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河北省霸州市勝芳鎮第一小學,河北 霸州 065701)
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內涵相對,深度學習建立在學生深層次加工與運用所學內容的前提下,淺層學習是深層學習的基礎,深層學習更需要學生調用主觀能動性。做作業為教師指引學生深度學習提供條件,教師需在“作業管理”有關規定指引下發揮作業助學生深度學習的功能作用,同時利用作業助學生檢驗學習效果、鞏固學習成果、知識擴展應用。然而,有些小學數學教師存在作業設計低效的問題,無法發揮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作用。基于此,為提升小學數學育人水平基于深度學習研究作業設計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作業能助學生深度學習,數學教師依據“作業管理”有關規定凸顯作業價值,轉變作業簡單復制、機械增設題目、重復練習等陳舊的作業設計理念,使作業能引導學生動腦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指引學生淺層加工所學內容,在定義、公式、例題等內容支持下獲得淺層學習體驗,為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并激活高階思維創造性解決問題鋪平道路。基于深度學習設計小學數學作業可加強作業管理,使作業題量能得到控制,發揮作業功能,如檢驗學習效果、反饋學情等,繼而提升“以練促教”水平。
現階段作業設計重點是貼近生活、學生為主、學科整合,確保學生在做作業時能獲得豐富體驗,為學生研究式學習、項目式學習、STEAM 綜合式學習提供機會,促使學生全面成長。深度學習理念與“作業管理”有異曲同工之處。從動機角度講,深度學習需求由學生主動提出,并不受外在壓力影響,這使學生在基于深度學習做數學作業的過程中更為主動,在極為專注的狀態下提高自學效率;從投入程度角度來講,深度學習強調自主性高投入,學生將數學知識及個體學習現狀關聯在一起,能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查缺補漏;從遷移能力角度來講,深度學習將數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促進數學知識體系自主建構,在做作業的同時提升數感、計算能力、數學應用能力、空間想象力等素養,還可養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反思自省等良好習慣,達到基于深度學習設計數學作業并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目的。
因為深度學習需要淺層學習奠基,所以數學作業能指引學生鞏固書本上的內容,如公式、定理、概念等,在此基礎上體現深度學習特征,促進學生高階思維個性化發展并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激發內在動機、主動學習實踐、投入元認知、新舊知識遷移。為了突出深度學習特征,在運用書本知識設計作業的前提下數學教師聚合教材以外的資源,以“億以內數的認識”作業設計為例,教師為學生準備3-4 個閱讀材料,內容涉及宇宙、大國重器、恐龍時代等方面,為的是吸引學生讀材料,還可從中發現大數,通過閱讀掌握億以內數的讀法,從閱讀材料中提取信息解決問題,如“通過閱讀你發現了哪些大數”、“這些大數約等于多少”、“這些大數有哪些含義”等,繼而在閱讀資料填充作業設計資源的同時打通語文學科、數學學科作業設計壁壘,使學生能在做數學作業的過程中提升閱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數感等素養,實現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目標[1]。
從目標角度來講,基于深度學習的數學作業設計側重培育學生的綜合素養,促其強化高階思維;從內容角度來講,數學作業需依托學科知識結構設計。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能教材深耕,從中深挖育人價值,將數學思想、數學文化、數學知識轉變為與學生學習特點、成長規律、認知能力相契合的作業,在做作業過程中反思、總結、復習,助學生新舊知識緊密交融,形成具有合理性及個性化的認知結構,為學生持續深度學習奠定基礎。
深度學習與現階段“作業管理”均強調學生為主,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設計深度學習導向的作業要育人為本。例如,教師在設計“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預習作業時,可將圖形的概念視為最基本的內容并通過作業設計助學生掌握規律、理解概念,在三角形、軸對稱等所學概念支撐下認知遷移,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可設計“動手實踐”作業,用四根小木棒(鉛筆、塑料管等均可)搭平行四邊形并拉一拉,學生會發現此圖形穩定性較差,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邊形,裁剪平行四邊形可將其拼成長方形,將等腰梯形對折兩部分可重合并得到一條對稱軸,繼而在“動手實踐”作業加持下助學生完成預習新知及掌握數學概念的自學任務。從學習數學概念的視角切入,學生學習概念主要經歷感性認知、理解應用、融入知識結構三大環節,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作業時為學生感性認知與理解應用提供機會,在實踐性強的作業情境中助其思維加工,深入體悟數學概念,達到指引學生深度學習的作業設計目的。
小學生容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可使基于深度學習的作業設計事半功倍。例如,教師在圍繞“統計”設計作業時,可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在實踐中統計數據并創繪統計圖表,在課上利用20 分鐘時間組織學生分享統計成果,期間助學生深度理解“統計”概念并明晰各類統計圖的優勢,還能培育其數據分析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實踐能力、數學應用能力等素養。為使學生做作業更加積極主動,彰顯深度學習優勢,指引學生更加專注的完成作業,教師要引進趣味因子,在布置作業時引導學生談一談調查統計對象并分享統計方案,在此過程中助學生將感興趣的主題轉變為做作業的動力,使學生可調用高階思維,還可增強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繼而通過調查統計抓住事物本質,了解事物演進規律,多方面應用“統計”知識解決問題,還能在學生今后遇到類似問題時調用認知儲備迅速理解并解答問題,落實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目標[2]。
在以往的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習慣將學生視為獨立個體,同時存在作業脫離生活的問題,無法在作業設計中發揮合作探知的育人作用。新課標指引教師為學生提供合作、自學、探究的機會,這亦需體現在作業設計環節。基于此,教師要將作業設計與學生反思、合作、探究、創新聯系起來,優化學生做作業的體驗,發展深度思維,為學生認知遷移、歸納總結、分析對比給予支持,在學生合作做作業的同時體現分層教育理念的優勢,指引學生互助共建求知結構,依托支架教育理念為學生深度思維發展提供條件,將認知體驗、基礎知識、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促進合作互動,使學生可互相啟發,達到深度理解數學基礎知識、在作業情景中應用遷移、強化數學思維品質的目的。為使學生能合作做作業,數學教師可組建數學興趣小組,該小組要符合“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要求,確保深度學習環境具有生態性,有效提升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課作業設計水平[3]。
“作業管理”指出,教師要布置有個性且有針對性的作業,作業不能局限于做題,類型應多樣,如創意制作、職業體驗、社會實踐、體育鍛煉、藝術賞析等均可設為作業,尤其要追加實踐性、探究性的作業占比,多思路通過作業設計解決“考察學生何種能力”、“培育學生何種思維”等育人問題。例如,教師在圍繞“圖形的運動”設計作業時,可基于深度學習設計創意制作類型的作業,將“利用民族元素、圖形運動知識創意繪畫”、“利用圖形運動知識為環保組織設計徽章”等設為主題,為學生做作業指明方向,將創意思維、數學知識、傳統文化、環保理念等內容融合在一起,達到通過做作業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的育人目的,同時學生可在創意繪畫過程中強化高階思維,還能深入理解并靈活運用“圖形的運動”有關知識,達成深度學習目標,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通過分析作業功能可知,教師批改作業可了解學情及檢驗教學成果,為教師進一步組織開展基于深度學習的育人活動提供依據。深度學習可助學生綜合素養個性化發展,如創新能力、自學能力等,還能在深度學習中克服障礙,磨礪意志品質,在今后的學習中保持韌勁,這利于教師達成素質教育目標。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評價不可單純從學生做題正確率角度出發,要將素質教育與學生全面發展視為評價的核心,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學習及成長。例如,教師在布置合作探究類的作業時,可將學生合作分工、互助探究、創新實踐等方面設為評價的支點,引導學生關注合作全程,能在合作中獲得良好的深度學習體驗,同時認識到合作的意義,可在合作學習中擺正態度、善于溝通、學會分享、懂得傾聽,助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健全人格,使深度學習視角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更有素質教育價值。
首先,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與教師學情分析體系聯系起來,將隨堂小測、日常表現等視為作業設計依據,保障作業符合學情,作業內容、形式、難度等方面的篩選更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其次,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與家校聯動體系聯系起來,確保家長能理解現階段作業管理與教學改革的意義之所在,將“雙減”政策引進家庭教育范疇,以免家長額外給學生安排題量大、難度高的數學作業;最后,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與生活化育人體系聯系起來,以“圖形的認識”為例,教師可指引學生在預習時將涉及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的玩具拿到班級里并作為學具,對圖形概念形成感性認知。其中,學生課前預習、篩選玩具、觀察圖形的過程,就是在生活元素支撐下完成教師布置家庭作業的過程。生活中隨處可見數學的身影,生活是教師設計作業及指引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場景,基于此教師需建立生活化的數學作業設計體系,為學生活學活用數學知識給予支持,指引學生將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與數學知識關聯起來,有效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創造力、數學應用能力等素養。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作業設計過程中需自省反思,通過自評反觀深度學習理念在數學作業中的滲透性,將自評結果轉變為基于深度學習的數學作業優化設計動力,繼而推動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體系不斷改進[4]。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作業在深度學習理念指引下科學設計具有加強數學作業管理、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整合作業設計資源的價值。基于此,數學教師要將深耕教材、學情為主、興趣驅動視為基于深度學習的作業設計要點,還需在作業設計中優化理念、創新形式、加強評價、改進體系,使深度學習理念、作業管理規定、新課標可助推作業設計活動不斷發展,繼而提高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