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林 徐國良
恩師徐國良是第三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深研經典,臨床經驗豐富,療效卓越,臨床擅用古方治療疑難雜病,尤以醫治脾胃病見長,倡中西匯通,筆者侍診恩師左右三年有余,收獲頗豐,現總結其辨治胃食管反流病與賁門失弛緩癥經驗如下。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適癥狀和(或)并發癥的一種疾病。典型反流癥狀為胸骨后燒灼感,相關癥狀可出現如上腹部痛、胸痛、腹脹、噯氣、咽部異物感、吞咽困難、吞咽痛等,可引起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等[1]。GERD的發病機制為防御機制削弱和食管酸清除能力下降,主要表現為食管下括約肌壓力降低、一過性食管下括約肌松弛過度等[2]。
中醫學對GERD的認識一般參考相關疾病如“吞酸”“嘈雜”“胸痹”“梅核氣”等進行。并認為肝氣不疏、橫逆犯胃,肝膽之氣挾胃氣上逆,致使腸胃津液、食物、痰濕、隨逆亂之氣上乘,浸淫食管是其發病的主要機制[3]。
此病基本病機為脾胃虛弱,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挾痰濕上犯。此病脾胃虛弱為本,脾虛則木來克土,胃氣上犯。徐主任倡“中西匯通”之說,脾主肌肉,此病食管下括約肌壓力降低、食管下括約肌松弛過度當屬中醫脾氣虛范疇。治療此病重在調氣,恢復氣機功能,脾氣宜升,胃氣宜降,脾氣強則能固攝賁門,防止反流,胃氣降則不反流,脾胃氣機升降又與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關。治療大法當為益氣健脾、疏肝和胃、化痰降逆。益氣健脾常予枳術丸,白術健脾益氣;枳實收縮平滑肌,增強平滑肌張力,可改善食管下段括約肌松弛狀態。疏肝常施四逆散、越鞠丸,如伴有劍突下疼痛,為《傷寒論》小結胸病,合用小陷胸加枳實湯,腹脹明顯加用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此方原方重用厚樸達半斤,人參僅用一兩,但徐主任根據中藥藥理學研究成果及長期臨床觀察,認為厚樸小劑量(6~9 g)能理氣通陽,如平胃散理氣消脹,厚樸、蒼術比例為3∶5,厚樸為小劑量,大劑量(20 g以上)破氣如承氣湯系列用于腹痛、便秘。此病以脾虛為本,只可理氣通陽,不可大劑破氣?,F代藥理研究證實,小劑量厚樸促進胃腸平滑肌收縮用于改善胃腸動力不足,大劑量用于松弛胃腸平滑肌用于腹痛,大劑量用于氣虛患者往往會導致患者明顯乏力、腹脹加重,相反此病人參可稍重用,因人參可增加肌肉收縮,改善食管下段括約肌松弛[4]。如出現吞酸、泛酸,多合用左金丸、瓦楞子制酸;如出現胸痛、胸骨后燒灼感,用梔子豉湯;素體脾陽不足,用梔子干姜湯;如出現咽部不適,寒證多用半夏厚樸湯;熱證可用上焦宣痹湯或《溫病條辨》三香湯合方。少部分患者見吞咽困難,此為食管炎繼發食管痙攣,可少佐食管通利藥物,如威靈仙、王不留行、急性子、鵝管石等,此類藥物能增強食管運動,減輕反流,古代多用于治療噎膈,噎膈之癥多為食管失弛緩癥、食管癌等,一般需重用解除食道平滑肌痙攣,但用于反流性食管炎一般不重用,因此類藥物重用能松弛食管下段平滑肌會加重反流癥狀,亦不用芍藥、旋覆花、代赭石等,此類藥物亦能松弛食管下段括約肌不利于此病。
賁門失弛緩癥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原發性食管動力障礙性疾病,以食管體部蠕動缺失和食管下段括約肌松弛不全為特點。主要表現為吞咽困難、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燒心等。本病的病因、發病機制不明確,治療以緩解癥狀為主,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內鏡下治療及外科手術治療[5]。病情早期采用中藥治療能明顯改善癥狀。此病既往又稱為“賁門痙攣”“食管蠕動停止癥”,藥物治療以松弛食管下段平滑肌、促進食管蠕動為主。中醫辨證屬于“噎證”“反胃”范疇,古人認為與氣滯、頑痰、瘀血有關,徐主任認同現代醫家梁乃津教授觀點,風性攣急,此病賁門痙攣屬于風邪為患,當用祛風解痙法,治療大法為祛風解痙、通利食管、化痰祛瘀,祛風解痙藥物能解除賁門痙攣、松弛食管下段平滑肌,如芍藥、甘草、沉香、僵蠶、鉤藤、蟬蛻等。通利食管藥物如鵝管石、急性子、威靈仙、王不留行、旋覆花、代赭石、砂仁等能促進食管蠕動。鵝管石有通噎膈之功,近代名醫朱春廬謂“鵝管石如柱狀,重以鎮逆,能通降食管,擴張食管”,《本草綱目》載急性子主治“產難,積塊噎膈,下骨鯁”并載有驗方“鳳仙花子(即急性子),浸酒曬干為丸,治療噎食不下”?,F代藥理研究證實,威靈仙有效成分可使咽部或食道中下端局部平滑肌痙攣得以松弛,且增加其蠕動[6]。由于食管上段擴張、食物水液潴留,此屬于痰濕,常合用小陷胸湯或半夏厚樸湯理氣化痰。病程日久,食管瘢痕組織形成,要活血化瘀,一般合用啟膈散或僅用啟膈散中的丹參、郁金。徐主任擬方啟膈旋覆代赭湯,藥物組成:白芍30 g,炙甘草5 g,鉤藤15 g,旋覆花(包煎)10 g,代赭石20 g,生姜30 g,砂仁6 g,丹參20 g,郁金20 g,法半夏30 g,瓜蔞30 g,黃連5 g,威靈仙30 g。陰虛加北沙參、玉竹,便秘加桃仁,本病亦受情緒影響較大,常合并精神障礙,如存在明顯氣滯表現,合用四逆散、四磨湯。此類患者常常需要咳出痰液,吞咽始能緩解,此種痰液實為消化道分泌物,非呼吸道分泌物,當用消化道的化痰藥物,如半夏,代赭石,竹茹,陳皮等。
GERD多為虛實夾雜之病,脾虛為本,氣逆、痰阻為標,當標本兼治,治法為健脾和胃、理氣化痰,佐以通利食管,而賁門失弛緩癥實證多見,肝風夾痰,氣機不利,以祛風解痙、通利食管為先。兩者均多見氣郁,均需理氣解郁。
案1 患者陸某某,女,42歲。因“反復上腹部悶痛、胸骨后燒灼感2個月” 2016年10月15日就診??贪Y:上腹部悶痛不適,腹脹,進食后加重,伴有劍突下疼痛,胸骨后燒灼感,咽喉部異物感,平臥時氣上沖至咽喉,如有堵物,胸悶氣促,心煩易怒,納眠一般,每日解大便一次,偏硬,小便正常。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腹部彩超示:輕度脂肪肝,肝右葉低回聲團:性質待定(未排除血管瘤可能,建議增強CT檢查),左側輸尿管上段結石并擴張,左腎積液,左腎小結石。胃鏡:反流性食管炎、糜爛性胃炎。此屬“痞滿”,證屬氣滯痰阻,處方越鞠丸、小陷胸湯、三香湯加減,香附15 g,川芎10 g,蒼術10 g,炒梔子10 g,神曲20 g,射干10 g,桔梗10 g,瓜蔞皮20 g,法半夏20 g,黃連10 g,制吳茱萸4 g,降香10 g,郁金15 g,淡豆豉10 g,射干15 g,厚樸10 g,枳實30 g,炒白術15 g,人參5 g。以上為全成分沖劑,上方服用5劑,癥狀迅速緩解。續方,炒白術加量至20 g,人參10 g,繼續服用上方1月,諸癥消失。
按:GERD為身-心相關性疾病,多伴有焦慮癥狀,精神緊張可加重賁門括約肌功能失調,導致反酸,胃酸反流常常導致賁門炎、食管、咽炎,故有腹脹,劍突下壓痛,胸骨后灼熱感,咽部異物感等癥狀。治療當分寒熱論治,可予行氣解郁越鞠丸為主方,賁門炎導致劍突下疼痛,熱證以小陷胸加枳實湯,寒證以瓜蔞薤白半夏湯;食管炎胸骨后灼熱感熱證以梔子豉湯;寒熱錯雜證用梔子干姜湯;反流性咽喉炎,寒證以半夏厚樸湯;熱證以《溫病條辨》三香湯。該患者以熱證表現為主,故組方為越鞠丸、小陷胸加枳實湯、三香湯三方合方,又此病為食管下段括約肌松弛過度,此屬脾虛,枳術丸、人參等健脾,枳實促進平滑肌收縮,常用于治療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等肌肉松弛疾病,重用可增強食管下段括約肌收縮。
案2 患者李某某,女,77歲。因“反復吞咽困難3年”2018年2月2日就診。患者近3年來反復出現吞咽梗阻感,進食面包等干性食物加重,多進食流質飲食為主,伴有尿頻、尿痛,尿道灼熱、麻木感,曾在當地“三甲醫院”行胃鏡等檢查,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癥,尿道綜合征”,藥物治療癥狀時好時壞??贪Y:訴吞咽困難,間有進食后胸骨后疼痛,尿頻、尿痛,尿道灼熱、麻木感,頭暈,口干無口苦,大便偏干,舌淡苔薄,舌下絡脈偏紅,脈弦細。此屬于“噎癥”“百合病”,辨證屬于氣郁痰阻,津液虧虛,處方:白芍30 g,炙甘草5 g,旋覆花10 g,生代赭石15 g,威靈仙30 g,百合30 g,生地黃30 g,滑石30 g,炒王不留行30 g,浮小麥30 g,大棗20 g,香附30 g,川芎20 g,神曲30 g,炒梔子10 g。以上為粉沖劑,上藥服用5劑后復診,吞咽梗阻感減輕,梗阻頻率減少,仍有尿道灼熱、麻木感、排尿不暢,上方加青皮15 g,沉香8 g。繼續服用1周,諸癥均見緩解,尿道不適亦緩解,后患者回珠海居住,間斷服用上方,進食困難極少發生,尿道灼熱、排尿疼痛感消失,外陰麻木感減輕。
按:此病屬 “噎癥”“百合病”,老年女性,消瘦,口干,為陰傷津虧,伴有多種精神癥狀,脈弦細為氣郁痰阻,故擬越鞠丸行氣解郁;百合病取百合病的主方百合地黃湯,又排尿不適,合用百合滑石湯,吞咽梗阻合用百合滑石代赭湯、旋覆代赭湯,取芍藥甘草湯緩解賁門痙攣,王不留行、威靈仙通利食管,諸藥合用,藥證相符,病情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