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瑤
(山東科技大學,山東 濰坊 261000)
教學評價是教學手段之一,通過針對教學工作質量來進行測量、分析和評定,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測量,并給予價值判斷。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優化,教學評價也日益規范備受重視,這不僅關系到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涉及學生對于知識的認知程度。2016年8月,教育部《關于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通過“完善教學質量評價制度,多維考評教學規范、教學運行、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改革與研究、教學獲獎等教學工作實績[1]”。近幾年來,廣大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以新課改為背景,不斷探索、嘗試下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評價方式,新時期以來對專門研究教學評價的論文已有多篇,但這些論文大多數是針對教學評價的方法進行論證,很少客觀地去評價教學方法遇到的問題。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在高校音樂構建中我們越來越重視教學評價的重要性。我們雖然借鑒學習了外國的評價模式,但我國教學評價還是有很多弊端。比如說,評價方法與評價心理等因素會直接影響到評價的測量結果,也會出現影響真正的評價狀態,會導致評價結果不準確等等。只有了解音樂教學評價遇到的各種問題并深入探究其成因,才能改進和完善高校音樂的教學構建。
“音樂課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是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并設計生動有趣的創造活動的內容,創設不同的形式和情境,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2]”但我國教育缺乏明確的教學體系,很多高校缺乏明確的音樂教育計劃和發展方向,對教師考核評價體系沒有進一步明確和完善,并且我國音樂教育方法守舊,難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形勢。我國高校中教師教學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國內高校掀起“學術立校”的熱潮,教師慢慢開始轉向學術科研強調科研成果,科研成為評判教師職稱的標準,國內教師開始“輕教學,重科研”,在教學方案上沒有太多的經歷去研究,但是教師的科研成果對于學生的成績來說并沒有顯著的作用,當代社會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的很多問題,這凸顯出高校的教學的某些弊端。
在教學中研究者發現,音樂教學會與其他學科的教學有些出入,音樂教學會比其他學科更偏向于實踐性,但是在現在普通高校中卻缺少一定的實踐活動,更偏向于注重理論。部分教師在課堂上會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來進行實際的音樂基礎知識的講解,使學生通過反復閱讀和背誦的方式來記住相關知識點。但是卻沒有為學生安排一系列的音樂練習和實踐活動。[3]這是當代高校音樂教學中較為明顯的問題,因為每個人對于音樂的理解和看法由于個體差異的不同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是參差不齊的,在同一教學下呈現的音樂表現也大相徑庭。我們必須通過實踐所表現出來,如果僅僅局限于教學是無法獲得真正的藝術理解。
所謂的“教”與“學”在實際情況時會對立的一面,而音樂本身就是具有拓展性和發散性,對音樂不同的理解會帶來多種對立的一面,在開展音樂評價時會引發難題。
傳統音樂教學評價標準大多是以音樂教學設計的預見性為主。但在實際操作中這堂音樂課的教學質量取決于教師對音樂藝術表現的細節性問題處理。[4]可以看出在教學之前教師制定的一系列的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等等,對于設定是有一定預見性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又會很多外部因素問題可能會有悖于之前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中會因為每個學生的學習程度差異會適當地改變原本的教學設計。
關于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的預見性為前提,通過過程與結果來進行教學評價,但是音樂的藝術表現對于個體來說是不可知的,那教學設計的預見性有悖于藝術表現的非預見性,所以在教學評價中也要注意預見性的問題。
高校的綜合素質培育對高校大學生來說非常重要,現如今許多工作單位招聘也需要具備藝術素養的人才,而在高校學習期間音樂的教學有利于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及創造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也有利于使學生養成終生學習音樂、享受音樂、提高生活質量的良好習慣。高校音樂教學價值在于創造應用型人才,培養一大批能夠服務社會,創造自身價值的人才,高校中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個性需求,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形成的學習模式太過死板并缺乏實踐性,所以無法取得創新意識,音樂教學與實踐會對學生的音樂藝術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
首先,教學評價的準則是由國家出臺政策所制定的,對于教師的教學是有一系列的標準,高校會因國家政策的標準制定屬于自己的教學規定,規定一旦出臺一般來說不會被打破,教師會在教學規定的范圍內制定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這也說明教學是具有一定的控制行性。但學生的表現是多元化的,而藝術這一門類本身就具有非語義,所以每個人對于其理解是大相徑庭。正如一句名言:“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學生本身就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家庭教育、生活環境、行為習慣也不相同。學生的發展也提倡個性化發展,主張多元化,在學生的藝術表現上是具有非可控性的。
評價者的心理活動會影響評價的客觀性,評價者都會有典型的心理現象,如角色心理、自尊心理、類群效應等,這些心理現象也會形成評價的過程。
由于教師與學生自身個體的獨立性與差異性,對于作品會產生參差不齊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出,對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會影響教學評價的客觀性,那么在音樂評價中產生的多種意見就稱為音樂的多解性,那么音樂的多解性具體是怎么產生的?面對高校教學,在音樂多解性的情況下怎樣與評價客觀性相統一?
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柯揚說過:“面對同一部作品,不同評價者的認知差異可導致基本評價取向的差異,形成褒貶不一的評價。[5]。”學生因自身條件的影響,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是多種多樣的,而對一部音樂作品的審美能力也會因為個體差異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音樂理解和領悟,而作品本身而言就是具有時代性的,不同的歷史時期產生的作品也不一樣,這也說明了作品也是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它一方面反映了作曲家的心理活動,另一方面又反映了歷史時期的主要特點,而每個人的審美能力和認知力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差異性。
在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而言一直注重應試教育,而評價模式也屬于“重結果,輕過程”,隨著新課改的發布及一系列教育政策的改革,我們慢慢開始注重實踐的重要性、注重過程的發展,很多高校也開始出現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很多評價模式,更好地發揮教學評價的真正意義上的作用,由結果性評價轉向過程性教學評價,讓評價融入教學過程之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教學評價趨于客觀。但由于音樂多解性是由個體差異所產生的,它對于教學評價的客觀性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在教學中對于個體差異很多研究者也研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相應的政策。認識到學生之間存在著個別差異,必須運用個別化教學,運用調試性教學和發展性教學。[6]而且,構建為之有效的教學評價可以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良性指導,使其教師教學行為更加符合當下的行為規范,對其學生與自我可進行為之有效的教學互動,提高教學質量。音樂教學評價的客觀性應以教師為準,教師選擇適宜的范例指導學生表現音樂藝術的技巧性和準確性。
首先,要提高被評價者對評價的認識、采取多種評價形態控制評價效應、保持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良好心理狀態,也要注重結果反饋方式的多樣性并且適當調控評價者的心理狀態。
從教學上來說,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首先,完善教學硬件措施。教學模式要與社會發展相適宜,教學手段要與時代發展相銜接,盡可能地做到高效課堂的學習氛圍,創造與教師的教學模式相適宜的教學環境,才能使得學生在有效的學習環境中更深刻地理解學習內容,從而獲得事半功倍之效,有利于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力和創造力。其次,轉變教學觀念。做到教與學并駕齊驅,不僅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積極能引導與調控作用,也使學生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力。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觀念,錯落有致地將主題觀念落實到學生為主體的觀念之上,根據學生的差異性與個性展開針對性地教學。最后,制定過程性的教學評價方法。特別是高校,課程相對而言較多課堂氛圍較為活躍。校堂教學評價想要走出困境,需要徹底革新,將傳統目標性評價原則轉化到過程性評價方式方法上。在課堂教育教學的結果性描述中,尋找與教學目標一致性的契合點,進而在評價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及時改進問題。[7]
綜上所述,在課堂中教師要轉換思維方式,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要做到重教書重育人。在信息化發展的新時代傳統的教學思維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教學,很多高校對教師教學設備投入了很大的支持,現在的高校教學者也越來越注重教學條件,而現在很多局部地區還沒有達到教師所需的教學環境,對教學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目前,很多高校教師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學方式較為單一,教學實踐性稍弱,并且,要及時做好有效的溝通,要了解學生內心所需,建立與學生和諧的相處模式,才能營造高效的課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