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起超
健康管理工作目前在我國起步較晚,目前主要是社區衛生機構的慢病防治[1],而在我國養老機構中則鮮有開展。目前,隨著老年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問題凸顯,國家正大力開展醫養結合,促進建設能提供醫療服務的養老機構,而有條件開展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的主要任務就集中在健康管理工作上。天津市養老院目前正大力推進健康管理工作,而在健康管理開展過程中,筆者發現中醫作為傳統醫學,深受老年患者的信賴,在健康管理工作中存在優勢[2],現對老年人群對中醫健康管理需求做如下調查分析。
首先選擇具有醫養結合條件的養老機構——天津市養老院,選取天津市養老院內自理和半自理區域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發放自制調查表——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老年人姓名、性別、年齡、基礎疾病;在用藥指導、每周監測生命體征(體溫、脈搏、呼吸、心率)、中醫預防保健知識、運動指導、營養指導、每年體檢(收費)幾項內容中,選擇3項最需要的服務;慢性病時更喜歡用哪類藥物治療,在中藥、西藥、保健品中選擇1項。量表中仍有其他項目,但不作為本次研究內容。
應用Excel建立數據庫,數據統計應用SPSS 16.0軟件,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33份,共收回有效問卷227份,被調查者平均年齡為(82.049±6.263)歲。統計結果,χ2=2.320,P=0.509,各年齡組男性女性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各年齡組人數分布見表1。227例被調查者文化程度分布見表2。

表1 227例被調查者年齡及性別分布情況

表2 227例被調查者文化程度分布情況
2.2 被調查者基礎疾病情況通過調查統計227例被調查者的基礎疾病情況,發現以下5種疾病是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而老年人常常同時擁有多種慢性病。見表3。

表3 227例被調查者基礎疾病分布情況
2.3 被調查者健康管理服務需求情況通過調查,對227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老年人最希望獲得的健康管理服務是每周監測生命體征(體溫、脈搏、呼吸、心率),其次就是中醫預防保健知識,占總調查人數的70.48%。統計結果,χ2=5.270,P=0.384,男性女性在健康管理需求服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27例被調查者健康管理服務需求情況
2.4 被調查者慢性病用藥情況老年人在治療慢性病時,更愿意用中藥,選擇中藥的老年人占比為61.67%。統計結果,χ2=0.240,P=0.887,男性女性在慢性病服用藥物選擇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27例被調查者慢性病用藥情況
我國慢性病的防治及養老都處于嚴峻的形勢下[3],通過調查分析,發現老年人在慢性病時多喜歡服用中藥,也希望多接受中醫關于預防疾病、保健養生方面的知識。早在先秦時期,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治未病的記載,《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強調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治未病是中醫文化的核心價值[4],這正與現代醫學強調的健康管理理念不謀而合[5]。習近平總書記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6]中指出:“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結合”。而老年人群相信中醫理論,信賴中醫療法,正為開展中醫健康管理提供了有利條件。
老年人常常多個系統慢性疾病共存[7],本次研究中排名前幾位的慢性病為是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腦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中了解到,很多老年人常常同時發病或互相影響,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發生急性感染,同時還患有冠心病,感染影響心功能,造成心力衰竭。很多老年人就醫過程中,由于病情錯綜復雜,并不知道該到哪個專科進行診治,或者只針對其中一種病進行診治,大型醫院分科較細,導致反復就醫,重復檢查,加重老年患者負擔.所以根據老年人病情特點,在健康管理工作中更要運用中醫整體思想, 選擇 “簡、便、廉、驗”的中醫特色技術[8],統一看待問題,老年人多種慢性疾病并存,正應該針對每個患者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個體化健康指導。
中醫健康管理是中醫診察技術與西醫檢測相結合的方法,通過狀態辨識,從生理、心理、社會等多維角度,對個人或群體進行狀態評估,根據個體不同健康狀態提供相應的養生、調治、健康維護和教育方案,從而實現 “治未病”的目標[9]。如何發揮中醫特色,利用優勢提升健康管理服務能力?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①開展中醫健康評估,通過中醫整體觀念,四診合參,望聞問切,辨證老年人群體質,了解基礎疾病,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有研究表明,中醫體質與老年人群慢性疾病有關聯[10],在體質辨識的基礎上,因人而治,能有效提高慢性病的治療效果[11],尤其是在亞健康疾病診療中優勢明顯[12]。②開展中醫養生健康講座,利用四時相應、調暢情志等中醫理論,指導老年人養生保健。③發揮中醫在治療老年慢性病上的優勢作用,根據中醫理論及辨證,可以給予中藥代茶飲、中藥外洗、滋補膏方等易于老年人接受的治療方式。④選擇有中醫特色的非藥物療法,對老年常見的關節疼痛、偏癱等疾病,可以采用針灸、推拿、穴位拔罐等特色療法。⑤推薦老年人群運動方式選擇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傳統導引功法。不同于簡單的四肢運動,中醫傳統導引功法更加重視四時相應,身心同治[13]。中醫導引歷史悠久,是有中醫特色的運動,有研究表明,可以促進中風后神經功能的恢復[14],還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抵抗[15]。
綜上所述,健康管理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16],中醫在老年人群中擁有較高的群眾基礎,在老年人群健康管理工作中,應充分利用中醫整體觀念理論,將中醫融入健康管理中,發揮中醫特色,推進中醫藥的繼承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