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梅
(長春市機械工業學校,130011,吉林長春)
2021 年3 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提出堅持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統領,謀劃和推動“十四五”時期教育發展。中等職業院校所開設的機電專業,主要面向接受過初級中等教育的學生,教授他們機電專業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培養他們對于行業的認識和熱情,以及社會主義勞動者應具備的基本職業道德和素質,體現了現代經濟高速、高質量發展對專業機電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中等職業院校生源成績較差,因此學生的學習能力、態度以及長遠發展都需要教師全方位地進行關注,改革完善教學模式非常重要。
“教育優先發展”是我們國家的基本戰略,在我國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禮記》里的《學記》中,有言:“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即強調教育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如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時期,教育的貢獻更加突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便成為“十四五”期間的基本主題。在此過程中,當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到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的全領域全過程。體現在中等職業教育中有幾點基本考慮:一是構建支撐社會建設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普遍實行“1+X”證書制度,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切實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二是完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多渠道擴大終身教育資源,更好滿足不同群體多元化的學習需求。
荀子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尊重教師就是尊重知識,優秀的教師不只可以對學生進行完善的教學,還可以創新出適合更多學生的教學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因此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建立高水平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將從以下幾點來保證現代化和高水平這兩個目標:一是提升層次,實施新時代強師計劃,加大對師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二是協同創新,深入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和“國培計劃”,推動教師培養培訓模式改革;三是嚴把質量,持續推進師范類專業認證,開展全國師范類專業質量監測,建立持續改進的質量保障機制。
國家對中等職業教育的關切和對高水平、有關機電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是順應現代企業的發展需要,同時也說明中職院校機電專業教學模式改革受到國家宏觀政策的支持。因此,建立優秀教學模式所需的高素質教師、保障機制、團隊經費等客觀條件已基本具備。
教學模式探討是教師主要的一個工作項目,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每個教師分別承擔該專業教學體系下的不同工作,通過明確的分工來合作完成課程教學的計劃、實施與評價。機電專業教學要求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但是現在多數學校實踐這一塊做得不夠,學校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實踐操作教學比較單薄。中等職業院校里機電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科知識、專業技能、勞動素質等方面共同提高,同時提高教師教研創新能力,有效開展校企合作并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于2019 年組織實施了第二輪全國中職教育滿意度調查,中職學生中,鄉鎮和農村戶籍的占59.33%,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 萬元的占59.04%;70%左右的學生父母受教育水平為初中及以下。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學生年齡、閱歷以及家庭經濟和父母受教育程度與學生學習目標、學習能力存在一定關聯,比如中職學生學習方法較差,學習意識薄弱;第二,不少學生學習動力主要來自自身甚至是家庭的經濟問題,所以對順利就業的需求強烈。
調查顯示,中職教師群體情況如下: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占85.23%,40 歲以下的占63.70%,擁有中級及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的占55.80%,其中擁有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的占6.67%,從企業調入學校任教的占4.98%。這使確立優秀的教學模式存在一定困難:首先,教師的團隊意識不強,對于協同性要求較高的專業教學模式,完善的難度客觀存在;其次,教學方法較為傳統,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少之又少。專業教學模式需要科學的激勵機制,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如果考核評價體系不健全,好的教學模式便難以維系。
中等職業院校開設機電專業是為了培養加工制造行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體現了現代經濟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確立優秀的教學模式是職業院校提高辦學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并高質量地完成教育教學目標的需要。優秀的教學模式是支撐一個中等職業院校持續性發展的基礎,是助力一個中等職業院校創造性發展的關鍵,是打造機電這類制造專業成為明星專業必不可少的要素。機電專業是應用性極強的專業,確立優秀的教學模式,讓有著不同教學和實踐背景的教師分工教學,各專一門。把學校零散的教學資源有效整合起來,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問題并予以合理解決,將實踐和理論教學有機結合,為國家、企業、社會乃至個人培養優秀的機電專業人才。這不僅是某個專業創造性發展的體現,也是一個職業院校突破式發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表現。
當今制造業的發展需要的是專業素質過硬、綜合的應用型人才。所謂專業素質過硬,體現在機電專業指的是精通機電制造的理論,精于機電操作;所謂綜合的應用型人才,是指不僅具有該專業基礎理論知識,還有與制造業相關的行業認知,認識到整個制造業一體化的現狀。此外,還需要具備優秀的勞動者素養,認識到勞動是致富的第一步,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的基礎。綜上,培養綜合素質過硬的學生便是職業院校內涵式發展的根本目的。各級各類教育,包括職業教育的終極意義在于發展學生、成就學生,培養他們自我教育、養成終身學習的美好秉性。機電專業學制為3~5 年,學生在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說不定在畢業時就已經被市場和行業所淘汰,因此需要學生會學習,會自我教育,時刻保持積極學習的心態,成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優秀教學模式的確立,十分有利于中職院校機電專業教師提高教學專業水平,甚至可以說是借助校內有限的教學資源,進行自我提升和團隊提升。當下的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時刻對助力制造業發展的職業技術院校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逼著中職院校機電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辦學理念、教學模式打造等方面作出適時調整。中職院校的教師,需要實時關注經濟發展的新動向、技術革命的發展升級,才能迅速提升自我教學素養,從而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社會發展畢竟是多方面的,要求每個教師都做兼具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全能型人才是不現實的,只有把具有某方面特長的教師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合理的教學團體,才能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中等職業院校的機電專業是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直接面向就業,因此,確立優秀的教學模式,不僅是中等職業院校突破式發展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師教育水平、實現創造性發展的要求。在確立優秀的教學模式時應注重以下幾個要點:第一,更新教學理念,確定人才培養方向。第二,組建教師團隊,各有所長的教師組成一個團隊,大家各取所長,極大地調動校內、校外有限的教學資源,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制定科學的團隊目標,突出中長期規劃。第三,建立科學的團隊結構,一個團隊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在于組織結構是否合理。機電專業教學模式,當明確組織領導者是兼具實踐技能和理論知識的人才,其余組員當各專一門,明確自己的分工和職責。領導者和成員之間不缺位、不越位,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第四,建立高效的團隊激勵機制是保證擁有優秀的教學模式——從形成、發展到成熟的關鍵,對成員的績效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把既得利益進行公平公正的分配,激發成員維護教學團體的合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