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南京市博物總館,江蘇 南京 210001)
非遺博物館與傳統意義的博物館一樣,都是為前來參觀游覽的觀眾服務的。了解觀眾、熟悉觀眾、組織觀眾、為觀眾服務,不斷滿足觀眾對博物館非遺展示展演活動的需求,是非遺博物館的根本宗旨。非遺博物館首先要對各類觀眾群體有具體的了解,繼而開展觀眾研究活動,之后才能更好地為觀眾服務。由于觀眾對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重要性,非遺博物館積極開展觀眾研究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在國際博物館界,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是共同的宗旨。社會發展的方向與公眾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后者表現出的一些愿望決定了前者該朝哪個方向發展,而前者的方向也被后者所代表。所以在開展非遺博物館工作的時候,不管是哪項工作,都必須符合社會和社會發展的方向,還有公眾的愿望。2007 年國際博協會議對《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進行了修改,對“博物館”作了新的定義,將“服務社會和社會發展”以及“對公眾開放”擺在了定義的前面,由此看出國際博協將公眾視為博物館工作的主體。不僅如此,在先前博物館定義中的展示內容部分僅僅指物質文化遺產,而新的定義則拓展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
簡單來說,觀眾指的是觀看各類節目、比賽或者表演的旁觀公眾。它包括很大的范圍,同時包含著各種各樣的群體。形成如此多樣的觀眾群體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年齡以及職業等。博物館觀眾是博物館環境的直接體驗行為人的集合體。在這里,博物館環境既包括軟環境也包括硬件設施。硬件設施包括館院建筑、布展設施設備等;軟環境包括博物館員工提供的各項服務、館院營造的展覽文化氛圍等。對博物館來說,公眾主要分為兩個類型:一個是之前已經到博物館參觀過的或者是正在參觀的,這些都算是博物館的觀眾;另一個是還沒有到館里參觀過的,叫作潛在觀眾,主要通過朋友介紹或者是媒體傳播等,這些公眾可能對博物館有一定的了解,隨時有可能前來參觀。
非遺博物館在內的所有文博場館在對觀眾進行研究時,首先要把觀眾劃分清楚,否則研究工作很可能會遇到困難,而劃分觀眾的辦法就是看這些不同的觀眾群體他們在參觀博物館時的表現狀況。一般情況下,我國在劃分觀眾群體的時候,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入手,重點關注對象就是社會學中說的特定群體,像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兒童等。非遺博物館開展觀眾研究,根本目的就是盡可能地讓所有觀眾群體都滿意展示展演的非遺項目,但這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通常意義上講,各類博物館舉辦的活動,都會有不同的主題內容和藝術形式,可能有的觀眾欣賞不了,但是有的觀眾卻很喜歡,后者就是這場活動所服務的主要觀眾,也叫作“目標觀眾群”。[1]
博物館為了了解舉辦的陳列展覽、社教活動、文創產品研發等各種服務工作的實際效果和增強對觀眾的吸引力,需要進行對觀眾的調查研究。以非遺博物館為例,當它籌備的陳列展覽希望擁有更多的觀眾時,進行觀眾調查是非常必要的。非遺博物館主要應了解以下內容:
哪些觀眾來參觀?他們的年齡、教育程度、職業狀況怎樣?
他們來參觀的動機和目的是什么?
他們對非遺陳列展覽有什么觀感和意見?
他們喜歡哪些非遺項目?為了觀賞非遺項目在展廳中停留了多少時間?
總之,非遺博物館開展觀眾調查的目的是為了營造一種使觀眾更加愉悅和滿意的陳列展覽方案,以便不同的觀眾來到博物館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更有價值。這就需要針對不同的目標觀眾群設計不同的非遺陳列展覽,以實現更切實和更大的社會效益。
這是大部分觀眾進入非遺博物館選擇的主要活動。非遺博物館按業態可以分為民間口傳文化類、傳統工藝美術類、傳統表演藝術類、民俗節慶禮儀類等;從存在形式來看,非遺博物館可分為綜合類博物館非遺展廳、行業性非遺博物館、非遺專題博物館、非遺博覽園、生態博物館。無論是從業態還是從形式來說,展品的展陳都按特定的形式組成展陳體系,而隨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觀眾對博物館展陳內容的安排、展陳形式的設計等方面的要求更精細化、更個性化。在這里,非遺博物館便需要首先鎖定目標觀眾群,之后對標開展內容策劃、明確展陳主題、厘清展陳內容。此外,尤其重要的是展陳方式的設計,要以將觀眾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到展陳內容為核心來展開展陳設計,細化聲、光、溫濕度等條件設置,精化對展區、展柜、展架等硬件的造型、色調、尺度的設計要求,一切以烘托展品、吸引來訪觀眾為主。注重運用多媒體處理技術、數字技術、虛擬成像技術等高新技術的應用,以豐富展品的動態甚至活態展示效果。
隨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會大眾精神文化領域消費的主動性、專業性逐漸加強,聽看講座也成為非遺博物館觀眾特別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濃厚興趣的觀眾的一大顯性行為。非遺博物館的講座主要分為人文歷史類、文化藝術類和學術類,這些講座主要圍繞非遺各業態特別是館藏非遺藏品展開。觀眾一般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各主題演講講座,這種選擇帶有主動性,同時也可以說非遺博物館相關內涵豐富講座的開放性也 引導了更多的觀眾參與進來。從非遺博物館方來說,應借此契機探索更大程度釋放非遺社會教育職能的方式方法,貼近觀眾的喜好和時代發展的需求、非遺保護利用和傳承的需求來確定主題,同時注重與觀眾的互動交流,給現場觀眾以足夠的反饋互動空間以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
與聽看講座不同,非遺文創的購買行為是所有博物館觀眾都能夠積極參與的行為。非遺文創產品是聯系非遺博物館、非遺保護傳承事業與觀眾的重要紐帶,觀眾從購買行為中可以把非遺博物館的深層次體驗拓展到館外生活生產實踐中去,使參觀娛樂與休閑紀念得到有機的統一。在這里,非遺博物館應對非遺文創產品的開發與利用有清醒的認識,積極應用館藏非遺文物豐富、學術研究深入的優勢,將館院內部凸顯特色、內涵豐富的藏品同來館參觀觀眾的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大力開發特色的能夠蘊含非遺豐富歷史文化和科學藝術內涵、集文物科學研究成果于一身的非遺文創產品,而不能將非遺館院文創產品銷售搞成千篇一律的土特產和低端文創產品的傾銷區。這方面,故宮博物院便走在了全國前列,實現了線上和線下非遺文創產品銷售成績的雙優異。
博物館觀眾在博物館參觀時除觀看展覽、聽看講座等活動外還會依據自身的興趣愛好不同程度的參與進非遺博物館方組織的各項活動特別是體驗活動中去,這種體驗活動也隨著近年來多媒體應用技術、數字處理技術、虛擬成像技術和AR、VR 技術的應用而使得體驗內容和形式逐步豐富起來。體驗活動由非遺博物館根植于非遺館藏資源、深挖非遺藏品人文歷史與科技藝術內涵開發而來,隨著來館觀眾體量的增大和時代生活的變遷,非遺館院也開始探索結合地方特色和時代生活、按照年齡層次、興趣愛好、參與主體等舉辦差異化的體驗活動。在這里,非遺博物館主要負責引導來館群眾以體驗形式在娛樂、學習、休閑過程中接受社會教育、弘揚非遺文化。
文獻分析法是開展非遺博物館觀眾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主要通過搜集、甄別、整合、研究相關的非遺博物館觀眾文獻,在長時間線條和空間范圍內國內外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進行提煉,以掌握非遺博物館觀眾研究的前沿的成系統的成果。文獻分析法一般包括四個步驟,即確定課題,明確研究對象;設計研究過程,明確問題目標并分解為具體可操作性的研究活動;搜集文獻,了解相關領域基本狀況并確定研究拓展方向;撰寫文獻綜述,以確保對研究主題和領域與宏觀性成系統的掌握。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新時代新形勢下,基于非遺博物館觀眾興趣愛好、瀏覽檢索信息、館區停留區域與時長等的大數據的分析研究也不可或缺,甚至只有善用這些大數據才能把準觀眾參觀活動的脈,實現對非遺博物館觀眾研究的精準化、科學化目標。
定量分析指的是通過可量化的方法,剖析研究對象特定方面情況的數值,繼而加以對比分析的方法。相較于其他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法客觀性、直觀性較強。如對入館參觀人數、參觀高峰時段、駐留區域與時長、檢索信息頻次的定量分析便可以客觀的分析來館群眾對非遺的興趣集中點、參觀選擇偏好、展陳內容和方式的滿意度等。據此,非遺館院可以相應的對展區布置、展覽主題的選擇等作出更科學的規劃設置。但也應該指出,由于入館觀眾參觀展覽等活動的主觀性較強且是實時流動的,因此在統計時間、地點和選樣標準的選擇時應精細而科學。
社會調查法一般而言是指研究者經由對研究對象的調研統計,以原始材料和數據為依據進行的研究。社會調查法能為非遺館院提供直觀具體的調查研究資料以便捷地了解觀眾的觀念思維并對標挖掘剖析問題。在這里,社會調查主要包括口頭調查、訪問訪談、問卷調查、直接觀察、觀眾留言等。口頭調查指的是調查者在非遺館院觀眾入館活動時與觀眾以口頭交流的形式直觀的了解觀眾真實的直接的看法;直接觀察指的是直接觀察和記錄正在進行中的觀眾行為,不對觀眾相關活動進行干涉;訪問訪談法指的是有秩序的將非遺觀眾集中起來進行訪問訪談,這一方法對訪談對象的選擇強調要有代表性;問卷調查指的是非遺館院事先準備好相關問題,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分發到群眾手中填完再回收統計,其對象和調查范圍具有較大靈活性;觀眾留言指的是非遺館院通過設置留言簿、投訴維權簿、數字館院論壇等形式記錄來訪觀眾留言,這一方法較能反映觀眾的真實想法與訴求。
應當指出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特定區域內的各民族人民集體智慧創造的結果,而在社會生產長足發展的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邊遠民族地區遺存的更多、在經濟繁榮地區傳承傳播范圍更廣。因此在對非遺館院觀眾進行研究時也應適當引入民族學相關研究方法。民族學研究方法較之于一般研究方法在壓縮差距和參與觀察上表現突出。壓縮差距即要求調查者開展調查時應從情感和歷史文化上壓縮與對象的距離;參與觀察即要全面了解對象區域情況,充分尊重各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風俗習慣與禁忌。民族學研究方法的使用應注重文獻選擇與實地調研的時效性。
跨學科研究法是指運用多學科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成果并加以借鑒、運用到非遺博物館觀眾的相關研究中。跨學科研究法集多個學科之所長,打破了舊研究片面注重單學科、各學科間壁壘森嚴的界限,研究視角更加多元而非局限于非遺博物館學,因而對剖析闡釋非遺博物館觀眾研究的規律更深入透徹。如借助心理學可以對來館觀眾展區停留時間、展品參觀偏好、文創產品消費取向、具體情緒表達進行分析進而得出來館觀眾深層次的審美、消費等心理偏好。此外,也可以借助考古學、文藝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知識理論為博物館策展范式、建筑與功能區設置、場館環境布置等給出“最優解”。
觀眾是非遺博物館業務與管理活動的服務對象。觀眾的正當要求和良好愿望是代表社會輿論促進非遺博物館各項工作不斷改進和提高的動力。觀眾參觀非遺博物館陳列展覽或參加其它活動時,都會按照自己的知識結構,自己的思想文化修養,自己的需要和興趣,從親身感受中去理解、評價陳列展覽以及其它社會教育與服務活動的價值。盡管眾多觀眾的意見和反映不盡相同,但比較普遍的反映總是代表了社會公眾的要求。真誠的批評建議也是改進非遺博物館工作的重要啟示。非遺博物館工作者應該經常考慮觀眾的意見,善于從分析、研究觀眾的意見中找出改進工作的方向和途徑。