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軍
(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蘭州礦產勘查院,甘肅 蘭州 730030)
甘肅省北山地區地勢相對平穩,位于丘陵地帶(總體海拔范圍在1500m~2000m,最高海拔為2303m),該區域總體呈現出北高南低的地勢,此地區的山脈主要表現為東西走向。該區域呈現出大陸性干燥氣候,雨量相對較少(相對濕度為39%),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該地區的地表很少徑流,即使存在某些泉井但是水量非常小,無法進行飲用。從大地構造位置上來看,甘肅北山礦區主要位于北山斷褶帶(II)柳園—天倉褶皺帶(III)中北部,天山—陰山成礦帶的中部區域,這些區域位于槽臺結合位置,具有較為頻繁和強烈的活動,區域內花崗巖以及閃長巖構造發育良好,此區域內存在多種類型礦床,其中金礦床總體呈現出東西向分布[1-3]。
對于甘肅地區來說,北山金礦帶屬于非常重要的貴金屬、有色金屬的礦產資源區域,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政府部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地質勘查,截止到目前該區域已經發現上百處巖金礦床和礦化點(例如馬莊山大型巖金礦等等)。按照金礦床的形成原因可以將其分為不同類型,包括:石英脈型金礦床、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火山—次火山熱液型金礦床、變質熱液層控型金礦床等等。
該區域的石英脈型金礦床主要為460金礦床,其主要位于天山—陰山褶皺帶中段,總體上屬于高—中溫熱液含金石英脈型金礦床。此區域內具有非常復雜的斷裂構造,礦床受構造控制比較顯著。該礦區總體上呈現出東西走向,展布在礦區的南北兩側,大多數為下石炭統白山群變質巖系,除此之外也會順著華力西期酸性侵入巖接觸帶發育出相應的角巖化。該區域的礦脈體相對密集,所形成的礦脈帶屬于單脈(表現出扁豆狀、脈狀、枝狀等,其長度在20m~200m,厚度在0.3m~1.5m,平均金品位為5.3g/t),不同方向的礦帶長度有所差異,其中東西向的長度約200m~900m,南北向的長度約400m~600m范圍。通過深入分析可知,該區域礦石主要是通過黃鐵礦、賭砂來承載金素,主要的脈石礦物包括石英、方解石、絹云母等等,該區域的礦床圍巖大多數出現了非常劇烈的硅化、碳酸鹽化。該區域所形成的礦床主要是受到華力西期酸性巖體和地層內外接觸帶的影響造成的,所以在該區域進行找礦時接觸帶是非常關鍵的標志。
該區域的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主要為小西弓金礦床,其主要位于柳園—天倉褶皺帶之中段,從空間上看主要位于華窯山復式向斜南翼。該區域礦床的含礦圍巖更多為前長城系西尖山群變質巖系,主要包括大理巖、二云石英片巖、斜長角閃片巖等等。該區域的巖漿巖主要為酸性侵入巖,主要包括:二長花崗巖、斜長花崗巖、石英正長斑巖和石英閃長巖等等。通過進一步分析可知,該區域礦體在空間分布方面呈現出非常顯著的規律,按照不同的區域可以將其分成南帶、北帶、中帶等。
經過多年對該礦區的勘查,探測出41條金礦體(長度處在25m~425m范圍內),不同礦體在厚度方面有較大差異,最大厚度超過16m,同時其礦石的品位也具有較大的差異,總體上保持在1.5g/t~15g/t范圍內。從平面上看,該區域礦體表現出波浪狀形態,按照北西西—南東東的走向呈現。該區域的礦石內主要包括自然金、毒砂、方鉛礦、黃鐵礦等金屬礦,其中脈石礦主要包括白云石、石英、方解石等不同類型。該區域礦床更多依存在酸性侵入巖和地層外接觸帶的北西西—南東東向壓扭性斷裂破碎帶之中,主要呈現出硅化、黃鐵礦化以及絹云母化等圍巖蝕變。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該區域礦床處在金元素的綜合異常區域內,所以其具有非常大的找礦潛力[4]。
該區域的火山—次火山熱液型金礦床主要為馬莊山金礦床,其主要位于天山—銀山褶皺帶之中段,從空間上看主要位于明水復式背斜內,非常明顯的受到東西向以及北西向構造影響。該區域的賦礦圍巖主要是下石炭統白山群第二巖性區段,主要包括火山角礫安山質凝灰巖、流紋質凝灰巖等等,除此之外還包括石英斑巖等中酸性巖漿巖等。經過多年對該礦區的勘查探測出8條金礦體(包括6條工業礦體),這些礦體都位于次火山巖體內部,具有非常大的規模,已經發生了非常強的礦化。該區域的礦石內主要包括自然金、毒砂、銀金礦、黃鐵礦、黃銅礦等金屬礦,其中脈石礦主要包括長石、石英、方解石、云母等不同類型。該區域礦床已經發生了非常強的蝕變,出現了硅化、碳酸鹽化等情況。該區域礦床的礦源層中主要為中酸性凝灰巖,礦體非常顯著的受到背斜構造影響。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該區域礦床處在金元素的綜合異常區域內,并且此綜合異常表現出非常顯著的三級濃度分帶以及濃集中心,所以其表現出非常大的找礦潛力。
該區域的變質熱液層控型金礦床主要為210金礦床,其主要位于塔里木地臺東部位置,作為北山金成礦區域的關鍵部分之一區域斷裂構造發育,該區域礦體會受到非常顯著的北東—南西向斷裂破碎帶以及層間破碎帶控制。該區域的賦礦圍巖主要為粗碎屑巖—細碎屑巖,其主體巖性為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和黑云母花崗閃長巖,同時還包括一定量的偉晶巖和石英閃長巖等。此礦床的礦體主要處在金窩子組第二巖性段之間破碎帶下側,非常顯著的受到黃鐵礦化糜棱巖和黃鐵礦化糜棱巖化沉角礫巖控制。經過多年對該礦區的勘查探測出7條金礦體,礦體的產出狀態和圍巖產出狀態大體相似,不同金礦體的礦脈厚度存在較大的差異,總體來說其平均品位達到5.08g/t。按照金礦物賦存特性不同,可以將其劃分為不同類型礦石,主要包括:含金石英脈型礦石、含金碳質石墨化碎裂巖型金礦石、糜棱巖型金礦石等等。該區域礦床圍巖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蝕變,表現出了碳酸鹽化、黃鐵礦化、硅化等形態。對于此礦床來說,最重要的找礦標志為礦床內含碳質糜棱巖化破碎帶,特別是硅化發育區域更是最為直接的找礦標志。
到目前為止北山金礦帶發現了超過百處的金礦床和礦化點,以該區域控礦影響因素、礦床形成原因以及成礦地質條件等作為基礎條件,可以將找礦遠景區域分為7處,具有非常顯著的找礦潛力。
該區域所賦礦巖主要為震旦系變質火山巖以及碎屑巖,該區域除了發育東西向展布的韌性剪切帶之外,也發育著非常多的華力西期酸性花崗巖,這些礦巖具有嚴重的金礦化趨勢,存在著非常大的找礦潛力。除此之外,此區域存在著非常顯著的金元素異常情況,不同異常元素之間存在著較好的套合,并且具有非常明顯的三級濃度劃分,同時具有明顯的異常濃集中心,這就體現出了非常顯著的找礦潛力,該區域已經成為了找尋石英脈型以及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的關鍵區域。
該區域的賦礦巖石主體上為前震旦系變質火山巖以及碎屑巖,該區域具有非常豐富的片理化帶以及韌性剪切帶,同時存在著非常多的華力西期酸性侵入巖。該區域具有非常強的金礦化特征,分布著大量的石英脈,同時此區域存在著非常顯著的金元素異常情況,不同異常元素之間存在著較好的套合,并且具有非常明顯的三級濃度劃分,同時具有明顯的異常濃集中心,這就體現出了非常顯著的找礦潛力,該區域已經成為了找尋石英脈型以及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的關鍵區域。
該區域主要位于金窩子—照壁山凹陷范圍內,其形成和古生代火山碎屑巖存在著直接的關系。該區域不但發育有北東—南西向韌性剪切帶,同時也大量存在著印支—燕山期酸性花崗巖類。此區域具有非常強烈的金礦化趨勢,也具有比較強的礦化蝕變,存在著大量的礦化點并且都處在金元素的異常范圍之內,體現出了非常顯著的找礦潛力,該區域已經成為了找尋石英脈型金礦床、韌性剪切帶型金礦床和變質熱液層控型金礦床的關鍵區域。
該區域主要以前震旦系變質火山巖和碎屑巖為主,存在著大量的片理化帶以及韌性剪切帶。該區域內存在著大量的華力西期酸性花崗巖類,主要包括二長花崗巖以及斜長花崗巖,存在大量的礦化蝕變情況,在金元素的異常區域內分布著非常密集的石英脈,這也成為了找尋石英脈型以及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的關鍵區域。
該區域主要處在馬莊山隆起區與南金山火山凹陷的交匯位置,主要以下石炭統白山組火山—次火山巖和碳酸鹽巖為主。該區域內普遍發育著北東東向和北北東向韌性剪切帶,并且也具有非常豐富的華力西期酸性花崗巖類,具有非常廣泛的礦化蝕變情況。同時此區域存在著非常顯著的金元素異常情況,不同異常元素之間存在著較好的套合,并且具有非常明顯的三級濃度劃分,同時具有明顯的異常濃集中心,該區域已經成為了找尋蝕變巖型金礦床、火山—次火山熱液型金礦床和石英脈型金礦床的關鍵區域[5,6]。
此區域構造發育,存在著大量的下奧陶統火山巖、混合巖和結晶灰巖,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多期次、多階段發育的特征。該區域分布有大量的韌性剪切帶和韌脆性斷裂破碎帶,并且在此區域內存在著大量華力西期酸性花崗巖類。該區域的金礦床和礦化點總體上呈現出東西展布,并且存在著非常強烈的礦化蝕變情況和非常大區域的金元素低異常情況,該區域已經成為了找尋石英脈型、矽卡巖型和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的關鍵區域。
該區域的礦床主要受到近東西向斷裂破碎帶以及次級斷裂破碎帶的影響,存在著大量的石炭—二疊系的中酸性火山巖。該區域內存在著大量金礦化區域并且存在著大量華力西期酸性花崗巖類。同時此區域存在著非常顯著的金元素異常情況,不同異常元素之間存在著較好的套合,并且具有非常明顯的三級濃度劃分,同時具有明顯的異常濃集中心,該區域已經成為了找尋石英脈型和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的關鍵區域。
總的來說,甘肅北山金礦帶區域具有比較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具有非常大的找礦潛力。通過詳細的地質勘查已經發現金礦床和礦化點超過百處,并且此區域存在著大量金元素異常情況,具有非常強的礦化性,成為了找尋不同類型(包括構造蝕變巖型、石英脈型和火山—次火山巖型等)金礦床的重要區域之一,具有非常大的找礦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