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剛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寧夏總隊,寧夏 銀川 750021)
近些年來,我國的礦山地質生態問題越來越嚴重,因此,也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們的廣泛重視,我國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并且資源的種類也很多。巨大的礦山數量導致在礦產開發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過度開發的問題對地質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因此,當前我國的礦山開采過程中,對于地質生態環境的恢復與治理是整體工作之中的主要內容,并且也是一項既復雜而又龐大的整體系統化工程。我國的土地資源部正在不斷探究開發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治理使用的技術,許多部門都開始對礦山地質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研究,希望能夠恢復當地的生態環境。
在對礦山資源開發的時候,因為開發工作一般都需要直接對開采的地區,首先進行地質環境以及大氣環境等水資源,各項生態環境進行評估,防止出現污染問題,但是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以及開發工作的進展還是會對生態環境形成一些較為嚴重的破壞。
通過相關工作人員的調查分析,能夠得知在礦山資源開發工作之中所出現的生態破壞問題,主要就是體現在一些廢棄物的排放和采礦過程之中排出的各種污染物體,這兩種生態破壞都屬于人為破壞的性質,而人為破壞所導致的問題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屬于生態破壞的性質,另一類則是屬于環境污染的性質。由于采礦工程的礦山地質結構相對來說比較復雜,所以需要首先針對于礦山區域內進行科學合理的生態綜合治理措施的制定,這樣才能防止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過大的破壞[1]。
在現階段我國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恢復技術工作開展過程中,已經逐步研發出了各種各樣的生態恢復技術,主要是對土地的一些固體廢料進行回收,并且對礦山的相應循環資源進行分析與多重利用。首先是土地恢復技術主要是在礦山的開發區域范圍內,通過在這一范圍內開展一些生態農業產業。這項技術主要就是運用生態學以及生態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加上土地耕種以及生態恢復技術的融合,對礦產開發過程之中對土地產生的破壞以及挖掘礦產時造成的環境污染,進行有效的治理[2]。這項技術的主要原理就是對于已經遭到破壞的土地資源進行修復,并且通過在這一地區建立起生態農業體系,使整體的生態結構更加豐富,從而有效的使農業生態體系變成一個全面的綜合狀態,這種生態農業體系實際上是屬于一種對地域進行運營管理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人力資源需求較小,并且能夠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保護好周邊環境。其次就是運用生物恢復技術的方式,對于當地的污染情況進行治理,通過生物治理模式能夠使已經遭到破壞的土地恢復肥力使周邊能夠更好的提升植物生存率。在這項技術的運用環境下,可以把由于礦山開采所破壞的廢棄土壤變成農業耕種的土地,使土地得到恢復提升生產效率,這一技術的優勢主要就是在前期的經濟投入比較低,并且對周邊的環境影響也很小,因此能有效提升治理工作的實際效率。最后在礦山開發過程之中經常會產生一些固體廢料或者礦山尾礦,對于這些資源進行合理的使用,就可以在礦山開采工作中,對于各種各樣的廢棄物料進行收集并且研究,從而通過相應的處理措施實現循環運用。當前我國針對于這一技術的研發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有一些具有較高危險性的礦產資源,在處理上還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如果處理不當或者使用的技術錯誤,那么就會導致嚴重的安全事故出現。因此在礦山資源開發工作中,針對于一些固體的廢料和生態治理工作要綜合考慮,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對于礦山地質生態環境的恢復與治理工作[3]。
礦山開采對土地帶來的破壞,站在物理角度上可以劃分成為塌陷,占壓和挖損,而在礦山的開采過程中,開采結束后就會形成一個采空區,采空區周邊的一些土地和巖石,由于重力作用就會產生斷裂,從而逐漸的擴大影響,最終到達地表,嚴重時還會引起地表下沉,形成塌陷區。在礦山開采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剝離物,并且采礦的作業以及相關機械設備的運用,都會直接侵占當地的土地,還有一些土地會變成道路交通運輸使用,而這些都會直接對當地的環境產生破壞。
在礦山開發過程中,會在地下形成各種各樣的垂向豎井以及水平向巷道和不同角度的斜井,以及不同的開采面和不同深度的采空區等等,而這些井與巷道和采空區之間是相互連接的,直接穿過了各種含水層與隔水層,對于原本的地質上較為松散的巖層結構和地下水的運行狀態進行了改變,而在這一地層的含水層有隔水層的存在,并沒有通過水力去聯系各個區域,再加上采空區出現頂板塌陷的問題,就會使垂直的裂縫增大,甚至有一些嚴重的裂縫會直接到達地表,在地面形成地線或者塌陷區,而成為了采空區的各種含水層中的地下水,滲透的通道也會增加。其次開采區域的標高如果在河床的下面,那么河道的水源也會流入井和巷道,以及采空區中。最后周邊的巖溶水位高于采空區標高的時候,或者產生了斷裂破碎帶,并且穿過了采空區的時候,就會出現下浮巖融水的側向補給以及底板上漏的問題。這一現象的出現,不但會導致地層中的地下水抽干,也會使上腹松鹽層中的地下水減少,從而直接影響到整體的地質環境[4]。
礦山工業場地所占有的土地以及露天礦山都會導致礦表土剝離,導致原本在礦山土地上生長的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并且還會對周邊環境中的植被生長產生影響。采礦環境中產生的各種固體廢料,以及在采礦時所形成的地面塌陷,都會對原本地面的植被產生破壞,甚至還會直接影響到植被的生活環境。最終,就會直接導致區域內部的植被覆蓋率很低,使植被的多樣化特征遭到破壞,嚴重的時候還會引起土地沙化,導致水土流失。
現階段我國的礦山開發工作中,經常出現尾礦或者廢石提取技術的運用,并且通過對相關技術了大量分析與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卻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這項技術的運用前期投入成本過高,所以不適合當范圍面積的使用,因此對于這項技術的使用和推廣也產生了影響。通過調查分析可以得知,目前我國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治理工作仍就需要進一步的完善,主要就是當前的生態環境恢復和治理方案的整體設計過于單一,并不能真實的應對生態環境中所產生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同時有一些先進的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相關技術研究還有待深入。所以作為研究人員提出了生態技術與工程技術如何的全新生態治理模式,希望將這兩種治理技術如何在一起體現出優勢,達到最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效果。首先可以使用為綠色無公害處理技術,解決礦山土地退化以及使用效率較低的問題,針對于礦山的開采區域內存在的一些凹陷地區進行平整,然后再讓他們更盛農業或者漁業用地,對于一些地質滑坡的地區,可以使用加固的方式,對山體的外觀進行修正,并且采取地形最大化的優勢,多多種植一些植物,保障水土不會流失[5]。想要解決水資源污染以及大氣污染的問題,就需要多多種植綠色植物,可以通過人工栽植的模式,提升為破壞地區的綠化面積,并且使用節水技術,使礦山開發區域的廢水能夠通過過濾處理減少危害,保障周邊的水資源不會遭到污染。其次要進行土地改造恢復工作,通過土地填充以及使用相關的改造技術,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與運用,在填充的材料選擇上,可以使用粉煤灰對礦山開采區域的一些凹陷地區進行填充,然后再在表面覆蓋上黃土[6]。因為粉煤灰是礦山工程之中十分常見的污染源,因此運用粉煤灰來進行凹陷地區的覆蓋,就能夠直接消除很多固體的污染物,也能保護周邊的生態環境,從而有效提升整體的環境效益。
現階段我國的礦山行業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使國家對于礦產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而采礦過程之中,企業又要思考到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要在環境能夠承受的范圍內進行開采,這樣才能使礦產行業做到可持續發展。雖然目前我國的礦山地質生態環境治理與恢復工作已經有了一定的思路,但是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解決,針對于已經被破壞的礦山地區和剛遭受破壞的地區,需要采取不同的問題解決模式。
因此在實際工作開展中,需要對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進行全面的研究,提升自身的生態環境治理水平,并且在保護過程中開發資源,從而有效促進礦山資源的開發,以及環境保護工作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