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少冰
(肇慶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開了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的工作會議,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我們必須準確把握高等教育的兩個基本點,一是堅持“以本為本”,二是推進“四個回歸”[1],同時他指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各類人才,應用型高校要集中精力增強一流本科教育建設。當前我國正經歷一輪新科技、新工業的大變革,不斷涌現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而這一系列技術改革的發展迫切需要各類應用型人才。我國眾多本科院校中大多數為應用型高校,因此在“以本為本”的指導下,各高校要提升應用型工科人才的輸出質量,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構建一套適應新時代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應用型人才,指能將學到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應用有效結合,構建全面的理論加實踐的知識體系,并從事社會專業實踐活動的人才。2010年教育部提出應用型人才培養之后,高等院校出臺了一系列人才培養改革方案,在以本為本的大環境下,大部分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模式仍存在問題。
高等院校是我國各行各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教育理念不夠新,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在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中,對于畢業生實踐能力方面,僅有50%用人單位表示滿意,有20%表示不滿意,主要原因是因為大學生畢業后,進入專業崗位時往往無法滿足崗位基本的實踐能力要求,雖然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無法對接到實踐中。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理念仍停留在以專業理論知識掌握為主導,而不是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導致理論與實踐分離。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社會發展的需求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高校畢業生質量要求也不同往日,但由于高校的教育理念沒有與時俱進,導致輸出的人才質量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出現了高校與社會脫節現象。
應用型人才注重的是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指導,但目前高校課程教學模式仍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課堂上老師“填鴨式”“滿堂灌”教授理論知識,沉默單向的課堂氛圍,形式單一枯燥,缺乏師生互動、頭腦風暴、思維啟迪的過程。教學模式的單一不僅讓學生對理論知識提不起興趣,而且影響學生吸收專業理論知識,枯燥的上課模式也慢慢地磨掉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高校大部分專業課程都有配套設置實驗課程,但部分高校存在實驗室資源不足、實驗設備落后等現象,很大程度影響了實驗技能學習,導致理論知識難落地,應用教學不扎實。
各大高校都有開設實踐類型的課程,但實踐課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都是以設計大作業,或者實踐報告為主,考核并沒有很好地貫穿整個過程,不夠細化、不夠嚴謹,學生存在應付考核、蒙混過關的現象[2],課程中間缺少相應的過程階段的考核。學校開設的實驗室和配置的實驗器材,主要是為滿足實驗課程需求,并不是開放式,無法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實踐的環境。學生自行找的畢業實習往往也因為缺乏監管,最終以提交實習證明完成任務,存在弄虛作假的情況,而未能達到畢業實習的真正目的。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化工程,不僅要解決理論實踐教學的問題,更要切實提高輸出人才質量問題。本文結合實際探索了“一二三”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下文簡稱“一二三”模式),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一”指“一個體系”,指“實踐教學—科技競賽—創新項目”的傳導體系;“二”指“兩個導向”,指“以學生就業質量、人才質量”為導向;“三”指“三個協同”,指“實踐理論協同、科研教學協同、學校企業協同”。
建立“實踐教學—科技競賽—創新項目”的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傳導機制,這是一種回歸到以學生為中心,形成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有效培養模式。實踐教學層面,以理論知識比較扎實的專任教師為主,行業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協同,教學中會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實踐創新教學內容的比重,一是改變傳統的由一位教師從頭到尾講授一門課程的方式,不同老師講解維度不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二是“雙師型”教師教學可以將專業技能、職業能力有效融合,讓學生感受專業的魅力。科技競賽層面,依托各類學生科技競賽平臺,教師指導學生團隊積極參加比賽,讓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充分運用到科技競賽中,有效改變理論教學成果難以落地的大難題。每一次競賽中可以檢驗學生的理論知識是否扎實,動手能力是否熟練,檢驗教師教授的知識是否符合需求,指導方式是否正確,從而促進教與學的共同提升。創新項目層面,鼓勵和引導學生必須參與大創項目,參與教師課題科研項目,在這過程中學生基于實踐教學、科技競賽積累的專業技能,自主探索實踐創新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升,并且也拓展了知識體系。同時專業導師也積極發揮學術研究能力,帶學生早進項目,早進課題,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并將科研成果融入日常教學,帶進課堂,實現實踐教學多元化。
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與畢業生就業、人才質量密切相關,在新時代的高校育人中,應當堅持“以學生就業質量、人才質量為導向”,錨定高校教學育人的方向。學生就業質量指學生實現自己的就業目標的程度,人才質量則指社會或各個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足就業崗位能力需求程度。就業質量、人才質量兩者均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時代背景、經濟發展狀況、家庭因素、社會關系、個人的就業觀念、就業能力等,在這些內外因素中,高校培養的學生個人的就業能力發揮著關鍵作用。
高校在教學育人中應當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就業質量為導向,人才質量為核心,將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將有效融合到人才培養的每個環節。首先,調整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應用型人才是要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求,高校定期深入社會市場進行調研,了解社會、用人單位的最新需求,分析應用型人才需具備的專業素質,不斷更新調整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其次,注重學科的應用性建設,尤其要注重課程的應用性與實用性,通過分析典型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律和知識結構,結合每個專業的特有的基本特征和思維訓練方式定期更新優化專業課程,重新創建一套基于知識應用的專業課程體系。
第一實踐理論協同。首先開設開放式實驗室,為學生自主實踐提供場所,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讓學生走進實驗室,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將傳統單一的理論教學直接搬進實驗室,老師邊講邊教,學生邊學邊做,在這過程中,將傳統課堂轉變為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從而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實現實踐理論的有機融合。
第二科研教學協同。教學是科研的基礎,科研是教學的延伸[3]。科研是研究前沿科學問題的探索性學習,既能豐富教學內容,促進知識的更新,也是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教師開展科研工作,不僅拓展自身知識的廣度跟深度,而且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給同學們講解科研課題,啟發學生的科研創新思維,吸引學生參與進來,而學生的創新靈感又可以給教師更多創新性的啟發,從而實現共同進步。
第三學校企業協同。校企合作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首先,高校通過與當地政府、企業合作交流,共同建立實習基地,一方面高校教師深入企業共同探討人才需求等專題,將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保持一致;另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增加教師的企業實戰經驗,彌補一些純理論研究教師的不足,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其次,高校與企業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可以與企業建立“3+1”模式,前面三年在學校學習,最后一年進入企業參與項目實踐,這種方式實際上是嘗試將人才培養的范圍延伸到校外,將企業作為實踐性教學的第二課堂,豐富本科教育的內容與方式。
上文的“一二三”模式已在肇慶學院Z學院實施了一年半,Z學院人才培養質量逐年提升。在2020屆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中,94.5%的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業務能力方面表示滿意。一年半以來,Z學院學生先后有200余人參加各類競賽、科研項目,獲得省級競賽獎勵的有16項,成功申請大創項目24項,其中國家級5項,省級13項,攀登計劃項目6項,學生申請專利獲批9項。
“一二三”模式初步探索了如何把學生培養成專業基礎好,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過硬,并具有較好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問題,該模式將學校實驗室、各位競賽平臺以及企業合作等教學實踐資源有效融合,營造全員參加競賽、參與項目的積極氛圍,鼓勵學生走進實驗室,早進課題組,形成一種可持續的培養新模式,更是在以本為本的指導下,將本科教育切實的回歸學生本身、回歸教育本分的真實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