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海
(甘肅省廣河縣賈家希望小學,甘肅 廣河 7313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學校貫徹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積極創新教學方式,新課程改革強調學校不僅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有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學語文教育是在語文基礎上培養學生語文技能的有效途徑,以前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在課堂上教授閱讀方法和技巧,學生被動接受相關知識,這樣的閱讀教學效果很小,為了跟上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基本素養,就要把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嵌入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
傳統教學模式一般是被動灌輸式,課堂教學的模式是單向性的,學生接受知識的形式是被動式的。這樣一來,課堂氣氛枯燥乏味,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真正得到落實,新課改的實施對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要依靠課堂的主導地位的建立,在課堂中教師應該找充足的機會,讓學生主動表現、主動參與,積極的建立翻轉課堂,尊重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這樣才能夠發揮教學的高效率,才能不斷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此以來,閱讀技能的提高指日可待。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是一個鍛煉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然而,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對于教學方法沒有創新,導致學生坐在下面被動接受相關知識的教學,這種填鴨式教學方法阻礙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學生在被動接受中失去主動思維和主動提問,極大影響語文教育效果,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語文閱讀的學習是一個信息接收、信息處理到信息輸出的過程,這個過程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主體思考能力對語文閱讀教學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學生接收到很多信息,必須學會處理和消化這些信息,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給予學生有效掌握這些知識所需要的知識,才能不斷促成語文閱讀能力的生成。
興趣是學習的最根本的動力,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他們還處于成長的階段,他們的自控能力相對較低。教師如果希望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閱讀教學上,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就要求教師仔細研究閱讀材料的內容,仔細設計閱讀課程,在課堂上創造一切有利條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才不會逃避困難。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尊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學活動都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可以適當設置問題提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適當的提問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持較高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使小學生對于語文閱讀文章的主題和內容的理解得更透。教師應有效利用教學設備,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表演情境,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閱讀的極性。例如,在教學《鄉下人家》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農村生活,保證學生對活動有一個直觀的感受,讓學生能夠快速融入情境中,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享受閱讀的樂趣。
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習語文的重要陣地,然而,學生在課堂上四十分鐘內閱讀和接收信息畢竟是有限的。如果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大量閱讀,就可以讓學生儲備更廣泛的知識,從而有效提高語文能力,因此,讓學生隨時隨地瀏覽文章,打好閱讀基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習慣成自然之后,學生學習語文的原生動力就會增強,因為習慣形成固定認知,在自然的樂趣中,學習語文是最有效率的,認知會進一步形成能力。這樣也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增強。在時間中感受語文的學習魅力,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習質量自然也會得到提高。然而這種閱讀習慣的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必須長期堅持。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后組織學生以每個單元的主題閱讀相關主題的文章,然后第二天與班上的學生分享閱讀過程中的經驗和閱讀后的體會感受,這樣每個人都可以交流得到在閱讀中需要的東西,語文閱讀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因為語文學習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教學任務的完成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積極消除學生的消極學習情況,從而確保學習語文的效率。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處于閱讀的早期階段,因此學生可以在此階段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習慣中進行反思、進行問題的擬定,可以促進學生對良好閱讀習慣的修正,逐步形成一個比較系統化、比較優良的閱讀習慣。但是這個過程需要長期堅持,只有時間能夠證明主觀能動性是可以提高學習效率的,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有強大的促進作用。
語文閱讀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但并非每個學生都具備這種綜合能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能容易閱讀,但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可能很難甚至無助。此外,不同的人對語文閱讀有不同的看法,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注意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策略,根據學生的基礎進行語文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收獲學習的成功。這種教學策略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不再因為閱讀太難而望而卻步。而且學生會積極思考和提出力所能及的問題并與同學交流感悟,在語文學習上取得進步。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應,對于那些有余力學習的學生,老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深入閱讀。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不應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應給予他們良好的引導和積極的引導,以盡快擺脫學習困難的境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對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如果老師盲目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那是一種非常錯誤的做法,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因材施教。由于學生的生活經歷和認知水平不同,學生對同一篇文章會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語文教師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應該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水平,展開有針對性的語文閱讀教學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體察學生的不同閱讀需求,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的閱讀活動中,讓主觀能動性能夠得到徹底發揮。此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仔細研究教材的內容,還應該積極拓展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知識,按學生的基礎進行教學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為了保證閱讀的積極性,老師可以根據不同的閱讀水平,對學生提出不同的閱讀要求,讓每個學生都能有快樂的閱讀體驗,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
學習不是一個純粹被動地接受過程,必須有一個輸入和輸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一個總是能提出問題的學生必會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因此,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出更多的問題,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委員會可以抓住小學生對世界好奇的特點,利用文本中的新聞對學生進行提問,也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并通過小組討論解決這些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例如,當老師在教學學四年級上冊的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時,老師可以讓學生主動思考恐龍繁榮時代發生的事情以及思考恐龍為什么會滅絕,也可以回答學生主動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大意,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重點。小學生活潑好動,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心,教師應善于把握這一特點,培養學生的提問質疑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提問,敢于提問,這對于學生學會閱讀,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具有重要意義。閱讀是提高學生探索欲望的重點。因此,教師應有效利用提問,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例如,在學習《自然之道》一文時,老師就可以順勢提問:自然本質是什么?從自然發展中你能學到什么?然后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閱讀文章,澄清文章的重點,思考文章的主題,體驗文章的情感。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勇于提問,發現尚未發現的問題,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相應的教學,學生本身是積極的,但由于年齡階段的限制,小學生對任何事情都只有短暫的學習熱情,如果學生認真地閱讀文章,仍然會有一些困難。但是如果讓學生邊閱讀邊思考的方法融入閱讀過程,就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小學課文具有一定的歷史性,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帶入文章中的一個人物,而人物的語言會變成學生自己內心的獨白。同時,教師也可以花一些時間讓學生扮演角色。幾個學生在課文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讓學生真正進入書中,體驗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刻內涵。這種模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非常有用。通過積極引導,教師給學生打好了優秀的閱讀習慣,這樣不僅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動性,而且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也非常有益。
隨著中文網絡的不斷發展,電子書發展迅速,很少有人會閱讀紙質書。事實上,閱讀紙質書不僅可以讓人平靜,但也有助于了解書籍的具體內涵,電子書籍類似于快餐文化,人們哪怕閱讀紙質書籍一次,也很少有人研究每個詞的具體含義,這種現象也讓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國內外學者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并大力支持人們閱讀紙質書籍。在中國小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養成閱讀紙質書籍的習慣,以利于其未來的發展。課外閱讀本身相對于課內閱讀來說,就有增長學生知識儲備、提高學生學習知識興趣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充分讓學生體會到課外閱讀的快樂。教師應該廣泛的挖掘課外閱讀資源,有力地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進程。
閱讀教學是一個教與學的過程,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閱讀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果,鞏固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觀能動性不僅僅是語文閱讀的一種應用能力,還是學生適應社會、解決生活中問題的一個關鍵性能力。因此,在語文閱讀培養中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作用,能夠為學生的未來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