癥、紅斑狼瘡、神經衰弱癥等6種疑難性或難治性疾病的“異病同治”研究發現,在西醫完全不同的6種疾病,在某個階段都有相同的腎虛癥狀,都可以用補腎調整陰陽的方法而提高療效。強調中醫辨證論治,腎虛可見腎陰虛(六味地黃丸加減治療)、腎陽虛(附桂八味丸加減治療)、腎陰陽兩虛(附桂八味丸加減治療)。異病既然可以同治,這些不同疾病之間一定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因此,研究腎的本質,就可以由此突破缺口,開辟出一條研究中醫理論的途徑[8]。啟示:(1)應加強疑難病的異病同治或同病異治的規律研究;(2)加強疑難病的微觀辨證及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的研究,提高對疑難病辨證水平,從而提高辨證論治水平和辨證論治的療效。
吳以嶺院士(1949年出生,河北故城縣人,中學西)是著名心血管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又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中國著名的國家創新型制藥企業——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因此,他既是一位著名醫學家,又是一位著名企業家;他既是一位著名中醫藥學家、中醫藥大師,也是一位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他既長于傳承與創新發展中醫藥,又善于運用中西醫結合等現代科學方法開展對中醫藥的研究,更善于組織多學科中西醫藥學專家共同開展研究,如其領銜的“通心絡膠囊治療冠心病的研究”,獲200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敖j病理論及其應用研究”,獲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爸嗅t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圍繞微血管病變這樣一個國際性難題,結合心、腦、糖重大疾病,在中醫學術理論上做出了重大的創新。吳以嶺院士研究團隊的2個“973項目”構建起一個新的理論學說——脈絡學說?!懊}”中醫稱血脈,實際上同西醫的血管在解剖學上是一種物質。中西醫學術界認為,“通絡中藥破解心血管疾病防治難題”“通心絡解決急性心肌梗死無再流臨床國際難題”以及“通心絡膠囊多環節破解腦血管病防治難題”,充分說明“作為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成就和典型代表,近年來,我國中醫絡病理論在心腦血管重大疾病防治領域取得重大成果,對臨床具有重要指導價值[9]。
吳以嶺院士率先建立“絡病證治體系”、創立“絡病學說”,提出“絡病是廣泛存在于多種內傷疑難雜病和外感重癥中的病理狀態,建立‘絡病證治’對形成系統完整絡病理論體系,提高現代多種疑難病臨床療效具有獨特學術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近年來,隨著應用中醫絡病學說治療疑難病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取得的顯著臨床療效,特別是絡病理論代表方藥通心絡膠囊的研制成功并廣泛應用于臨床,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并形成近年中醫藥學術研究的熱點和焦點。吳以嶺院士強調說:“絡病以絡脈為依托而發生,容易找到和現代醫學的結合點,在絡病研究中要注意多學科相互融合和滲透,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數字語言來闡述絡病學的科學內涵,……最終建立符合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各種難治性疾病理論與規律的‘絡病證治’體系?!倍覐娬{“絡病學研究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多種難治性疾病的臨床療效,建立指導其臨床診斷及用藥的辨證論治體系,……歸納提升為內傷疑難雜病和外感重癥的辨證論治方法,而有效地指導臨床診斷和用藥?!睘橹嗅t藥及中西醫結合防治疑難病研究樹立了傳承發展、守正創新的典范!
以上舉例,表明新中國中西醫結合防治疑難病研究已取得眾多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應繼續堅持和加強中西醫結合防治疑難病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簡稱中醫藥法)第四十一條明確規定:“國家采取措施,加強對中醫藥基礎理論和辨證論治方法,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和重大疑難疾病、重大傳染病的中醫藥防治,以及其他對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發展有重大促進作用的項目的科學研究。”明確規定要加強“重大疑難疾病中醫藥防治”的科學研究。同時中醫藥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國家鼓勵科研機構、高等學校、醫療機構和藥品生產企業等,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中醫藥研究方法,開展中醫藥科學研究,加強中西醫結合研究,促進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的繼承和創新?!币虼耍谝呻y病防治研究中,更要依法加強中西醫結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