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穎瑩
(浙江科技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提出高等教育中人才的培養要求:高校應“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1]。美國普渡大學Hirleman 等[2]構建了國際工程師能力培養“三維”概念模型,認為一名優秀的國際工程師必須具備全球化素養,其中包括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敏感性和適應性、能用另外一種語言進行跨文化有效溝通的能力。本文在國家發展戰略和工程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結合工科本科院校中德聯合培養本科生項目德語課程的自身困境,探討工程專業學生德語能力的培養途徑,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項目學生的德語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優化項目,以滿足新的時代要求。
2000 年,浙江科技學院開始實施中德聯合培養本科生項目。在最初十年,項目整體運行良好,德方合作高校不斷增多,合作專業日益豐富。一大批學生順利通過德語語言考試和德方專業面試,走出國門。該項目的成功,項目德語教學功不可沒。但是,近年來,項目德語教學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戰。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美、德等世界發達國家先后發布了“美國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工業4.0 戰略”。2015 年5 月,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文件。這對工程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緒紅教授在2015 國際工程教育論壇上指出,“新工業革命要求工程人才具有全球視野、工程倫理意識、創新意識、合作意識、發展意識和服務意識,特別需要具備跨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工程人才。這類人才要進行跨學科、跨行業、跨文化的‘跨界培養’”[3]。
1991 年,歐洲理事會成立“語言學習與歐洲公民資格”項目組,歷時10 年,于2001 年出版《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簡稱《共同參考框架》)。該文件就外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做了統一的、明確的規范描述,這將增加全歐洲外語課程、教學大綱和結業證書的透明度,有利于在現代外語教育領域開展國際合作[4]。《共同參考框架》的實踐和推廣,對歐盟甚至歐盟外國家和地區的語言教學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德國按照該文件對外國學生入學德國高校的語言考試難度進行了調整。
2014 年,下薩克森州預科院對浙科院的德語確認考試進行了大幅調整,使其達到《共同參考框架》的C1 等級要求。主要調整如下:閱讀部分在原有問答題基礎上,增加了判斷、填空等題型,加強對文章細節的考查;寫作字數要求從200 提高到250,規定不得大量使用寫作慣用語;口試要求提高,分數線從49.5 提高到60。
2016 年以后入學的項目學生需參加德福考試。德福考試難度高于確認考試,其閱讀量和題量大,沒有設立單獨的語法分值。聽說讀寫各部分單獨計分,有一項低于TDN3,整個考試判定為不合格。德福考試涉及主題更廣,更注重實際交際中的應用能力。
為了應對項目德語課程的外部挑戰,助力培養優秀的國際工程人才,德語教學部借鑒國際工程師外語課程三維模型[5],從語言、文化和實踐三個維度全方位積極推進項目德語教學改革。
德語教學部力求從通識德語、通識專業德語、專業德語三個梯度大力提高德語教學質量。不斷推進德語教師師資建設是提高德語教學質量的根本所在。學院一向大力提倡師資培訓,多次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院作主題報告或開展研討,也支持教師參加國內的教師培訓和進修。在長年濃厚的學術氛圍中,德語教師熟悉國內外外語教學的最新要求和發展動態,對國際工程人才的培養有自己的體會和見解。
1.通識德語。德語教學部定期修改教學大綱,參照《共同參考框架》的語言能力量表,對項目德語各學期的教學難度以及德福考試難度進行量化,為具體教學設計提供依據。在對能力指標進行評估時,往往采用“了解”“理解”“掌握”等不同層級的積極的肯定式評語,既能明確教學目標,又能區分學習者的掌握程度。根據語言能力要求不斷調整教學內容,選取或者編寫合適的教學材料。針對改革后的確認考試,編寫出版《德語確認考試備考教程》,建設聽力題型和閱讀新題型的配套練習題庫。針對德福考試,完成校級德語專項改革系列項目,涵蓋了德福試卷的出題思路、培養方案的調整、聽說讀寫具體解題策略研究及相關題庫建設。德語教學部引入模塊化教學,并成立聽說讀寫教學組。德語教師定期商討教學問題及解決方案。德語教學部還緊跟互聯網教學的發展趨勢,積極探索各種網絡教學平臺的線上教學實踐。針對德語在線教學資源緊缺的現狀,組織申報了校一流課程建設,錄制了大量的教學視頻,嘗試通過慕課等改革,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
2.通識專業德語。結合項目學生培養的實際需要,教師們積極編寫符合工程師教育的創新型德語教材。目前已經完成該教材前兩冊的初步編寫工作。兩冊教材分別以工程師留學學習和工程師工作領域為紅線,將在工程師培養進程和工程師工作領域所涉及的通識知識融入德語教學過程中。這一新型教材建設也得到了德方各合作院校的專業教授和語言教師的大力支持。目前,教材的部分內容已經在學生進行了試用,在師生中收到了良好的反響。
3.專業德語。為項目各專業設置專業德語必修課,由相應專業的任課教師承擔教學任務。他們大多具有博士學位或者教授職稱,有很強的專業背景,曾長年在德國留學或者工作,德語基本功扎實,能流利地使用德語講授相關的專業知識。在專業德語課上,項目學生不僅學習了大量的專業詞匯,還能使用德語研讀專業資料,了解本專業在德留學時的專業設置和要求。該課程是語言和專業學習的完美結合,對學生留德學習大有裨益。
學生在日常德語學習中潛移默化地了解了德語國家的社會文化,初步感知了中德文化間的差異。在此基礎上,結合國際工程人才的培養要求,將德國工程師文化、素養、職業道德等工程文化融入教學過程,將探究如何培養優秀工程師貫穿始終。項目德語教學還依托德國柏林教學模式,采用全德語的授課方式,通過報告、討論、采訪等教學方法,探討跨文化內容。提高學生德語運用能力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跨文化行為能力。
德語課堂大量采用情景化教學。在角色扮演、課堂討論、辯論等情景化教學中,學生不僅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提高口語能力,在交流的過程中還掌握了交際技巧,提高了溝通能力。教學部還將實踐活動延伸到課外,通過舉行德語角、“海報比賽”“征文比賽”等活動,努力營造良好的外語學習“靜態氛圍”和“動態氛圍”。學院與德國多家語言機構合作,組織面向項目學生的德國暑期游學活動。游學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德語能力,也大大增強了其留德決心。
實踐證明,項目德語教學改革是富有成效的。2014-2017 年間,項目的語言通過率實現穩中有進。2018 年以來,德福考試通過率也遠高于國內同類高校。德國合作院校教授反饋,學生的德語能力有大幅度提高。當然,德語教學部絕不滿足于目前的成績,只有不斷加強德語教學研究和改革,才能順應新時代外語教學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